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能沾黏连随字  得其环中不支离

     ----太极拳技击的基本技术方法

  太极拳可以技击.但想要达到太极拳的技击境界却并非易事,习练者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修炼境界方可达到。

  一、沾连黏随不丢顶,顺势借力求懂劲

  1.沾  沾者,粘贴之意。彼进我退、彼退我进,彼浮我升、彼沉我松,使对方感觉丢之不开.投之不脱,如粘如贴,难分难解。在我是有机则乘,无机则俟.其进引而困之,其退截而击之.于被动中争取主动。

  古人云: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沾强调侦察,是微沾对方皮肤,了解对方的动态规律.而又不能全力以赴将自己完全暴露给对方,因此,用“沾”既不允许用力过大,也不允许用力过小。沾着对方,就开始对其动态侦察、了解,此项要求应该贯彻于打手的始终。

  2.连  是连贯、不中断、不脱离。此法有被动和主动之分。被动时,其意在接触之中始终跟进跟退,不自停息;主动时,问劲、发劲,招招相连,法法相随.环环相套,千变万化,使对方没有喘息之机。

  3.黏  即在用沾的同时.还要如胶样黏住对方,不即不离.既能灵活转动,又寓意于走.随时防止任何突然袭击.在“沾"的基础上取“黏”字。“黏”要求在推手中要像“伤湿止痛膏”似的贴住对方接触自己的点.通过黏着点,处处探寻对方的重心点.动摇对方平衡,使之动作不得劲.进攻不得逞,欲逃又不能脱.迫使对方走向被动挨打的境地。高超的黏,只在皮肤上接触.即可把对方套人己圈.使其手足被网所缠缚,进退不得。水平越高.接触越轻,听劲越灵,越易控制对方。

  4.随  跟、依之意。缓急相随,进退相依,不先不后,舍己从人,就是随。拳经日:“因敌变化示神奇,须在随字下功夫.”要在对方得意处,使其失败.此即被动中取胜之道.

  拳经云:若能轻灵并坚硬,沾连黏随俱无疑。果能沾黏连随字,得其环中不支离.”功夫深的拳家,全身各处均俱备沾连黏随的本领,无论在何种情况下.也不管对方攻击他的哪个部位.他都能在不丢不顶的原则下.将来劲就地消化而安然无恙。

  5.不丢顶  是不离脱开也不硬抵的意思。不脱离.须全身处处均能黏住敌劲方为合法.不抵抗,不抢先,不落后.转换轻灵。通俗地说,不丢顶的含义就是:你来了吗,请进吧.我决不阻挡你;你想走吗,对不起。我紧跟上来,叫你走不脱。心平气静.心之所使,意之所述,先之所行.劲之所到。进退变化,攻击防守.沾黏连随不丢顶,体无不备.用无不赅。

  欲练不顶之法.首先在腰和步的变化,腰活步灵方可变转虚实。虚实分明,轻松柔和.重心稳定,不用拙力,自然不顶。

  6.顺势借力  太极拳推手不尚用拙力,而尚借力.即借用对方之反抗力。

  借力发人在太极拳中可称为基本特点之一,非艺高者不能运用。因借力发人无引劲、无拿劲,其问仅仅含有少许化劲.随到随发,不假思索.其快就像闪电一般,乘人之势,借人之力.高来高往.低临低去,不需要觅其焦点和背势.能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而被发出。最奇的是敌来亦去、敌不来亦往,来势愈大则被击之劲愈猛,所谓“四两拨千斤”.也就是借力的意思。若擅长此法,则人之任何部位皆可借用,而自己身上任何部位皆可发人。

  怎样借力?

