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彻菩提真妙理 断魔归本合元神

     话表美猴王得了姓名,怡然踊跃,对菩提前作礼启谢。那祖师即命大众引孙悟空出二门外,教他洒扫应对,进退周旋之节,众仙奉行而出。悟空到门外,又拜了大众师兄,就于廊庑之间,安排寝处。次早,与众师兄学言语礼貌,讲经论道,习字焚香,每日如此。闲时即扫地锄园,养花修树,寻柴燃火,挑水运浆。凡所用之物,无一不备。在洞中不觉倏六七年。
  一日,祖师登坛高坐,唤集诸仙,开讲大道。真个是——
  
天花乱坠,地涌金莲。妙演三乘教,精微万法全。慢摇麈尾喷珠玉,响振雷霆动九天。说一会道,讲一会禅,三家配合本如然。开明一字皈诚理,指引无生了性玄。

  孙悟空在旁闻讲,喜得他抓耳挠腮,眉花眼笑,忍不住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忽被祖师看见,叫孙悟空道:“你在班中,怎么颠狂跃舞,不听我讲?”悟空道:“弟子诚心听讲,听到老师父妙音处,喜不自胜,故不觉作此踊跃之状。望师父恕罪!”祖师道:“你既识妙音,我且问你,你到洞中多少时了?”悟空道:“弟子本来懵懂,不知多少时节,只记得灶下无火,常去山后打柴,见一山好桃树,我在那里吃了七次饱桃矣。”祖师道:“那山唤名烂桃山。你既吃七次,想是七年了。你今要从我学些什么道?”悟空道:“但凭尊师教诲,只是有些道气儿,弟子便就学了。”
 
 祖师道:‘道’字门中有三百六十旁门,旁门皆有正果。不知你学那一门哩?”悟空道:“凭尊师意思,弟子倾心听从。”祖师道:“我教你个‘术’字门中之道如何?”悟空道:“术门之道怎么说?”祖师道:“术字门中,乃是些请仙扶鸾,问卜揲蓍,能知趋吉避凶之理。”悟空道:“似这般可得长生么?”祖师道:“不能,不能!”悟空道:“不学,不学!”
  
祖师又道:“教你‘流’字门中之道如何?”悟空又问:“流字门中是甚义理?”祖师道:“流字门中,乃是儒家、释家、道家、阴阳家、墨家、医家,或看经,或念佛,并朝真降圣之类。”悟空道:“似这般可得长生么?”祖师道:“若要长生,也似壁里安柱。”悟空道:“师父,我是个老实人,不晓得打市语。怎么谓之‘壁里安柱’?”祖师道:“人家盖房欲图坚固,将墙壁之间立一顶柱,有日大厦将颓,他必朽矣。”空道:“据此说,也不长久。不学,不学!”
  
祖师道:“教你‘静’字门中之道如何?”悟空道:“静字门中是甚正果?”祖师道:“此是休粮守谷,清静无为,参禅打坐,戒语持斋,或睡功,或立功,并入定坐关之类。”悟空道:“这般也能长生么?”祖师道:“也似窑头土坯。”悟空笑道:“师父果有些滴。一行说我不会打市语。怎么谓之‘窑头土坯’?”祖师道:“就如那窑头上,造成砖瓦之坯,虽已成形,尚未经水火锻炼,一朝大雨滂沱,他必滥矣。”悟空道:“也不长远。不学,不学!”
  
祖师道:“教你‘动’字门中之道如何?”悟空道:“动门之道却又怎么?”祖师道:“此是有为有作,采阴补阳,攀弓踏弩,摩脐过气,用方炮制,烧茅打鼎,进红铅,炼秋石,并服妇乳之类。”悟空道:“似这等也得长生么?”祖师道:“此欲长生,亦如水中捞月。”悟空道:“师父又来了。怎么叫做‘水中捞月’?”祖师道:“月在长空,水中有影,虽然看见,只是无捞摸处,到底只成空耳。”悟空道:“也不学,不学!”
  祖师闻言,咄的一声,跳下高台,手持戒尺,指定悟空道:“你这猢狲,这般不学,那般不学,却待怎么?”走上前,将悟空头上打了三下,倒背着手,走入里面,将中门关了,撇下大众而去。唬得那一班听讲的,人人惊惧,皆怨悟空道:“你这泼猴,十分无状!师父传你道法,如何不学,却与师父顶嘴!这番冲撞了他,不知几时才出来呵!”此时俱甚报怨他,又鄙贱嫌恶他。悟空一些儿也不恼,只是满脸陪笑。原来那猴王已打破盘中之谜,暗暗在心。所以不与众人争竞,只是忍耐无言。祖师打他三下者,教他三更时分存心;倒背着手走入里面,将中门关上者,教他从后门进步,秘处传他道也。

