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计划第十一篇,自称民哲的哲学家陈嘉映的作品《走出唯一真理观》,整体还是比较普通,打分2颗星(有一些简单粗暴下的结论)。

简单的书摘:

十五岁上下的孩子,只要读哪方面的书,就有自己也写点儿什么的冲动,读小说就想小说,读诗就想写诗。(写得挺朴实的青少年无处迸发的冲动)

我那时候不怎么在意过苦日子,因为当时我们志向高远,想的是要把自己锻炼成杰出人物,将来有一番作为。(反观现在,当商业和政治强制脱钩,当社会变成商业社会,士大夫的梦想被创业梦替代,物欲成为被强烈推崇的一个优点,有物欲就有对巨大财富的饥渴感,有饥渴感就有工作的自我驱动力。巨大的洪流裹挟着其中的人要么卷死要么躺平,让大家忘记了还有第三条路,还有第四条路,还有第五条路。没有模板人生,找到比较优势才重要,毕竟时间之矢的尽头都是一样的)

陈嘉映的知识结构:哲学、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经济学、中国历史、外国历史、文学、外语。(多学科阅读打开视野是很重要的)

天下滔滔,时局动乱,但自己要沉得住气,不能不断兴奋,荒诞了自己的学业。每一场运动都像一场大潮,把很多人卷进来,往往,海潮退去,满地不过一些瓦砾而已。(环境变动不是躺平不肯思考的借口,行动可以稍晚于思考,不要成为冲动情绪的奴隶)

我就是为己之学,这书有意思,我就读,读了有收获,我就高兴。也自我膨胀,写书,写自己的思想,但也没打算发表,反正,就是民哲,野路子。对我来说,我就只想弄清楚一些问题,至于读谁,通过谁去弄清楚它,一开始在你读之前,不是一个至关紧要的问题。但是你一旦读进去之后,你难免就会深深地受到这些思想家的影响。在这个意义上,你不由自主地选择了一个路径。(说得特别对,限定要搞清楚的问题但是不要在一开始预设手段。因为预设了手段之后有可能你一辈子都没办法搞清楚这个问题,那是在戴着镣铐跳舞)

写书的作用是慢慢改变社会的观念。

我个人是觉得人生有限,还有那么多好东西要学呢,黑格尔、康德、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人生没那么多个十年,我以前读鲁迅,鲁迅全集,也许加在一起也没超过一两年。(先广泛阅读,然后再找到一个真正能解决问题的路径,不拘泥于领域和作家限制)

海德格尔说,永恒真理是基督教思想的残余,我们也蛮可以这样说唯一真理体系的观念。

历史并没有一个终极的目标,历史会沿着意想不到的道路去发展。引用长程历史走向来为政治行为作证都是伪证,,几十年里发生的事情就够我们用来做判断。不管你的政治立场和历史观点是什么,要把它从那种大的历史观拉回来,拉到一个你比较有把握的认知中,以此来塑造和调节你个人的生活和事业。我们读历史,因为历史拓宽了我们看待现实的视野,我们读千年的历史,并不是为了看清历史的总体走向。在人类的整体发展中给自己找个位置,这只能是幻觉。历史教给我们更具体而微的东西,让我们更真切地了解我们自己的处境。

(不是只有乱世才能出英雄,每个年代都可以有所作为,核心是看清前后几十年,看清自己能做什么)

伦理和人生问题有标准答案吗?是不是你只是把你钟爱的一些价值用似是而非的论证来做装饰?你是在说理还是只是为自己的价值观鼓呼?(背后是底层信仰的碰撞,底层信仰是感性的东西,是仪式感和生活经验共同作用的结果,也许根本就无法用理性来说服理性,只能用感性压倒理性?做自己算是人生的标准答案吗?要负责是人生的标准答案吗?当这几种标准答案互斥的时候应该怎么选?)

艺术家向京:文艺复兴的人类在那个时候,就像青年或者盛年的一个人,那种自信和雄心让人特别震动,那是一个很正面的能量。就像有时候看到一个特别年轻的生命一样,你就觉得太强了,能量太强了。站在他面前的感觉就是感动,电流一样被贯注的。你会相信有“永恒”这样的概念。(当代的年轻人却把这种雄心成为“可笑”、“中二”,是一个略带谦虚和尴尬的自嘲)

作品具有社会意义,不在于你要尽社会责任才去写,但你得是个有责任感的人。创作总是和受众的互动不是说创作的时候想着受众会怎么反应,而是作品放到世界里去了之后通过他人的反应检查自己,是不是真正做出你想要做的那个东西了。

好多学术文章难读,跟内容深奥曲折没什么关系。很多时候无非显示他是个学术家,是个身份标志。你没啥悟性,没啥才华,只要你会说学术语言就是学者,所以你埋头苦练,四年大学加三年研究院,毕业后再实习三五年。费这么大劲儿学到的东西,谁挡得住他玩命用?

