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仨》是一部由杨绛先生创作的散文,是作者与钱钟书的家庭生活回忆录。作者以虚实相生的写法描述了63年间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我们可以把这部作品分为三部分来看。

第一部分为杨绛老年时的一个梦境,以“钟书大概是记着‘我’的埋怨,叫‘我’做了一个长达万里的梦”拉开全文序幕。

第二部分,杨绛用梦境的形式完整地记录了这一“万里长梦”,讲述了一家三口在人生最后阶段相依为命的深刻情感,回忆了女儿钱瑗、丈夫钱钟书先后离去的过程。

第三部分杨绛采用回忆录的写法,从生活里的每一件小事下笔,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女儿与钱先生相继逝世,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



据该书编辑董秀玉回忆,该书的最初设想,是一家三口各写一部分,钱瑗写父母,杨女士写父女俩,钱先生写他眼中的母女俩。

到1996 年10 月,患病的钱瑗已经非常衰弱,她请求妈妈,把《我们仨》的题目让给她写,她要把和父母一起生活的点点滴滴写下来。躺在病床上,钱瑗在护士帮助下断续写了5篇,最后都不能进食了,还在写。杨女士见重病的女儿写得实在艰难,劝她停一停。

这一停,钱瑗就再没有能够重新拿起笔。

1998年,杨绛的丈夫钱钟书逝世。一生的伴侣、女儿相继离去,杨绛晚年之情景非常人所能体味。在人生的伴侣离去四年后,92岁高龄的杨绛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家庭63年的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


看这本书,其实感触还是颇深的。看完之后,我开始更加深刻地去思考自己的人生。在思考中,也坚定了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的信念。

“我们仨”的生活并非一帆风顺,他们在国外留学时承受了生活上的种种不适和沉重的课业负担,回国后与大家庭的相处也多有磕绊,以及后期经历的一系列变故,最后,终究是白发人送黑发人。

这些疼痛和奚落可能是我们此生都未必会遭遇的,但即使如此,在读完了他们的人生之后,我感受到的只是他们生活中的温暖和爱,如此恬静的、不乱分寸的流淌在艰难生活的每一天当中。


杨绛先生曾说:“读书不是为了拿文凭或者发财,而是成为一个有温度、懂情趣、会思考的人。”
我深以为然。

人为什么要读书呢?读书有什么意义?我想,这是小时候的我们都问过的问题。

为什么要读书呢?因为想成为钟南山院士那样的人;因为想做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因为想成为一个活得理智又清醒的人;因为不想变成自己所讨厌的人。想读书的理由有很多,不想的也有很多。
但是,不管其他的,你要记得,读完更多的书后,你会发现读书会让人的姿态越来越低,眼界却越来越高。书不会拒绝你,读书是一件很公平的事情,在岁月的流逝中,它会把最美好的运气融进你的生命中。

为什么要读书呢?当你读了很多书的时候,已经不会再问“我们为什么要读书”,而只会觉得自己读书读得太少了。



犹太人有一条代代相传的训诫:当你处于穷困潦倒的境地,不得不变卖余物以维持生活的时候,你首先应该卖的是金子、宝石、土地和房屋;而你家中所拥有的书籍,则不到万不得已不可变卖。

你不读书,你就永远不会明白,读书能给你带来什么,你会在书中学到什么。古人所说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是存在一定道理的。读书,就是和另外一个世界的先哲进行灵魂上的交流。只要灵魂得到救赎,身体就不会孤单。

读书可以开阔你的眼界,开拓你的格局。而一个人的格局,往往决定了他未来的走向和高度。


趁着还年轻,去读一本书吧!不论什么,总能让你受益!




END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杨绛:再不用“我一个人,怀念我们仨。”发布于2024-05-05 18:4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