  ①知己知彼,引劲落空。两人一搭手.首先要充分了解对方情况.以便心中有数。比如.对方究竟力有多大,常喜欢用什么手法.他有什么优点和缺点。如果对方喜欢用直劲向前猛推.我即向左右闪化,使其劲落空,然后乘其劲落空的一刹那.迅速发我之劲,使其失势而倾跌。

  ②掌握重心。力大者攻我.我不能让他打中我“重心”。他打中我“重心”,我必跌出。我走化他、黏逼他时,要使他失去重心.则我一发劲,他必倾跌。

  ③得机得势。机是时机。借力发劲.要掌握恰当的时机。过早对方力还未出,我力已先出.变成我采取主动,如打对方不中,反为对方所制。对方打来.我想借他的力打他.但是我略一迟疑,时机已过.反为对方打中了。必须是对方力已发出.我略收一收,迅速发我之劲.抢先打中对方.方为得势。

  ④“人刚我柔这句话,也要正确理解。对方以刚劲打来.我上半身松开是正确的,但不是一味地松下去.必须在松到一定的程度时立即变招,或用横劲.或用其他手法,立即将对方打出,不能因循等待.以致被动挨打。

  ⑤发劲迅速。借对方的力、截对方的劲,发劲要短要快。不必将手臂伸得过长,贪远求长.这样发劲速度必慢。发劲如放箭.时机准确,力点集中.只须轻轻一点,对方必然弹跳出去.如炸弹爆炸,使对方无法化解。

  ⑥虚实变化。借人之力打人.必须虚实变化极为迅速,始能得心应手。不懂虚实,腰腿必然重滞.既谈不到化人之力.更不用说能借对方之力还打对方了。

  ⑦懂劲。能借力,必须先懂劲。懂了劲才能借力,并借助圆化而直发.将对方的力还到对方身上。这样对方被我打出.还是用了他自己的力,这才叫借力。

  7.求懂劲  懂劲在推手中可以说是最难练的一种技能.非由明师口授与自己切身实践研究不可。拳经云:“懂劲后.愈练愈精。”可见懂劲于技击极为重要。沾黏功夫好。听劲准确.方能懂劲。若不懂劲,易犯顶、偏、丢、抗(顶者出头,偏者不及.丢者离开,抗者太过1等病。若懂而非全懂,又易犯断、结、俯、仰等病。这是因为还没有达到真正懂劲。若能知“闪、还、撩、了、转、换、进、退”.行动自然,随心所欲,才能说真正懂劲。真正懂劲后,“不必顾盼拟合。信手而应,纵横前后.悉逢肯綮”,便可百战百胜了。

  懂劲包括听劲和发劲两个内容。只有熟练地掌握了听劲技巧.才能“称彼劲之大小,分厘不错:权彼来之长短,毫发无差”.从容走化,引进落空。发劲完整干脆,一触即发,如炮弹出膛.威力无比,使人不及变化。听劲准,发劲狠,是为真懂劲。

  二、听探顺化,擎引拿发

  1.听  听劲在推手中可锻炼触觉的灵敏度。太极拳中的听劲.并非用耳听,乃是由手、腕、肘、臂及身体皮肤的磨搓而生出来的知觉。在与对方接手时.感觉出对方或刚或柔的力的出处和运动的方向.就可以化解对方的来势和乘机顺势向对方发着进击。听者不是完全以静待动,而是在动中沉着应付、随机进取之意。

  为此.非先掌握沾黏劲将敌紧紧吸住不可。能沾黏,才能听:能听,才能懂敌劲之变化。犹如言语.若不用耳静听,即不能理解人意。练习听劲,首先要把自己身上的呆力抛弃.放松腰腿,静心思索,集中精神,以皮肤上的极灵敏感觉神经先听对方劲的来路方向和所发的是哪一种劲。

  2.探是在沉着应付中,审知对方的虚实,可攻者,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进击,宜守者.就蓄意待机。

  3.顺  是不与对方的来势顶抗.在顺随之中存暗中袭取之意.也可以说是顺其势而取其法.随着对方来势的高低进退而顺势变化.让对方不能得逞。

  顺由懂劲锻炼而来,故不懂劲便不能顺走。譬如人来势,或高或低,或横或直,或左或右,或长或短.原无一定标准,若不懂其势.就不能顺走。顺走者.走避人之重力.而不与之相抵。故推手时,手部一觉人有重意.即变为虚.绝不给对方支撑点.即遇偏重则偏松、遇双重则偏沉,卸去其力,随其力之方向而顺走.使对方处处落空。