当日悟空与众等,喜喜欢欢,在三星仙洞之前,盼望天色,急不能到晚。及黄昏时,却与众就寝,假合眼,定息存神。山中又没打更传箭,不知时分,只自家将鼻孔中出入之气调定。约到子时前后,轻轻的起来,穿了衣服,偷开前门,躲离大众,走出外,抬头观看,正是那——

  月明清露冷,八极迥无尘。深树幽禽宿,源头水溜汾。
  飞萤光散影,过雁字排云。正直三更候,应该访道真。

  你看他从旧路径至后门外,只见那门儿半开半掩,悟空喜道:“老师父果然注意与我传道,故此开着门也。”即曳步近前,侧身进得门里,只走到祖师寝榻之下。见祖师蜷部身躯,朝里睡着了。悟空不敢惊动,即跪在榻前。那祖师不多时觉来,舒开两足,口中自吟道:
 
 难,难,难!道最玄,莫把金丹作等闲。不遇至人传妙诀,空言口困舌头干!
  悟空应声叫道:“师父,弟子在此跪候多时。”祖师闻得声音是悟空,即起披衣盘坐,喝道:“这猢狲!你不在前边去睡,却来我这后边作甚?”悟空道:
“师父昨日坛前对众相允,教弟子三更时候,从后门里传我道理,故此大胆径拜老爷榻下。”祖师听说,十分欢喜,暗自寻思道:“这厮果然是个天地生成的,不然,何就打破我盘中之暗谜也?”悟空道:“此间更无六耳,止只弟子一人,望师父大舍慈悲,传与我长生之道罢,永不忘恩!祖师道:“你今有缘,我亦喜说。既识得盘中暗谜,你近前来,仔细听之,当传与你长生之妙道也。”悟空叩头谢了,洗耳用心,跪于榻下。祖师云:

显密圆通真妙诀,惜修性命无他说。
都来总是精气神,谨固牢藏休漏泄。
休漏泄,体中藏,汝受吾传道自昌。
口诀记来多有益,屏除邪欲得清凉。
得清凉,光皎洁,好向丹台赏明月。
月藏玉兔日藏乌,自有龟蛇相盘结。
相盘结,性命坚,却能火里种金莲。
攒簇五行颠倒用,功完随作佛和仙。

    此时说破根源,悟空心灵福至。切切记了口诀,对祖师拜谢深恩,即出后门观看。但见东方天色微舒白,西路金光大显明。依旧路转到前门,轻轻的推开进去,坐在原寝之处,故将床铺摇响道:“天光了,天光了!起耶!”那大众还正睡哩,不知悟空已得了好事。当日起来打混,暗暗维持,子前午后,自己调息

    却早过了三年,祖师复登宝座,与众说法。谈的是公案比语,论的是外像包皮。忽问:“悟空何在?”悟空近前跪下:“弟子有。”祖师道:“你这一向修些什么道来?”悟空道:“弟子近来法性颇通,根源亦渐坚固矣。”祖师道:“你既通法性,会得根源,已注神体,却只是防备着三灾利害。”悟空听说,沉吟良久道:“师父之言谬矣。我尝闻道高德隆,与天同寿,水火既济,百病不生,却怎么有个‘三灾利害’?”祖师道:“此乃非常之道,夺天地之造化,侵日月之玄机。丹成之后,鬼神难容。虽驻颜益寿,但到了五百年后,天降雷灾打你,须要见性明心,预先躲避。躲得过寿与天齐,躲不过就此绝命。再五百年后,天降火灾烧你。这火不是天火,亦不是凡火,唤做阴火。自本身涌泉穴下烧起,直透泥垣宫,五脏成灰,四肢皆朽,把千年苦行,俱为虚幻。再五百年,又降风灾吹你。这风不是东南西北风,不是和熏金朔风,亦不是花柳松竹风,唤做鸹风。自囟门中吹入六腑,过丹田,穿九窍,骨肉消疏,其身自解。所以都要躲过。”悟空闻说,毛骨悚然,叩头礼拜道:“万望老爷垂悯,传与躲避三灾之法,到底不敢忘恩。”祖师道:“此亦无难,只是你比他人不同,故传不得。”悟空道:“我也头圆顶天,足方履地,一般有九窍四肢,五脏六腑,何以比人不同?”祖师道:“你虽然像人,却比人少腮。”原来那猴子孤拐面,凹脸尖嘴。悟空伸手一摸,笑道:“师父没成算。我虽少腮,却比人多这个素袋,亦可准折过也。”祖师说:“也罢,你要学那一般?有一般天罡数,该三十六般变化;有一般地煞数,该七十二般变化。”悟空道:“弟子愿多里捞摸,学一个地煞变化罢。”祖师道:“既如此,上前来,传与你口诀。”遂附耳低言,不知说了些什么妙法。这猴王也是他一窍通时百窍通,当时习了口诀,自修自炼,将七十二般变化都学成了。

