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学说,道门,道人,道士,道教,道家文化,斋醮科仪,超度

黄帝问道广成子






《庄子·在宥》载:“黄帝立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闻广成子在于空同之上,故往见之,曰:“我闻吾子达于至道,敢问至道之精。




今天的崆峒山,位于甘肃省平凉市城西十二公里处,是古丝绸之路西出关中之要塞 。《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轩辕与炎帝三战于阪泉之野,大获全胜;后又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擒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

《在宥》中记载黄帝问道于广成子:

曰:“吾欲取天地之精,以佐五谷,以养民人。吾又欲官阴阳以遂群生,为之奈何?”

广成子曰:“而所欲问者,物之质也;而所欲官者,物之残也。自而治天下,云气不待族而雨,草木不待黄而落,日月之光益以荒矣,而佞人之心翦剪者,又奚足以语至道!”

黄帝退,捐天下,筑特室,席白茅,闲居三月,复往邀之。广成子南首而卧,黄帝顺下风膝行而进,再拜稽首而问曰:“吾闻夫子达于至道,敢问治身奈何可以长久?”

广成子蹶然而起,曰:“善哉问乎!来!吾语女至道: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女形,无摇女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女神将守形,形乃长生。慎女内,闭女外,多知为败。吾为女遂于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阳之原也。为女入于窈冥之门关,至彼至阴之原也。天地有官,阴阳有藏,慎守女身,物将自壮。吾守其一,以处其和,故吾修身千二百岁多,吾形未尝衰。”

广成子何许人也?

有学者认为广成子之名,应该是取大成功、集大成的意思,是庄子虚构的一个人物。《庄子》原文里说广成子居住的地方是空同,而非后世道藏中所传的崆峒,所以学者陈鼓应就认为空是空虚、空明的意思,而同是混同、冥同的意思,空同不过是庄子杜撰的地名。而笔者认为广成子并非庄子虚拟的一个人物。

众所周知,庄子善于用虚拟的人物、地方、寓言故事来表达其思想。《在宥》篇虚拟的人物还有崔瞿、云将、鸿蒙等,但《庄子》一书中亦有很多真实的人物,如书中记载列子能御风而行,不能因为《在宥》里明确提到黄帝问道时广成子已经一千两百岁,就像有些学者(例如钱穆)认为这当属晚世神仙家之言。

广成子形象在民间亦广为流传,而不像篇中虚拟的其它人物(如鸿蒙等)民间没有流传,黄帝问道广成子一事亦非那种寓言故事,这一点读者可以明察。

晋代葛洪把广成子说成实有的神仙。《神仙传》卷一记载:“广成子者,古之仙人也,居崆峒之山、石室之中。黄帝闻而造焉。”

大家要知道葛洪理解的神仙跟我们今天所理解的神仙是两个概念。东汉班固编撰的《汉书艺文志》云:“神仙者,所以保性命之真而游求于其外者也。聊以荡意平心,同死生之域,而无休惕于胸中”。明朝的《封神演义》一书中,广成子被描写成元始天尊的徒弟,位列十二金仙之首,居住在九仙山桃源洞,和一般道藏中崆峒山记载不同。

广成子的“至道”是什么?

广成子说:“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 广成子的“至道”到底是什么,先人有云,初禅不知二禅境界,未见如何想的成。为了说明广成子的“至道”境界,在此仅引用老子所说来让读者明鉴。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二十一章云:“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老子所说的“道”,应有两点含义:

一是指宇宙的本原,即宇宙最根本的存在,宇宙万物产生于“道”;

二是指自然客观规律。据此,广成子所说的窈窈冥冥、昏昏默默应是一种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状态。

如何达到“至道”呢?

广成子说:“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女形,无摇女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女神将守形,形乃长生。”这里明白无误地道出了最朴素、最纯正的修道秘诀,可以简单概括为“返观内视”“心息相依”、“神气合一”十二个字。

宋徽宗好道,宣和年间曹文逸女真应邀作《灵源大道歌》中云:“神是性兮气是命,神不外驰气自定”;“元气不住神不安,蠹木无根枝叶干”;“本来两物更谁亲,失去将何为本柄 ”。

仙学巨子陈撄宁夫子注曰:

“元气,即是上文所说无始中和之气。不住,即是不能长住于身内,而向外面发泄。发泄太多,身体里面的元气,渐渐亏损。元神因为没有元气来培养,遂不能在身中安居,而要逃亡,譬如树木被蠹虫所蚀,根本受伤,枝叶自然就干枯。人身中元气,被七情六欲饥饱寒暑劳心苦力所伤,身体自然也不能长久。