  4.化是分化转变对方的拳势而取主动的方法.化去其来势而进我的着手.遇虚变实.遇实变虚.以柔化刚而刚紧随其后.以刚运柔而柔不失其坚。初学推手者.因为多是手上走化.腰腿未必合法.走化的动作必然是幅度较大。只有到了较高的水平.全身到了完整的程度.懂得了腰部走圈的道理.化劲的动作才会不求小而自然小.这就是紧凑。到此水平,才能凭听劲、化劲使人落空。当对方外力与我接触时.对方如同按在一个圆转滚动的球体上.全身会不由自己地失去平衡。其外力猛时.对方如坠深渊、人激流,身体被裹入了我的旋涡之中.大有不能自拔之势。此时我只要信手发放.对方无不腾空而起飞跌丈外,而自己则泰然自若、谈笑风生。

  ①化劲与用力:化劲既要用力又不可用力。因为对方推我时,我就需要有一定的掤劲顶住.不使自己被压瘪和压垮。特别在对方的力向我胸部压来的瞬间,我更需要用力掤住,并设法将力引偏.但不可引得过偏以防对方发觉.然后再轻轻掤住或黏住.如对方再用力时。我便可引进落空而击之。对方力大.或进击速度极快难以将力引偏时.我只能将手掤住对方.以身体为轴向左右转动以避之。

  推手时.所谓放松不用力.主要是指全身的关节和肌肉要防僵硬而不能灵活转动、呆滞而被击中或牵动。推手时.觉得对方轻松.不一定是对方松浮无力.也许是对方用力、接力、黏力以及利用关节和腰部在进行走化.必须引起注意。

  ②化劲与路线:对方用力推来,如我以直线走化.容易造成顶拼.难以顺利走脱。因为强行走化.易造成关节僵硬.使对方有机可乘而击中我.所以一般采用螺旋形的走法。先调整好下部.利用气沉丹田劲.把对方着力点引向下,再向前向上转一圈。使着力点偏斜.从而到达引进落空的前沿。若再用力.可乘对方落空失重时将他击败。

  ③化劲与位置:我身体被对方用双手推住.当他调节到最佳攻击力时.他在我身体上的接触点是其最佳攻击位置.此时我很难走化.必须稳住上部.同时松开关节。并掤住对方.用螺旋劲向上或下或左或右走化1厘米左右.即可破坏对方的最佳进攻位置。走化距离.以自我感到威胁力不大为宜.随着对方不断变化而变化.使对方时时落空或无机可乘.并可引进落空以击败对方。

  ④化劲与接触面:对方用双手掌推住我.由于其手掌接触面大,双手控制范围又大.我走化较难.此时可调整好下部,用螺旋劲走化.先使对方一只手的力点偏离身体.并用假力黏住.给对方造成未有变化的错觉。另一只手从手掌的面接触转移到小指下方的点接触.此时仍要用虚假的接触,使对方不知角度.进而使对方被引进落空。

  ⑤化劲与关节:对方用手推住我胸时.我可用同一面的手黏附于对方肘的关节处.手再随身体转一个螺旋圈.在转动的瞬时.使对方的肘关节和肩关节不得动弹.便可趁机将对方击倒。如对方力大.我可结合含胸拔背.以螺旋劲走化.使其腕关节疼痛不敢用力,待对方缩手时跟进一步.借力战胜对方。若要抵住大的力,一定要把膝盖伸直.再含胸拔背.并尽量将头向前伸到与脚尖平。

  ⑥化劲与轻灵:走化之灵.不是一日之功.但只要认真锻炼.一定能做到。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去锻炼。