  忽一日,祖师与众门人在三星洞前戏玩晚景。祖师道:“悟空,事成了未曾?”悟空道:“多蒙师父海恩,弟子功果完备,已能霞举飞升也。”祖师道:“你试飞举我看。”悟空弄本事,将身一耸,打了个连扯跟头,跳离地有五六丈,踏云霞去勾有顿饭之时,返复不上三里远近,落在面前,带手道:“师父,这就是飞举腾云了。”祖师笑道:“这个算不得腾云,只算得爬云而已。自古道:神仙朝游北海暮苍梧。似你这半日,去不上三里,即爬云也还算不得哩。”悟空道:“怎么为‘朝游北海暮苍梧’?”祖师道:“凡腾云之辈,早辰起自北海,游过东海、西海、南海,复转苍梧。苍梧者,却是北海零陵之语话也。将四海之外,一日都游遍,方算得腾云。”悟空道:“这个却难,却难!”祖师道:“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悟空闻得此言,叩头礼拜,启道:“师父,为人须为彻,索性舍个大慈悲,将此腾云之法,一发传与我罢,决不敢忘恩。”祖师道:“凡诸仙腾云,皆跌足而起,你却不是这般。我才见你去,连扯方才跳上。我今只就你这个势,传你个筋斗云罢。”悟空又礼拜恳求,祖师却又传个口诀道:“这朵云,捻着诀,念动真言,攒紧了拳,将身一抖,跳将起来,一筋斗就有十万八千里路哩!”大众听说,一个个嘻嘻笑道:“悟空造化!若会这个法儿,与人家当铺兵,送文书,递报单,不管那里都寻了饭吃。”师徒们天昏各归洞府。这一夜,悟空即运神炼法,会了筋斗云逐日家无拘无束,自在逍遥,此亦长生之美。
  一日,春归夏至,大众都在松树下会讲多时。大众道:“悟空,你是那世修来的缘法?前日老师父附耳低言,传与你的躲三灾变化之法,可都会么?”悟空笑道:
“不瞒诸兄长说,一则是师父传授,二来也是我昼夜殷勤,那几般儿都会了。”大众道:“趁此良时,你试演演,让我等看看。”悟空闻说,抖擞精神,卖弄手段道:“众师兄请出个题目,要我变化什么?”大众道:“就变颗松树罢。”悟空捻着诀,念动咒语,摇身一变,就变做一颗松树。真个是——
  郁郁含烟贯四时,凌云直上秀贞姿。全无一点妖猴像,尽是经霜耐雪枝。
  大众见了,鼓掌呵呵大笑,都道:“好猴儿,好猴儿!”不觉的嚷闹,惊动了祖师,祖师急拽杖出门来问道:“是何人在此喧哗?”大众闻呼,慌忙检束,整衣向前。悟空也现了本相,杂在丛中道:“启上尊师,我等在此会讲,更无外姓喧哗。”祖师怒喝道:
“你等大呼小叫,全不像个修行的体段。修行的人,口开神气散,舌动是非生,如何在此嚷笑?”大众道:“不敢瞒师父,适才孙悟空演变化耍子。教他变颗松树,果然是颗松树,弟子们俱称扬喝采,故高声惊冒尊师,望乞恕罪。”祖师道:“你等起去。”叫:“悟空过来!我问你弄什么精神,变什么松树?这个工夫,可好在人前卖弄?假如你见别人有,不要求他?别人见你有,必然求你。你若畏祸却要传他,若不传他,必然加害,你之性命又不可保。”悟空叩头道:“只望师父恕罪!”祖师道:“我也不罪你,但只是你去罢。”悟空闻此言,满眼堕泪道:“师父,教我往那里去?”祖师道:“你从那里来,便从那里去就是了。”悟空顿然醒悟道:“我自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水帘洞来的。”祖师道:“你快回去,全你性命;若在此间断然不可!”悟空领罪,“上告尊师我也离家有二十年矣,虽是回顾旧日儿孙,但念师父厚恩未报,不敢去。”祖师道:“那里什么恩义?你只不惹祸不牵带我就罢了!”悟空见没奈何,只得拜辞,与众相别。祖师道:“你这去,定生不良。凭你怎么惹祸行凶,却不许说是我的徒弟,你说出半个字来,我就知之,把你这猢狲剥皮锉骨,将神魂贬在九幽之处,教你万劫不得翻身!”悟空道:“决不敢提起师父一字,只说是我自家会的便罢。”

