墨家学说已经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只是你们不知道那是墨家学说而已。


献公时期,墨家入秦


我们先交代一下历史背景,公元前409年,秦魏河西之战,魏用吴起为将,大胜,夺得秦河西地。河西地一失,秦国门户洞开,无险可守。可以说,已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了。

 


因此,公元前401-386年,秦国曾经多次与魏国交战,试图攻下河西地,但无一次成功公元前386年,长期流亡魏国的秦献公趁国内大乱回国,385年,献公顺利继位。


谁来守城很重要


当时魏国占据河西地,随时可以长驱直入,兵临咸阳城下。献公不仅要巩固咸阳的防线,还要在咸阳以东建立一系列的防守据点,而且,可以说都是无险可守的防守据点。既然无险可守,那就只有靠人力了。


谁来守城真的很重要


而在献公继位4年后,也就是公元前381年,楚国发生了一件事。


有趣的是,这件事跟攻下河西地的吴起还有些关系:大家都知道吴起后来跑到楚国帮忙变法,结果被楚国贵族围攻。但吴起这人有急智,抱着楚悼王的尸体死的。贵族的箭射在楚悼王的尸体上,犯了大罪。参与围攻吴起的有一位叫做阳城君(封地在阳城),他也犯了大罪,因此出逃,封地被收归楚王。


巧的是,这位阳城君有位朋友叫孟胜,是墨家的巨子,事发的时候正带着弟子在阳城。当时阳城君潜逃,楚肃王派兵打算收回阳城。孟胜说,按楚国法律,你收回城池要拿城主的符令回来,敢问现在符令在哪里?来人说没有,孟胜说对不起城不能给你们。来人说敢违抗就打,孟胜说打就打。



关于这场战争,孟胜是这么跟弟子解释的:


其弟子徐弱谏孟胜曰:“死而有益阳城君,死之可矣。无益也,而绝墨者于世,不可。”(死若是对阳城君有益也就罢了,没有益处,还要搭上这么多墨家之人,让墨家绝于后世,不能做呀)


孟胜曰:“不然。吾于阳城君也,非师则友也,非友则臣也。不死,自今以来,求严师必不于墨者矣,求贤友必不于墨者矣,求良臣必不于墨者矣。死之,所以行墨者之义而继其业者也。(不是这样的,我和阳城君,不是他的老师也是朋友,不是朋友也算作臣下,如果今天以死明志,那么以后求学的人不会来找墨家,反正谁都不会来找墨家了,所以,我们是在行墨家的大道,才能让墨家继续立足于天下)


战果也很有名:

《吕氏春秋》:孟胜死,弟子死之者百八十。

《淮南子》: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还踵。

 陆贾《新语·思务》:墨子之门多勇士


那么,献公如果想守城,当时天下诸家,谁最适合?答案呼之欲出。


谁来守城真的很重要,墨家守城最合适


有人会问,这些都是臆测,有没有实质性的证据?很遗憾,证据确实不多。但我们可以在《墨子·号令》中读到如下一些官名:丞尉、三老、五大夫、太守、关内侯、公乘等等,“皆秦时官”。


清代大儒孙诒让考据这里的时候,还特别注了一笔:上文关内侯、五大夫、公乘之名,悉如秦制。

 

孙不是第一个注意到这一点的。在他之前,苏时学就注意到这些都是秦官名。苏认为这些官名都是商鞅之后的,因此这一段是商鞅之后的文献,被掺杂在墨子著作里面。但孙诒让经过详细考据指出,这些官名在商鞅之前业已存在。因此,苏时学认为这一段属伪造的说法不成立。



如果秦国的官名出现在《墨子》里面的篇章,是《墨子》抄现有秦制的可能性大,还是秦制采纳墨子思想的可能性大?——当然是后者。为什么?因为这些官名的背后,是一套完整的制度,换句话说,没有制度,就没有官名。如果秦制已经存在,而《墨子》加以采纳,那又是谁创造出了这么可怕、完整、成体系的制度?如果有这么伟大的思想家或者这么伟大的学派,为什么我们丝毫不知?


墨家的救世之道


我们今天很多人读书,读了一个道理,觉得很伟大,却从来不想这种道理怎么可能实现。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哇,好伟大!大家都该天下为公!可怎么实行?把你的银行卡交出来?

