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戏剧

藏戏


一、藏族戏剧:

始于公元八世纪赤松德赞时期。主要有《文成公主》、《诺桑王子》、《卓娃桑姆》、《苏吉尼玛》、《顿刀顿珠》、《赤美滚登》、《朗萨姑娘》、《白玛文巴》等八大藏戏


二、白族戏剧:
1.吹吹腔戏:是白族人民最喜闻乐见的戏曲形式,流传于大理白族聚居区。
(1)取材于白族社会生活的,其中包括一些由传说、故事改编的,如《火烧松明楼》、《渔樵耕读》等。
(2)根据汉族传统故事改编,如《木兰从军》、《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等。
2.大本曲:最早的大本曲是在京中落考的秀才,为了抒发胸中的郁闷,遂将当时流传的时事(民间冤屈或官宦们的丑事等)编成曲子来唱。主要有《白王的故事》、《松明楼》、《杜文秀起义》等。


三、彝族的“撮泰吉”:

“撮”,意为“人”;“泰”,意为“变化”;“吉”,意为“游戏”、“玩耍”。合在一起的意思是“人类刚刚变成的时代”或“人类变化的戏”,简称“变人戏”。“撮泰吉”只有一个剧目,内容是反映彝族祖先创业、生产、繁衍、迁徙的历史。


四、傣族戏剧:

流行于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盈江、潞西、瑞丽一带,大约产生于清代的嘉庆、道光年间。

1.反映傣族社会生活,如《十二马》、《帕罕》、《三牙象》、《布腾那》等。
2.汉族故事移植、改编过来的,如《王昭君》、《花果山》、《张四姐》等。


五、壮族戏剧:
1.南路:如马隘壮戏和木偶戏。
2.北路:如田林壮戏、富宁壮戏、隆林壮戏、广南壮戏。
3.师公戏主要作品有《白马姑娘》、《九官》、《达七与六丘》、《莫一大王》等。


六、侗族戏剧:

产生于清代,主要流行于贵州、广西、湖南侗族聚居地。它源于侗族民间说唱艺术“嘎锦”(侗语,即叙事歌)和“摆古”(即说唱故事)。侗戏始祖吴文彩(1798~1845)根据侗族的民歌及其曲调,最早编成了《梅良玉》和《李旦风姣》。主要作品有《美道》、《郎耶》、《撒岁》、《善郎娥美》、《吴勉》等。


七、布依族戏剧:
1.布依族戏剧有三种:分别是花灯戏、地戏和布依戏。以布依戏为主
2.布依戏的特点:
(1)用布依语演出,但在演出移植的汉族戏剧时,介绍身份及公堂审案则多用汉语。
(2)角色以二小((小丑小旦)或三小(加小生)为主,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专行戏。
(3)演唱从汉族戏剧移植过来的有关剧目时,演员穿汉族戏剧服装,略以粉墨勾画脸谱。演唱本民族传统剧目时,演员一般穿本民族服装,只是旦角的头上戴有几朵鲜花,生角穿的是长袍,水袖有一尺多长。
3.布依戏的分类:
(1)移植汉族剧目,如《百合记》、《三下南京》、《天仙配》、《玉堂春》等。
(2)由布依族民间故事改编,如《红康金》、《人财两空》、《穷姑爷》、《罗细信》等。




内容来自钟进文《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基础教程》
上编民间文学第二章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少数民族民间戏剧的分类发布于2024-05-05 18:40:0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