 悟空谢了,即抽身,捻着诀,丢个连扯,纵起筋斗云,径回东胜。那里消一个时辰,早看见花果山水帘洞,美猴王自知快乐,暗暗的自称道:

   去时凡骨凡胎重,得道身轻体亦轻。举世无人肯立志,立志修玄玄自明。

  当时过海波难进,今日回来甚易行。别语叮咛还在耳,何期顷刻见东溟。
  悟空按下云头,直至花果山,找路而走,忽听得鹤唳猿啼,鹤唳声冲霄汉外,猿啼悲切甚伤情。即开口叫道:“孩儿们,我来了也!”那崖下石坎边,花草中,树木里,若大若小之猴,跳出千千万万,把个美猴王围在当中,叩头叫道:“大王,你好宽心!怎么一去许久?把我们俱闪在这里,望你诚如饥渴!近来被一妖魔在此欺虐,强要占我们水帘洞府,是我等舍死忘生,与他争斗。这些时,被那厮抢了我们家火,捉了许多子侄,教我们昼夜无眠,看守家业。幸得大王来了。大王若再年载不来,我等连山洞尽属他人矣。”悟空闻说,心中大怒道:“是什么妖魔,辄敢无状!你且细细说来,待我寻他报仇。”众猴叩头:“告上大王,那厮自称混世魔王,住居在直北下。”悟空道:“此间到他那里,有多少路程?”众猴道:“他来时云,去时雾,或风或雨,或电或雷,我等不知有多少路。”悟空道:“既如此,你们休怕,且自顽耍,等我寻他去来。”
  好猴王,将身一纵,跳起去,一路筋斗,直至北下观看,见一座高山,真是十分险峻。好山——
  笔峰挺立,曲涧深沉。笔峰挺立透空霄,曲涧深沉通地户。两崖花木争奇,几处松篁斗翠。左边龙,熟熟驯驯;右边虎,平平伏伏。每见铁牛耕,常有金钱种。幽禽斯朔声,丹凤朝阳立。石磷磷,波净净,古怪跷蹊真恶狞。世上名山无数多,花开花谢蘩还众。争如此景永长存,八节四时浑不动。诚为三界坎源山,滋养五行水脏洞!
  美猴王正默观看景致,只听得有人言语,径自下山寻觅。原来那陡崖之前,乃是那水脏洞。洞门外有几个小妖跳舞,见了悟空就走,悟空道:“休走!借你口中言,传我心内事。我乃正南方花果山水帘洞洞主。你家什么混世鸟魔,屡次欺我儿孙,我特寻来,要与他见个上下!”
  那小妖听说,疾忙跑入洞里报道:“大王,祸事了!”魔王道:“有甚祸事?”小妖道:“洞外有猴头称为花果山水帘洞洞主,他说你屡次欺他儿孙,特来寻你,见个上下哩!”魔王笑道:“我常闻得那些猴精说他有个大王,出家修行去,想是今番来了。你们见他怎生打扮,有甚器械?”小妖道:“他也没甚么器械,光着个头,穿一领红色衣,勒一条黄丝绦,足下踏一对乌靴,不僧不俗,又不像道士神仙,赤手空拳,在门外叫哩。”魔王闻说:“取我披挂兵器来!”那小妖即时取出。那魔王穿了甲胄,绰刀在手,与众妖出得门来,即高声叫道:“那个是水帘洞洞主?”悟空急睁睛观看,只见那魔王——
  头戴乌金盔,映日光明;身挂皂罗袍,迎风飘荡。下穿着黑铁甲,紧勒皮条;足踏着花褶靴,雄如上将。腰广十围,身高三丈。手执一口刀,锋刃多明亮。称为混世魔,磊落凶模样。