  黏的功夫要好,手、臂、肩及背等周身都能黏.才不怕对方袭击任何部位。

  意气要沉得下.一般沉于丹田.走化时应沉于脚底。

  全身关节应放松.要松得开、拔得长,要锻炼到对方“拿不住”、“拿不痛”的程度。

  周身不能有僵劲和呆滞。对方在我身上动一动.我全身关节、肌肉相应地都在动.要动到轻灵活泼、无一处僵硬和呆滞为止。因此与对方接手后.周身内外应不停地动。

  跟着走.手及全身应跟着对方的力走.不可主动走。即使对方用手直逼我身体的中心时,也不主动引偏对方.而用身体避过力点.待对方走到手臂伸直(不敢用力)时我再走。

  虚实分明,脚、手、周身都要虚实分明。

  要定。初期练习推手时.最好是采用定步推手.只许倒换步,不许走动.如此能在腰腿上打下坚实的基础。有时我只能用坐腿腰的方法去消化对方的来势.因此腰腿功夫好,对提高化劲能力大有好处。

  要近。凡找劲、听劲、化劲,锻炼腰腿功夫都须逼近和贴紧对方.有利于随化随发.

  ⑦化劲之要诀:是在保持“身腰一条线”(即身腰中正.不前俯后仰)的基础上.当对方用力压迫时.便以腰为轴向左右转化,或转胯走立圆.使彼力落空。当对方之力作用于我身时,我何处受力便于何处化解。化要化得自然、合拍.无过不及,恰到好处。同时应随机变换重心,使彼无从捉摸.变换重心的方法.全在两腿的虚实变化,两腿的虚实变化全在于腰胯的转换.为此要求周身松静.灵活自如.此为化之要诀。

  ⑧徒化不发.不能胜人。拳经曰:“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其中“己不动”是听劲功夫,当对方的劲力被摸清并走化成强驽之末、他想发起新的攻击而又没发的瞬间,我已立即动劲出击.这就形成“己先动”.并非被动挨打。发劲紧随着化,连化带发.快得像一个动作.不能有间隔,更不能舍近求远.哪里化就在哪里发。发劲必须用整体劲,出手同时进足.劲起于后足跟,经腰而至身.前腿一弓.手臂一长.配之呼气.其劲即出。“发劲如放箭”,用意须远.发劲走直线.意在把对方发向远处,以利快、狠、准地击中对方重心。己力加于对方.对方若丢,就跟进去.这叫“逢丢必打”:对方如用大力顶抗.则应放松,让对方受惯性的支配继续前进,随即顺彼力发劲.两者的合力将发挥出最大的效能,从而把对方发得更快、更远。

  推手双方都在凭触觉去感知对方劲力的大小与方向加以走化,随即发劲出击。谁听劲准确、化劲完美、发劲得势,谁就能把对方击出圈外。化与发是太极推手的技击核心,乃是双方比技斗智斗力的较量,其内容博大精深.非长期刻苦研练揣摩断难有得.但一旦领悟其理.豁然贯通.就能愈练愈精趋于神化之境.

  5.擎是用串劲.即用劲接人对方并破坏其身法.使对方劲路封闭不能活变而受制,即所谓“擎起彼身借彼力”。

  6.引  是不与对方顶抗.顺对方来势把对方的劲引开.同时微微送劲.牵动对方重心,使其丧失平衡而受制。所以说,以意寻劲.随彼之动而动,对来势用逆来顺受之法引入壳中,然后从而制之。彼屈则我伸.彼伸则我屈.虚实应付毫厘不爽.忽隐忽现.变化莫测.是谓引劲。

  对方不动.要引诱他动.或对方即动而引其人于自己所理想的路线.使其重心不稳、落于空处。谱云:“能引进落空,才能四两拨千斤。”引化的诀窍。在于我的内劲不令人知,在以意为先的前提下沾黏从人,两手臂旋转更须轻灵松软,圆活下沉.动静无偏.不丢不顶,顺彼来势,灵活运用.先引后进,半引半进.即引即进,乘势借力,以利于我之还击。如能这样,自能灵活无滞.使其不易察觉我之动向.而逐步求及引进落空的技巧。