民哲的问题是在于老是希望从零build起来一个体系,这个不是哲学家体系熟悉的方式。哲学家体系熟悉的方式是你尽管标新立异,但是你得以某种我们熟悉的东西为参照,然后我们才能明白你与众不同的东西是什么。(也就是得再经典的基础上进行对话)

智慧的一个要求是,不让任何一种智慧充当王者,来统治世界,统治自己。

跟不那么好反思的人交谈,跟未经反思的想法对勘,用厚实的生存托起反思。

良好生活的存在是因为有人或者有相当一批人在向上看,如果大家都平视,或向下看,也就什么都无所谓了。

我不赞成学生在本科阶段专门读哲学,即使格外好哲学的学生,在本科阶段也应该另有专业。好思考的学生,对概念追根问底,自然而然地会来到哲学问题上。

最好不用哲学就业,而是,比如,翻译点儿东西养活自己,同时跟几个朋友、几个年轻学生得空谈哲学。

哲学最美好的时代是这样的时代:物理学家、生物学家、建筑师、舞蹈家,都读点儿哲学,他们中间有些人,谈起我们所谓的哲学,竟像行家里手一样。

我们与其说需要共识,不如说需要学会,没有共识的人应该怎么在一起生存。

大学生辩论赛跟柏拉图笔下的智术师所干的活儿差不多,不在乎论题的内容,只求说服。有的学生特别容易被修辞性的表达所感染,谁的现场效果好谁就容易得到更多的掌声。我发现有些学生在慢慢有意识地摆脱这种外在效果的影响,认真辨析到底谁是真正在讲道理。(Exactly!讲道理讲得最清楚的人不一定掌握真理)

有时候不是,青年人或者弱势一方不讲道理,他不见得没道理,只是他没有充分的讲道理的训练和资源,他有道理,但讲不过你。但恰恰因此,我们要努力培养说理文化,不仅要努力要求强权讲点儿道理,也希望有理的一方学会说清楚他的道理。(表达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已经捍卫了弱者表达的权利,那就要不浪费这个权利,不要做无效表达,学会高效表达,有逻辑地说理)

权威的一种外化的形式就是别人洗耳恭听。

施米特的政治观:政治的本质是冲突,甚至是你死我活的斗争,而说理是非常表面的,效力也非常有限的。最后是谁斗赢了谁就有道理的,自由民主其实也是因为胜出了才显得有道理,实质上也是一种暴力。

大学应该如何学习:到了大学以后发现任何一个题目都有那么多分支,那么多不同方向,基础的东西学完以后,知识的图景完全变了,你得自己选定方向,自己去组织学习哪些知识,编定你自己的教程。(所以我现在做的事情只是对大学未竟之事的弥补,因为大学花了更多时间在行动而非思考和构建全图景知识结构上。这也是通识教育只有一年的问题,在有限的时间在各个学科只选择1个代表人物,很难看到全局)

越是文明的越不堪一击。宋朝人文明,辽朝人粗蛮,但是后者能打。他打你宋朝,同时羡慕你,想变得像你一样文明。后来的确变得文明了,蛮力却衰退了。你君子动口不动手的,人家上来蛮不讲理跟你整。文明好是好,但是文明有时候面对的是赤裸裸的粗蛮斗争。

犬儒主义:没有什么要坚守的,好像对什么都不恭,其实,对自己有好处的事情他恭敬得很。

如果你为自己得到好处来教我,我就有理由怀疑你在洗脑。丈夫教妻子三从四德,妻子信了,从此丈夫在外吃喝嫖赌,妻子低眉顺眼不说个不字。这时候,妻子很有理由怀疑三从四德这套道理是不是一套好道理。教育是要让我们获得真理并且不苛求结果,洗脑是给定了结果的一个无所不用其极的假模假样的劝说过程。

读书从来不只是为了吸收信息,读书把我们领进作者的心智世界,我们通过阅读与作者交谈,培养自己的心智,而不只是搜寻信息。

我年轻时候有个坏习惯,不管好书坏书,只要读了前十页,就一定要把它读完。也是因为那时候书很少,现在书太多了,但很久才改掉积习。现在多半几本书同时读,脑子好用的钟点读费力的书,脑子不大转的时候读轻松的书。一本书一次只读几十页,第二天接着读的时候会有新鲜感。读书有点像交朋友,当然是挑有意思有内容的人去交朋友。应该趁年轻心力充沛的时候去读艰深的书,在精神最好的时候,比较有勇气的时候去读难啃的书。读比较艰深的书,可以组一个读书小组,三五个人一起攻读,每周聚会的时候说一说你特别有体会的点和有疑问的点。

少有所学,壮有所为,老有所安,这是良好生活的全景。我们每个人都只能过一种生活,区别在于,你是不是知道在你这种生活之外还有另外很多种生活,你知道人家的生活也蛮好的,而你还是要过你这样的生活。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一位“野路子”哲学家的哲学思考发布于2024-05-03 16:4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