摩顶放踵以利天下,兼相爱,交相利,哇,好伟大!可怎么实行?靠宣讲和谐社会?墨家之所以牛,不在于他们敢说,而在于他们敢做。


最有名的那个故事((止楚攻宋),墨子为了阻止楚国发动战争,跑到楚国去跟公输班对弈,九战九胜,并告诉公输班,如果你们敢攻宋,宋国有我的大弟子禽滑厘带领墨家三百人,拿着我的工具,学会我的办法,帮他们守城。你们杀了我,也没有用。于是楚国只好罢休。


请大家注意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墨家敢讲“非攻”,因为他们自己就有“非攻”的本事!实力才是墨家的生存之本。


你们印象中的墨家是干这个的:

(小孔成像原理最早记载在《墨子》一书中)


实际上墨家还干这个:


(墨家强大的守城实力,建立在其拥有当时最先进的工匠人才和生产技术之上)


所以秦献公看重墨家,首先是墨家掌握了全套的攻守城技术和与之相配套的制度!请看《墨子·备城门》中的段落:


子墨子曰:「何攻之守?」禽滑釐對曰:「今之世常所以攻者:臨、鉤、衝、梯、堙、水、穴、突、空洞、蟻傅、轒轀軒車,敢問守此十二者柰何?」子墨子曰:「我城池修,守器具,樵粟足,上下相親,又得四鄰諸侯之救,此所以持也。且守者雖善,而君不用之,則猶若不可以守也。若君用之守者,又必能乎守者,不能而君用之,則猶若不可以守也。然則守者必善而君尊用之,然後可以守也。

 

这一篇开始一直到最后,墨子都在讲攻守应对,墨家有一整套的守城方法应对所有的攻城战术。而且详尽地讨论城墙怎么修、土坑怎么挖、攻城器怎么造,甚至为了防止敌人的间谍混进来,还详尽到规定上厕所时必须获得许可,不能两个人同时上厕所!


孔孟整天讲仁义,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然后你一问他们怎么种树,马上回答“吾不如老圃”。只有墨家,给你鸡汤的时候,还送你勺子!这不叫伟大,什么能叫伟大!


墨家在秦国的影响力

关于这一点可以举一个例子:


墨者有钜子腹黄享 ,居秦,其子杀人。秦惠王曰:“先生之年长矣,非有它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诛矣。先生之以此寡人也。”腹黄享 对曰:“墨者之法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此所以禁杀伤人也。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黄享 不可不行墨者之法。”不许惠王,而遂杀之。予,人之所私也;忍所私以行大义,钜子可谓公矣。 ——选自《吕氏春秋"去私》


大概解释一下,就是在秦惠王时期,(注意秦惠王是秦孝公的儿子)墨家的一任巨子“腹朜”的儿子在秦国杀了人,以秦国刑法之严苛,肯定是依法处死,但是秦惠王说,念在先生年事已高,又只有一个儿子,就免除死刑吧。但是墨家的巨子腹朜说,墨者之法,杀人者死,虽然秦王饶恕,但是不可不行墨者的法度,于是就杀了自己的儿子。


根据这个事实,我们可以得出一些结论:

第一,历经秦献公,孝公,秦惠王时期,墨家都在秦国范围内活动。

第二:以秦国刑法之严格,秦惠王竟然可以免除墨家巨子腹朜儿子的死刑,足以说明墨家力量对于秦国的重要性。

第三,墨家非常尊重秦国的法律,且墨家内部也有一套自己的法度,墨家巨子虽然是组织的首领,但是也不会以权谋私,



从军事制度到政治制度


好了,为什么说墨家制度影响了中国历史,但大家都不知道那是墨家制度呢?因为它的内核完全被商鞅吸收了。或者换句话说,商鞅只不过是在更大范围内复制墨家的组织技术,并将其从军事应用到政治而已。


商鞅变法的内容很多,有一些是跟政治斗争相关的,比如废除旧世卿世禄制,革除残存的戎狄风俗等等;有一些是别国已经实行了的,比如推广县制、废除井田等等。


但学界一般认为,他最大的成绩在于推行户籍制和什伍连坐制,大大强化了国家对民众的控制,打造了一个强有力的兵农合一制度—在墨家的基础上


首先,我们来看商鞅变法中最重要的“什伍连坐”。


《史记·商君列传》:“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然而实际上,“什伍”和“连坐”都是商鞅之前出现过的制度:


《管子·立政》:“分国以为五乡,乡为之师。分乡以为五州,州为之长。分州以为十里,里为之尉。分里以为十游,游为之宗。十家为什,五家为伍,什伍皆有长焉。”《史记·秦本纪》载秦文公十三年“初有史以纪事”,二十年(公元前746)“法初有三族之罪。”三族指父母、妻子、同产(兄弟)。


可见早于商鞅四百年秦国已有连坐法了。


那么,“什伍”制到底是干什么的?有人说这是户籍组织制度,用于统计兵源的,实际上,它最初的用处是防止间谍的渗入:


《尉缭子·伍制令》:夫什伍相结,上下相联,无有不得之奸,无有不揭之罪,父不得以私其子,兄不得以私其弟,而况国人聚舍同食,乌能以干令相私者哉?


好。我们再来看《墨子》。什伍制作为一种守城时期的组织方法,在《墨子》中已经明确无误地出现:

 

《墨子·备城门》:“城上十人一什长”;《墨子·迎敌祠》:“司马视城修卒伍……五步有伍长,十步有什长,百步有百长。”



墨子为守城制定的连坐法极其严苛:

 

敵人卒而至嚴令吏民無敢讙囂、三最、並行、相視、坐泣流涕、若視、舉手相探、相指、相呼、相麾、相踵、相投、相擊、相靡以身及衣、訟駮言語及非令也而視敵動移者,。伍人不得,;得之,除。伍人踰城歸敵,伍人不得,;與伯歸敵,隊吏斬;與吏歸敵,隊將斬。歸敵者父母、妻子、同產皆車裂。先覺之,除。當術需敵離地,斬。伍人不得,;得之,除。


从守城之法的各种“斩”,可以看出墨家连坐法之严苛。是不是跟你们印象中“兼爱”的墨家形象不大一样?推广什伍制度要跟户籍结合起来看。因为什伍制度只有跟户籍结合,才能真正打造兵农合一的制度。


而《墨子》中的守城制度,也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制度:


《备城门》:“守法,五十步丈夫十人,丁女二十人,老小十人,计之五十步四十人。城下(或应作上)楼卒,率一步一人,二十步二十人。城小大以此率之,乃足以守围(御)。”

 

战时连丁女和老小都动员起来了,这跟兵农合一的“原始全民动员”很接近了。而且,“户籍什伍”也是秦献公时期就开始推行的。如果秦献公接纳墨家是事实,那么这一切都可以解释通了。


《商君书》跟《墨子》在技术细节上有非常多的相似之处。我们习惯了秦国强大是采取法家学说的说法,但实际上,战国时代并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法家”。儒家和墨家都是明确传承的,但法家则是一个汉代知识分子总结出的派别,其内部分化很大。



比如管仲也是法家,却被孔子夸过;子产也算法家,但改革力度很弱;吴起、李悝也被算进去,就因为他们改革了。商鞅讲的以技术性问题为主,韩非讲的以权谋术为主,都被归成法家,实际上,当时人并不这么看。他们更习惯用“申(不害)、商(鞅)之术”这种说法,来指代一系列增强中央集权的政策。


如果不把商鞅看作是一个法家脉络里的学徒(实际上,根本不存在这个脉络),而是看作一个有志于富国强兵的个人,那么,他从墨家制度里汲取优秀成分,推广实施,也就自然而然了。



所以,墨家在大秦帝国的崛起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很多秦国的制度建设,都有墨家的影子,但是为何后世我们对此知之甚少呢?其实,历史掩盖了很多真相,但是我们还是可以从后世的一些记载中,看到一些蛛丝马迹,为我们拨开历史的云雾。


你认为墨家已经消逝在历史长河之中,其实墨家的精神一直流淌在我们的血液之中,在每一个历史的关键时刻,在每一个民族生死存亡之际,你都会看到一群舍身忘死,以利天下的墨者站出来,他们不是墨家又是什么呢?

本文由小墨编辑,部分内容源自ID:小屋住不下,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兼相爱,交相利

墨家文化,墨家,墨家代表人物,墨家巨子,墨家思想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道古本及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Empire CMS,phome.net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大秦帝国崛起背后的神秘组织——墨家发布于2023-10-24 22:32:1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