  有一些人只知化劲、拿劲、发劲而不知引劲.其实引劲是处于化、拿之间。引劲比化劲难,因为对方的来势没有一定,不可能随着自己的意愿行事,而我又必须设法把他诱出背势中之焦点.同时引诱的方法又必须在将对方的攻势化到将尽未尽之时.这样才能引其人彀。如对方艺浅.则不成问题,若是功夫较高者.又须用假引之法,如引高打低、引直打横、引左打右、声东击西.或故意发一虚拳假引.使对方神散气浮重心不稳.待其惊惶之际“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即可拿而后发.犹如弹丸脱手,无往不利。此种引劲之法,非经专心研究不能成功。引进不仅是用手引.而且还可以用身法、步法、腰法等等,引之愈长.则发之愈促愈便利.但始终不能离开沾黏二字.

  7.拿就是拿住对方的劲路,使其丧失反抗的能力.形成我顺人背的局面。拿即是管,管即是拿.拿不住即管不住,管得住即拿得起。在管拿之间的时候才是拿的最好良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要把对方的活关节管死、管严、拿死才省劲。拿劲之妙在于堵.劲道被拿,对方便毫无反抗余地。拿所以能如此巧妙.靠的是黏劲,即高度灵敏的触觉.高手之所以高.就在于听劲灵敏、引劲巧妙.不论对方想如何化解总能破坏他的美梦.从而迫使他处于化不了、走不脱的绝路.再顺势陡然击之.

  拿劲比引劲、化劲还要难学,因为不能拿即不能发.拿不起来也放不出去。发之不中,皆因引之不妙、化之不好、拿之不准。欲拿便要拿实.不实则不发.发也无效。拿实为发之先锋.拿至敌发呆而己之意到劲到之时.即发其焦点.未有不中的。在用拿法时.必须注意动作要轻灵.重则易为人发觉而变化脱去.此劲之难学也即在此。将拿到而未拿到之时,要注意不露形象.若拿到后则不能使敌逃脱.所以运用“拿”时.要在人不知不觉之间,而且拿人必须拿人之活关节,如指、腕、肘、肩、腰、胯、膝等处,否则易被化脱。拿人之时,好像用秤衡物.体重者秤砣往外移,体轻者向内移.务要使高低轻重相等.不要失去平衡。对于自己的重心.尤须注意保持平衡.务使尾闾中正、顶悬步稳。所谓“拿人不过膝,过膝即不拿”.就是说如离人远则自己非进步不可.否则会影响重心不稳定。功深者一搭手无论何处一索即得.且能使被拿者身不由己随我所欲.俗语说的“人榫”.就是这个意思。拿劲又分有形、无形两种。有形者拿的圆圈愈小其功愈深,反之圆圈愈大其功愈浅。无形者在两人之皮肤相黏各施引拿时.艺浅者所运用之圆圈常被艺高者遮蔽.因为这是一种重意不重形的功夫.须下苦功锻炼才会成功。

  太极拳的擒拿法是以膜、脉、筋、穴四者为目的物.运用节、拿、抓、闭的手法,由揉摩推量觅得其点.不局限于反筋背骨,并发展为以擒拿对方的劲道、乘势借力为主.使对方不得活变。这是在太极拳推手实践中发展创造出的擒拿技巧。腕掌指骨之间有“抓、拿、捋、缠、锁、拧、扣、撇”之功。骨节被拿,易为折断:脉络被拿.气血难行:筋肌被拿.身无主宰;穴道被拿,神气不合.血不周流,极易造成极大的伤害。身上有“提、拦、贴、空、挤、撞、抖、崩”之能,以及“沾、黏、欺、逼”之诀,捏住了对方劲路、牵动了对方重心、摇动了对方根力的时候.对方则毫无反抗化解余地。我随其进或退的方向发劲,将身势一沉,顺势一掷.对方就飞出去了.不仅被发得远,我更觉得干脆痛快。这是因为听准了劲,引进了抗.拿好了点.借到了力.掌握了火候,才觉得毫不费力.打得轻松自在。

  8.发是根据各种我顺人背的时机采用与之相应的发劲形式把对方发出去.