  猴王喝道:“这泼魔这般眼大,看不见老孙!”魔王见了,笑道:“你身不满四尺,年不过三旬,手内又无兵器,怎么大胆猖狂,要寻我见什么上下?”悟空骂道:“你这泼魔,原来没眼!你量我小,要大却也不难。你量我无兵器,我两只手彀着天边月哩!你不要怕,只吃老孙一拳!”纵一纵跳上去,劈脸就打。那魔王伸手架住道:“你这般矬矮,我这般高长,你要使拳,我要使刀,使刀就杀了你,也吃人笑,待我放下刀,与你使路拳看。”悟空道:“说得是。好汉子,走来!”那魔王丢开架子便打,这悟空钻进去相撞相迎。他两个拳捶脚踢,一冲一撞。原来长拳空大,短簇坚牢,那魔王被悟空掏短胁,撞丫裆,几下筋节,把他打重了。他闪过,拿起那板大的钢刀,望悟空劈头就砍。悟空急撤身,他砍了一个空。悟空见他凶猛,即使身外身法,拔一把毫毛,丢在口中嚼碎,望空喷去,叫一声:“变!”即变做三二百个小猴,周围攒簇。
  原来人得仙体,出神变化无方。不知这猴王自从了道之后,身上有八万四千毛羽,根根能变,应物随心。那些小猴,眼乖会跳,刀来砍不着,枪去不能伤。你看他前踊后跃,钻上去把个魔王围绕,抱的抱,扯的扯,钻裆的钻裆,扳脚的扳脚,踢打挦毛,抠眼睛,捻鼻子,抬鼓弄,直打做一个攒盘。这悟空才去夺得他的刀来,分开小猴,照顶门一下,砍为两段,领众杀进洞中,将那大小妖精,尽皆剿灭。却把毫毛一抖,收上身来,又见那收不上身者,却是那魔王在水帘洞擒去的小猴,悟空道:“汝等何为到此?”约有三五十个,都含泪道:“我等因大王修仙去后,这两年被他争吵,把我们都摄将来,那不是我们洞中的家火?石盆石碗都被这厮拿来也。”悟空道:“既是我们的家火,你们都搬出外去。”随即洞里放起火来,把那水脏洞烧得枯干,尽归了一体。对众道:“汝等跟我回去。”众猴道:“大王,我们来时,只听得耳边风响,虚飘飘到于此地,更不识路径,今怎得回乡?”悟空道:“这是他弄的个术法儿,有何难也!我如今一窍通,百窍通,我也会弄。你们都合了眼,休怕!”
  好猴王,念声咒语,驾阵狂风,云头落下,叫:“孩儿们,睁眼。”众猴脚髹实地,认得是家乡,个个欢喜,都奔洞门旧路。那在洞众猴,都一齐簇拥同入。分班序齿,礼拜猴王。安排酒果,接风贺喜。启问降魔救子之事,悟空备细言了一遍,众猴称扬不尽道:“大王去到那方,不意学得这般手段。”悟空又道:
“我当年别汝等,随波逐流,飘过东洋大海,径至南赡部洲,学成人像。着此衣,穿此履,摆摆摇摇,云游了八九年余,更不曾有道。又渡西洋大海,到西牛贺洲地界,访问多时,幸遇一老祖,传了我与天同寿的真功果,不死长生的大法门。”众猴称贺,都道:“万劫难逢也!”悟空又笑道:“小的们,又喜我这一门皆有姓氏。”众猴道:“大王姓甚?”悟空道:“我今姓孙,法名悟空。”众猴闻说,鼓掌忻然道:“大王是老孙,我们都是二孙三孙细孙小孙,一家孙,一国孙,一窝孙矣!”都来奉承老孙,大盆小碗的椰子酒、葡萄酒、仙花仙果,真个是合家欢乐!咦!贯通一姓身归本,只待荣迁仙箓名。毕竟不知怎生结果,居此界终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邀请你看《第二回 (悟彻菩提真妙理 断魔归本合元神)》