二物,就是神与气。这两样东西,本来最亲密不过。神离开气,神无所养。气离开神,气无所驭。没有气来养神,神就要逃亡。没有神来驭气,气就要耗散。失掉一项,即等于失掉两项。请问还有什么东西作我们身体的根本,作我们自己的把柄呢。”

撄宁夫子之注业已道破个中真谛,读者请详究“神不外驰气自定”七字。

广成子接着又说:“吾守其一,以处其和,故吾修身千二百岁多,吾形未尝衰。”这里广成子守的 “一”是什么呢,不可不深究。

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二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可见“其一”是指道生的一。《道德经》第二十九章说:“万物得一以生”。从中可以看出,“一”乃负阴抱阳的中和之气应无疑问。

如何得“一”呢?从《道德经》第十章和第十六章可以窥见端倪。《道德经》第十章说:“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道德经》第十六章又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

可见要得“一”需要下一番专气致柔的虚静功夫,下手之处就在于神气合一、心息相依,通过神气合一、心息相依而达到心肾(水火)相交,阴阳调和。世间名利场,有几人能置之度外,正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虚静二字,谈何容易,返观内视,更非易事。

《道德经》第十二章中说“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若非能切实使身体受用,几人能争脱名利场。但先圣悲悯我等后人,为我们留下伏气制欲之法,只要依法而行,身体确能切实受益,现仅抄录《胎息经》有关伏气之法供读者参考。

我国古代养生文献精品《胎息经》载:“胎从伏气中结,气从有胎中息。气入身来谓之生,神去离形谓之死。知神气可以长生:固守虚无,以养神气;神行即气行,神住即气住;若欲长生,神气相注。心不动念,无来无去,不出不入,自然常住,勤而行之,是真道路。”   

张义尚先生注曰:

“神之与气,是一非二。无气则神无依,无神则气无主。神既为主,故神动即有气动,神不动,则气亦不动,如影之随形。

经虽明言神气并举,阴阳两列,然修道之功,惟在阴阳合一,而固守虚无,即是致虚极、守静笃,又为合一之手段也。”

张先生在就《胎息经注释》答读者问又说:“《胎息经》之所指示者,乃是直接从神气入手,而不是在后天幻躯上去纠缠。这符合于老子“外其身而身修,忘其形而形存”之旨,亦符合于《谭子化书》“忘形以养气”之诀,故在古代气功中,乃是比较高级的层次,除了真正人元丹法乃依同类阴阳而修外,此则是本身阴阳亦通虚空阴阳之唯一可靠而无偏倚之大道,至简至易,至圣至神者也。”

此外,张义尚先生还在答读者问中特别强调:“还有必须知道的,玉蟾仙翁曰:“昔日遇师真口决,只是凝神入气穴”。气穴,一般都指为脐下之下丹田。实际上所谓气穴,我得真师指授,乃是在静定之中,真神与真气相依相抱而合一;换句话说,即是以气为穴而神凝之,所谓“神入气中, 如在深穴之内”者是也。”

最后,引《黄帝内经》中的《素问上古天真论》中的话结束本文:“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道教常识问答

推荐阅读   

什么是真大道教?

道教怎样解释天人感应? 

道教怎样敬香叩拜? 

道教的五行与相生相克关系?

朔,望,晦,电,是哪一天?

全真道士为什么要冠巾? 

何为昊天玉皇上帝 

纯阳祖师圣迹如何 

孙清静仙姑事迹如何 

何为三官大帝?

张三丰是何来历?

李铁拐事迹如何? 

道教有哪些节日? 


转载亦是功德,欢迎大家关注分享

免责声明:

图文源于网络公开内容,仅为公益分享、交流、参考之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请客观思考、不盲从,不排斥!文章仅为作者观点。图/文/音频版权归原作者及网站所有!本平台对文章内容保持中立!如涉及版权问题请留言联系,我们将及时妥善处理!




道家学说,道门,道人,道士,道教,道家文化,斋醮科仪,超度



洗靈归正 

 纯心真性

道法之修法就是添油接命

小修在深山,大修在人间,红尘炼心真修行!

王阳明也是练过气的,还留下了一首真气运行的口诀

师父是上天对你的恩赐,浅谈道家师徒的缘份!

老子语境中的“朴”与心灵的自由!


道家学说,道门,道人,道士,道教,道家文化,斋醮科仪,超度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道古本及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黄帝问道广成子,道出最纯正修道秘诀发布于2023-10-25 22:4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