  在推手中身要欺人.步要过人,闪开正中定横中.黏着相融,挨在何处何处动。而心用在何处,须向不丢不顶中讨消息.身灵步活发劲之妙在于随。要想打得妙.必须借力打.跟随其进或退的方向打.力应击实,击点要准,打上要狠.方法要多,变化要快。发时紧.放后松。切记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其擎起而加之以扭挫之力.则其根自断,我可随意抛掷发放。

  太极拳的发劲艺术.其特点在于听化引拿.沾黏不离.随化随发。听敌之劲准确.化敌之劲恰到好处.引敌之劲使其不得活便.拿住敌劲之焦点使其失去重心身不由己.也就是在取得“我顺人背”的机势之际,我即运用折叠之术、转换之法、让中不让之妙用.发劲使敌立仆。高手能化劲令人不知,发劲威力惊人.以实破虚,沉着松静,专注一方.由弧形的化劲而求得笔直的前发,对准目标.又稳又准.犹如放箭时箭头射人金钱眼内一样.乘势将对方干脆利落地发出去.关键在于全身内劲的完整协调。化发同时进行.这是太极拳最为突出的优点之一.

  太极拳的发劲有截劲、长劲、沉劲、钻劲、寸劲、分劲、冷劲、断劲、抖跳劲等。其中截劲较长劲为猛.钻劲较沉劲为厉.分劲较寸劲为狠.冷劲引人发人都在不知不觉中.断劲是在引得势后内劲稍微缓随即以全身蓄劲直发于人身。抖跳劲是当自己被对方黏住时即用腰腿劲抖拍于敌身.则敌双脚腾起.应之而拍地上.好像拍球一样.特别奇怪的是先拍若干下.复用长劲发出.敌被发出后仍能腾跳若干起.故此劲甚为奥妙。

   三、蓄沉滚错。折磨弹抖

  1.蓄即蓄劲。如欲以拳击人,于发拳之前必须吸气提力,吐气发劲。吸蓄得足.呼发得透.吸得足以见其巧.发得透以见其妙。能蓄得巧.才能发得妙,否则其劲不蓄.则拳不坚.仅等于普通人之拳击而已。

  发劲前先要有蓄劲准备.意气内敛而配合吸气。发劲时.要提起全部精神.意到气到,如皮燃火,如泉涌出.快速将劲发出。功夫纯粹者.动之至微,引之至长.发之至骤。吸能提得起对方的脚根.用其反力,动其重心。呼则能沉得下.发得人出而干脆.杨澄甫哼、哈、咳放人就是如此。

  太极拳的快速发劲是在蓄劲已达到较高水平时才进行的。初练时.宜先进行简单的徒手单式练习.然后逐渐过渡到利用身体不同部位做较复杂的蓄发练习.最后应在实际对抗练习中不断实践运用.通过一系列的由慢到快、由简到繁的练习.就能取得一通百通的效果。

  2.沉即沉劲。为极猛之发劲,如拍球.为使球腾起必先下拍,拍之愈急腾之愈高.用以击人可使人腾空跃出。许多人认为“沉”与“重”是一样的,其实是有区别的。因为重力呆滞,则易显出拙笨之状态:而沉劲是活.且有似松非松、似紧非紧状态,尤能随着对方来势或引势发挥作用。初学者在推手时对于沉、重、轻、浮大都不能分辨清楚.这一点不可不注意。

