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尽管如流往事,每一天都涛声依旧,只要我们消除执念,便可寂静安然。愿每个人在纷呈世相中不会迷失荒径,可以端坐磐石上,醉倒落花前。

——白落梅


在这个快餐化的时代,我们常常不能知道自己内心的真正想法,不能跟随内心的声音走,也不得不随着主流大众的脚步前行,可是,主流就一定是对的吗?大众就不会有错吗?


于是,人们开始反思,也开始寻找。他们开始有意无意地避开车马喧嚣,想要追求所谓自由与自我。然而,这就是真正的自由吗?这就是所谓的平静吗?



说起这个,我总是能想到陶渊明。

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陶渊明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钟嵘《诗品》)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他的田园诗以纯朴自然的语言、高远拔俗的意境,为中国诗坛开辟了新天地,并直接影响到唐代田园诗派。


在他的田园诗中,随处可见的是他对污浊现实的厌烦和对恬静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因为有实际劳动经验,所以他的诗中洋溢着劳动者的喜悦,表现出只有劳动者才能感受到的思想感情。

白落梅所说:“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我个人认为,是很适合陶渊明的。我们以他的《饮酒其五》为例,来看看属于陶渊明的“平静”。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其五》


这首诗出名,其实大部分靠的是后面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其实,要我说,我却最喜欢前面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我虽寄居在这污浊喧闹的人世间,却因为我没有世俗往来,也就避免了车马往来的喧闹声。你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大概因为只要自己的内心足够清静平静,远远超脱于世俗,那么即便居住于喧闹之地,也好像住在偏僻之处一样。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种“远”与“静”的境界是“本我”战胜“超我”后才可能出现的。“心远”并不仅仅是因为“地偏”,最关键的恐怕还是陶渊明在心灵上的真正忘世,倘若心为物役,尘根未了,则即使身处“无车马喧”的偏地,也仍然会为凡事俗情所羁绊,像唐朝王维辈那样像模像样地隐居终南,但他心里图的依然是那条加官晋爵的捷径。


在王维身上,“本我”仅仅是追求“超我”的一种手段。而陶渊明则完全不同,他的“超我”已然被排斥在心灵之外,“本我”即生命的本真已呈现出一种完完全全的展开状态。这个时候,不管形体在田园还是在闹市,“心远地自偏”,这种澄明无碍、自由自在的心灵使万物都展现出宁静悠远的情韵



现代社会快餐式的生活使得我们每个人都浮躁不堪,大多数普通人已经很难静下心来,全心全意地去完成一件事了。我们开始只追求结果而不看过程,我们学会了享受功成名就的喜悦,而忽视了努力的喜悦。


我们执着于流于表面的虚假,而忽视内心真正的含义,忽视生活的真谛。就像网友说的,我们只是在生存,而非生活!是啊,我们,好像在进步的同时把自由和快乐弄丢了。


白落梅说: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那么,就从现在开始,尝试着静下心来,认真做一件事吧!比如,看一本书、听一首歌、爱一个人……慢慢生活,在每一天平凡的日子里,寻找属于的“平静”。




完。 



多一个点在看

多一条小鱼干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陶渊明《饮酒》: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发布于2024-05-05 18:5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