“悟彻菩提真妙理,断魔归本合元神”,彻悟菩提即归本元神,彻悟的过程,是斩断魔道的过程,逐渐切入修持功夫。道家讲心,分为元神和识神,识神属后天意识,越用曰灵光,不过“智慧出,有大伪”(《道德经》十八章)。只有识神退位,元神才能当位。识神与元神的关系和区分,是后来真假美猴王的主题。

悟空入菩提祖师之门,之后六七年一边干活,一边讲经论道,未曾间断,亦非常自如。(此为老师考验弟子基本方法,《坛经》中,慧能踏碓,亦是如此。是否心诚,是否耐得住寂寞,是有平常心。要人在日用中参悟,做工夫。《赵州禅师语录》第一条,赵州问南泉普愿,“如何是道”,南泉回答:“平常心是道”。)之后某日,祖师登坛说法,“妙演三乘教,精微万法全”,上中下三乘皆能照顾到。“说一会道,讲一会禅,三家配合本如然”,讲的是三教合一的大法。“开明一字皈诚理,指引无生了性玄”,听懂一个字,犹如打开一个口子,由此契入诚理。了,明了,了断。明了性玄的本质,就是无生,无生则无灭(生命就是生灭,世间法就是生灭法,真如之性则无生无灭,此为俗谛与真谛之分)。孙悟空在一边听,“喜得他抓耳挠腮,眉花眼笑,忍不住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听懂了,心开了,喜不自胜,由心而身,身体自动反应。祖师许他“识妙音”,程度到了,可以传授东西。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没有到一定程度,师父给你说再高明的法,你也听不懂。如今入门了,可以进一步往深入走。其实,这就是传道的火候。“圣人传药不传火”,火候活泼现成,根本不可传。

悟空在洞中七年,上“烂桃山”砍柴,“吃了七次饱桃”。烂与七,提示的是剥卦与复卦()的关系。剥上为“硕果”,《周易·杂卦》云“剥,烂也”,阳得阴则熟,果熟则烂,剥卦之象,地中有山,故名“烂桃山”。若硕果不食(果仁),作来年的种子,可以复生,此为剥复关系。修道的功夫与进境,当在剥复两卦间求解。剥,层层剥落后天习气,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七年光阴,硕果七次成熟,于卦“七日来复”。没有七日、七年的功夫,果不会真正成熟,也不能化作复生的种子。若以人的生长来说,从乾卦到剥卦,实为人从出生到衰老的过程。若能硕果不食,则有重生的生机,此即丹道之旨。

祖师说:“‘道’字门中有三百六十旁门,旁门皆有正果。不知你学那一门哩?”道字门,就是正门,菩提祖师并没有说正门是什么。其实正门什么也没有,甚至门都没有,你怎么进入(大象无形,大道无门)。只有从旁门进入,旁门,也是方便法门,相应于自己心性的那个法门。一门深入,由方便处参悟究竟,同样可以有正果,“归元性无二,方便多有门”(《楞严经》卷六)。不过,旁门或说方便门总有它的问题,或说是门就有门的问题,“无门无毒”(《庄子·人间世》),有门便有毒。有门,就有限制,相应于你,并不一定相应于他。有门,容易执著于门(具体说是此门之术)。执著于门,执著于术,境界上不去,停驻在某一个层次,门就是旁门。所以术、流、静、动四门,终究是旁门。术是法术,流是学术,静是执空,动是执有,皆有偏执。“道法三千六百门,人人各执一条根。谁知些子玄微处,不在三千六百门。”(李道纯,《试金石自跋》)悟空求长生,必须破门。登堂即是破门,破门而入,是破对门的执著。入室,需单独传授,“三口不谈,六耳不闻”,要别开众人。祖师敲打悟空、撇下大众、闭门传法的桥段,化自《坛经》中五祖与六祖的传法。悟空的追求高出大众许多,以至于众人看不懂其中玄机。心中不存有相应的抱负,或者程度不够,往往见面不识,当面错过。境界上去了,才恍然大悟。面对众人的抱怨和厌恶,悟空忍耐无言。这些事情没办法说清楚,人就是这样的,参差不齐,想要说清楚,无异鸡同鸭讲。祖师也感叹:“难!难!难!道最玄,莫把金丹作等闲。不遇至人传妙诀,空言口困舌头干!”道,非其人不可传。百丈怀海禅师甚至说:“见与师齐,减师半德。见过于师,方堪传授。”(《五灯会元》卷三)不仅自己要有德、有向上的心,还要有好的老师接引,禅宗讲求“啐啄同时”,相应于孔子所谓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三更天,正当子时,传法的天时。《西游记》第一回引邵雍诗“一阳初动处”,于一年为冬至,于一天为子时。“正直三更候,应该访道真”,子时,一阳初动,于卦为复,以此参究本源,见天地之心。