  《拳经》曰:双重为病,乖于填实.与沉不同。双轻不为病。由于感觉灵敏.所以轻灵与飘浮不一样。半轻半重不为病,偏轻偏重为病。半者.半有着落,所以不为病。偏者.偏无着落,所以为病。偏无着落,已失方圆,半有着落岂出方圆.半浮半沉失于不及.偏浮偏沉失予太过.半重偏重滞而不正,半轻偏轻灵而不圆.半沉偏沉虚而不正.半浮偏浮漂而不网。若能双轻而不近于浮则为轻灵.双沉不近于重则为离虚。”

  3.滚是旋转的意思。与对方一接触.就在接触点上根据接触方式向上下或左右滚动。滚动时要内外相合.使对方劲头落空.并将己之内劲渗入对方体内。

  4.错是前后移动的意思。在与对方接手时.在接触点根据接手方式向前后错劲.避开对方顶力,将内劲渗入对方体中。

  5.折如翻板或折板.起着杠杆作用,上下翻滚向内外折动。即与对方一接手.就在接触点使用折劲.对方来的劲头即陷入翻板而落空。“折板”上翻,我之内劲由下方渗入对方体内:“折板”下压.我之内劲由上方渗入对方体内。

  6.磨是研磨的意思。即接手时,在接触点以平圈转动,圈的大小根据来力情况而定,使来力陷入圆圈之内而落空。在练习时,主要是手与肘的相互配合,好像研墨的动作一样。手与肘转动的圆圈大小不同,内外旋转也不同。向外转时,要有抛出之意.来力必被抛出;向内转动时.要如旋涡向里旋人。来力必坠入旋涡之中。

  7.弹即是弹簧力.在用时要先有蓄力而后弹出。弹劲借对方之力蓄好弹簧.然后将其弹出。弹簧力取决于内气的鼓荡,内中要有弹性方有发箭之力。

    功夫全凭苦练而得.要注意对抗、操练,如得疾用骤发、迅如奔雷的爆发刚劲.就有了弹发人的真正本钱。精炼内在的神、意、气和内劲功力.使内劲自丹田发,运至周身.无微不至,感之遂通,使身体各部都有弹簧似的弹力.充分发挥“无处不弹簧”、一触即发的高超技能。

  8.抖就是在推手过程中,突然施予的一种脉冲劲.其作用时间短、冲量大、幅度大。利用对方在这突如其来的震惊力冲击下神呆气散来不及反应,使原来保持的最佳身法状态在瞬间失去控制.这时紧接再来一个冲劲.便可把对方抖散击出。

  抖劲应有良好的蓄劲基础,内不动外不发,要求劲短.劲弹而意长,有极大的振动作用。如利用对方贯劲顶上时.使用抖劲能起很好的效果.这就是所谓的“逢顶必抖”。抖劲往往与另外一些招法配合.短劲与长劲配合。利用抖劲后对方出现的空隙。再加以相应的招法.更能加大发劲的威力。

  太极拳锻炼特别讲究松活弹抖.这种刚快之劲是建立在全身高度放松的基础上。以螺旋形式发出的一种爆发力。其要领是在全身放松的基础上。南大脑指挥。以腰背为总枢纽.结合丹田带动,以螺旋弹抖的形式.调动全身力量.节节贯穿.将全身之力集中到一个发射点上。一瞬间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从肢体的某一部分爆发出来。产生巨大威力。有人曾形象地比喻说:“就好像遛牲口时.骡子打完滚后.站起来突然全身一抖。轻松而有力地抖掉身上的尘土一样,”又说:“像卷紧的钟表发条.一旦失去控制,突然爆发出来的那种弹簧劲。”但是.不善于松活.也就谈不上弹抖。

  四、开合提钻。敷盖对吞

  1.开  见入则开.即见人劲来立即化开的意思。开劲近于方.且有展开之意.用以走人之内门.其势非常勇猛。同时身法、步法要互相配合好,距离不能过远。过远则不能运用。开时须用腰腿劲.加以意气,并不是只用手、臂来开。若仅用手臂硬开.则呆而钝。在敌进招处于适当程度(即恰到好处)时.当即发开劲,过时则自己之劲易断.效果不大。又反被敌乘机所击。总之.须开得得时,使我为顺势、人为背势。开得得势.即可直迫敌身.任意所为,、但艺高者往往自开其门.任敌进攻.待彼深入.即乘机反击。

