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学科普

道法自然,是道家的一种人生智慧,也是与“顺其自然”、“无为而治”一样,容易被大众错误解读的一种思想。

其实道法自然也并非是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的,说得接地气一点,就是教人“想得通”。它之所以是一种人生智慧,就在于面对任何问题时不必刻意去有为或是无为,而是在各种境遇中依然能保持平和豁达的心态,做到随遇而安、顺势而为。

本文试着从哲学角度、自然环境、生活态度三个方面,来对道法自然的体现作出理解。

哲学角度

“道法自然”出自《道德经》第25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对于如何理解“道法自然”,争议点其实在于“法”字上。有解释说“为法则也”,也有解释说“谓之同也”,各界争论虽多,却因为始终无法使这四句话的句法和句式相一致,所以一直也无定论。

既无定论,那本文就从主观角度出发,选择以《左传》“君举必书,书而不法,后嗣何观”中的“法”字为释。这句的“法”字是法规道义的意思,换言之也就是合乎法度。那么从这个角度来看,道法自然,就是说道的运行没有超越自然,没有迎合自然,也没有取之自然,而是本身就合乎自然的法度。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这是《道德经》中所揭示的道与生的关系,以及道的运动规律,就是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这也是道合乎自然规律的完整体现。

法自然之道而顺应四时法则,阴阳和合不违常理,使万物复归其根。这便是道法自然在生命发生与社会发展中所呈现出的哲学意义。

自然环境

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看似各自独立,实则是相互依存和谐统一的关系。

从狩猎采集时期到农耕文明,再到现在,人与自然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可无论如何发展,始终是自然环境给予人类生存的空间。但是现如今,气候的极端变化、物种的消失,都侧面说明了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已经从依存演变为主宰和控制。

那么道家是如何看待生态环境的呢?《太平经》中说到“上皇时代,有一万二千多种物种生出,名为富足;中皇时代,物种略减,已不足一万二千种,故为小贫;下皇时代,物种更少了,称为大贫;此后,物种不足万,为极下贫……”可以明确看出其主旨就是要维护物种的多样性。

所以我们要做的,是“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与大自然合作共存,维护万事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是以个人的主观意识去人为的破坏其原本的面貌。

法自然、顺自然而不违,各尽其能。这便是道法自然落实于自然生态环境中所体现出的基本原理。

生活态度

在生活场景的语境中,相比“道法自然”,其实我们更常用“顺其自然”这个词,并且日渐衍生出了躺平、不作为这种非正向的意思。

其实“顺”自然的真正含义,是在“法”自然的大前提下,做到不妄为和顺势而为。

人生无非顺逆两境,身处顺境时随势变通,身处逆境时坦然面对。可随时调整好心态应对天时世事,说到底,也就是前文所说的“想得通”。

常思己过,改而从善,用“顺”自然、“法”自然的态度面对人生。如此,无论何种境遇,都能做到不卑不亢、不惊不惧。

虚静真人在《虚空歌》中写道“虚空荡荡无边岸,日月东西互宾饯。东宾西饯东时休,生死场中如掣电。本来真性同虚空,光明朗耀无昏蒙……虚空不动常如如,识得真空方不昧,古往今来镇长在。掀翻世界露全身,尽度众生超苦海真空消息非顽空,纵横变化无终穷。听我一歌空里曲,铁蛇飞上昆仑峰”。

虚无自然是道之本真。人要顺自然、法自然而行,就需要拥有虚无自然的情怀。

而这自然,就是要遵循宇宙的客观规律,尊重万物的和谐生长。所以道法自然,是道与自然的契合,并无高低大小从属之分。

祝由十三科祝由术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道古本及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再谈“道法自然”发布于2024-01-26 12:1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