菩提祖师传悟空长生之道:

显密圆通真妙诀,惜修性命无他说。都来总是精气神,谨固牢藏休漏泄。休漏泄,体中藏,汝受吾传道自昌。口诀记来多有益,屏除邪欲得清凉。得清凉,光皎洁,好向丹台赏明月。月藏玉兔日藏乌,自有龟蛇相盘结。相盘结,性命坚,却能火里种金莲。攒簇五行颠倒用,功完随作佛和仙。

“显密圆通真妙诀,惜修生命无他说”,佛教的教法,可以分为显教、密教,即公开传授和秘密传授。具体来说,佛法的弘扬,大致分作四期,一是小乘佛教,二是大乘中观(空宗),三是大乘瑜伽行(有宗),四是密宗。空有二宗为显,密宗为密。概括地说,如今的汉地佛教属于显教,藏传佛教属于密教。其实,禅宗完全相应于密教,甚至可以说相应于密教最高的修法。总的来说,佛教更强调修性的功夫,其命功主要隐含在小乘佛教和密教中。密宗讲修持,含摄命功。因修持的证量、反应以及境界,不作具体言传,亦不公开,所以称之为“密”。之所以不公开,因为人的差异,根器不同,境界和进路不同。公开,容易执著为普遍,执著为标准。执实了,反倒不利于修行。不公开,惟有个人体验,上师提点,一对一地教授和领悟。若不密,他人听见,执为法门,容易出问题。这一点,和丹道的密传非常像。无论显教密教,最终殊途同归,皆在求取解脱,自度度人。其核心内容,除了“惜修性命”之外,别无他说。

“都来总是精气神,谨固牢藏休漏泄。休漏泄,体中藏,汝受吾传道自昌。”惜修性命,性命双修,更具体地说来,是修“精气神”。人是有漏之身,一出生,落入后天,服饵水食,精气神便开始漏。道家的修炼,主要是“炼气化精,炼精化炁,炼炁化神,炼神还虚”,在精气神上做功夫,不仅要堵住后天的有漏之身,还要通过后天修炼,补充亏损的精气神,“全精、全气、全神”,从而入长生久视之道。精气神,内丹大药,须藏而无泄,不然前功尽弃,一切重来。当唐僧出西梁女国,为琵琶洞里的蝎子精掳去,蝎子精百般引诱唐僧,唐僧却说:“我的真阳为至宝,怎肯轻与你这粉骷髅。”“口诀记来多有益,屏除邪欲得清凉”,不漏精气神,先要摒除邪欲。欲望燃烧,撩动精气神。摒除邪欲,身心才能静定清凉。“得清凉,光皎洁,好向丹台赏明月”,识神退位,心无染著,元神用事,虚室生白。返观内视,内景生起光明。

“月藏玉兔日藏乌,自有龟蛇相盘结”,月藏玉兔,阴中有阳;日藏乌,阳中有阴。龟蛇盘结,心肾相交,水火既济。“相盘结,性命坚,却能火里种金莲”,火里种金莲,化自《悟真篇》“不识玄中颠倒颠,争知火里好栽莲”(七言律诗十三)。《悟真篇》的“颠倒颠”,相应这里的“攒簇五行颠倒用,功完随作佛和仙”。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自然的顺生。道家修炼功夫在逆练,“顺则成人逆成仙”。先天八卦,乾坤之位,落入后天,破体而成坎离。道家修炼的原则,抽坎填离。以坎水中的一阳补入离火,则坎离还复为乾坤,成佛成仙。在后天,离,相当于心、火;坎,先当于肾、水。心火居上位,肾火居下位,如此卦成火水未济。道家修炼,让肾水往上走,心火往下降,相当于往火里载金莲,已达心肾相交,水火既济的状态,此即长生之道。