  2.合开之反为合.与开是两个相对照的方法。有开必有合,有合必有开,所以有些拳架干脆称“开合架”。开合二字确有连带关系.敌来则开.敌去即合。开劲方而合劲圆.有紧凑之意。合时须用腰腿劲.并且含胸拔背.松肩坠肘.使气贴于脊背.发出之劲才能感觉到特别整而有力。因为能将全身之气集中在一起合而后发敌之焦点.可收无坚不摧之效,使敌不能逃避此击。合劲在太极拳中很重要.发劲时多含此劲.无此劲则气不凝.气不凝则劲散.发也无效。

  3.提  是提上拔高的意思,其效用是拔敌之根.使其重心倾斜。重心既歪.则势必败。如自己身体重对方身体轻时,还容易捉拿.反之则非用巧法不可。即乘对方不觉时.往前进步用腰腿劲向上黏提.使人在不知不觉中重心倾斜。提劲的方法全在腰腿.所以用提劲时脚要站稳.腹部放松.虚领顶劲.气贴脊背.尾闾中正.敛气凝神.两眼注视对方之势。此外,方向、距离、身法、步法尤应与对方凑合.不然仍是没用。运用者要善于随机应变,如提之得势.再加以后引.使敌身不能自主.这时无论用任何劲都可以把敌人发出去。《打手歌》中“引进落空合即出”.就是指此而说。

  4.钻即入劲.如钻之入木旋转而人。此劲甚为勇猛.可以击伤人之内脏器官.亦可破人内功,如气功、闭口功之类。

  5.敷是轻微接触对方的劲力.使我的呼吸与劲力和对方相沾接.并将对方包裹细密,随屈就伸,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地改变其劲力.破坏其平衡。自己双手的内劲似松非松。刚柔内含.轻轻黏住对方手臂和身躯、腰腿,一气贯穿,蓄劲于腰脊骨节问.渐渐进逼对方,使之既不能顶抗.又不能引化.即所谓“一举动刚柔轻重俱备.使人欲进不敢.欲退不能”.

  6.盖  是当对方劲将出动.我劲在先.意识和呼吸早已集中覆盖于彼劲头或将作用处,因其动而动.使之不能发挥作用。“敷”是轻灵地将对方笼住,蓄劲于内.运劲外柔内刚:“盖”是我内劲涌出.彼微动,己先动。把对方劲力势头遏制.运劲柔中寓刚。

  7.对是吐法.呼吸和劲力与对方作用处相应合.对准其落空失招之处.沉气外呼而发放。拳经讲:“对者.以气对彼来处也.认定准头而去也。”

  对方已出劲.我对准其劲路,黏着只微微一转.避实就虚地用整体劲发之.即所谓小圈转关,干脆直射.动之至微.发之至骤.运劲上是“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刚中有柔。“对”也称作堵截劲。

  8.吞是吸法.即不承受对方劲力.用身法吸入对方来劲.使其莫测深浅。

  对方劲来.我轻灵地黏以弧形走化.使其处处落空而失去平衡。我运劲是有若无、实若虚.使对方陷入我包围罔中而不知从何处化解突围.这时我即吞而化之.全部、彻底、干净地解决对方的进攻。


文章转自网络

叶问拳术天下无敌唯咏春|太极出手谁与争锋“ 叶问拳术天下无敌唯咏春|太极出手谁与争锋” 叶问拳术天下无敌唯咏春|太极出手谁与争锋











叶问拳术天下无敌唯咏春|太极出手谁与争锋

叶问拳术天下无敌唯咏春|太极出手谁与争锋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道古本及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原文地址:谁说太极拳不可以技击?发布于2023-11-19 19:2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