菩提祖师的话,打开悟空的心,照进一片光明,“天光了,天光了”,这是开悟的感觉。大众还在沉睡的时候,悟空已经一片光明。得了口诀之后三年,悟空未曾断过功夫,“子前午后,自己调息”。子时一阳生,午时一阴生,修道人通过调息养阴养阳,一般人是睡子午觉。如此三年下来,悟空“法性颇通,根源亦渐坚固”。如此程度,在菩提祖师看来,还需要防范五百年一次的雷灾、火灾和风灾这三个劫难,否则也会绝命。修炼内丹,悟空这里的阶段,还停留在有为法上,偏重命功层面,如此,难以躲过三灾。要躲过三灾,需要见性明心,不仅修命,还要修性。不修性,不见法身,容易执著于命,执著于身。执著于身,身必朽,此谓“有生即杀生”。只有通达法身,才能超越报身,显出化身。所以,菩提老祖教悟空七十二变,本来的意图是为了超越身体的灾难。但超越身体灾难,最终已不是命功的范围,而是过渡到性功,了性方可了命。(阴阳交媾而生人,简单来说,阳气上升,为心为神为性;阴气下降,为肾为精为命。阴阳须相互交合,性命要相互沟通与收摄,才能生生不已,变化也才能真正出来。)变化,从一物变成另一物,关键在“吾丧我”。三十六般变化和七十二般变化,来自道教观念。道教认为,在北斗丛星中,有三十六颗天罡星,七十二颗地煞星,各代表一神,能够降妖除魔。《西游记》取此数,作为悟空化身之数,亦取其斩妖除魔之义。《水浒传》一百零八将之数,亦是取三十六与七十二之和,可见道教文化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天罡数该三十六般变化,地煞数该七十二般变化。天开于子,地辟于丑,据一阳初动而言,天数接近源头,地数远离源头,所以地数变化多于天数,一气周流的范围在扩大。从地数到天数,由繁而简,最后再追溯,以至于一。抱一,可以御万,岂止是三十六般变化和七十二般变化。悟空选择七十二般变化,理由是多学一些,修行至此,尚有贪执。

七十二般变化学成,师父检查功课,悟空表演举霞飞升。师父笑道,你这个连爬带滚,离地五六丈,往返不足三里远,爬云都不算,更不用说腾云。悟空央求之下,师父传授悟空腾云之法,相应于悟空的身段,称之为筋斗云,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悟空最初求长生之道,为人道变化的极致,然后习七十二般变化,是地道变化的极致。至此,从爬云更得腾云之术,从地道变化向天道变化靠近。若无腾云之术,只能入地,不能上天。从人道、地道至于天道,不过是化繁为简,由博返约,损之又损。如果进一步探索其中关节,师父向悟空提出腾云术时,悟空直说“这个却难!却难!”祖师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话容易看偏,如今我们对这句话的领会,已属偏见。世上之所以有难事,正是因为有有心人。人一旦有心,就有分别,是非。人与人交通、角力,是与非交织,盘根错节,最后酿成难事,甚至是死结。难事,是有心人酿成。有心人,也解决不了难事。无心,便无事,哪里还有什么难事。事情不能解决,不是不着力,而是太着力,太用心。牛头法融禅师有一个首的诗《答“用心时”偈》,正是说的这个意思(牛头法融是四祖道信的弟子,道信的正统传法弟子是五祖弘忍,牛头是旁系。不过,牛头在禅宗史上的地位非常了得,不仅是牛头宗的开门祖师,对后来石头希迁一系的禅法影响也很大):“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曲谭名相劳,直说无繁重。无心恰恰用,用心恰恰无。今说无心处,不与有心殊。”

悟空飞腾不起来,身上背负的东西仍然太重,执著太多。有执著,就有妄念。师父传给他筋斗云,在空中翻一个筋斗,就是十万八千里,境界决然两样,关键在口诀。筋斗云,翻一个筋斗,身体的翻动,毋宁说是念头上的翻转。圣贤与魔,迷与悟,皆在一念翻转。“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尚书·多方》),“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坛经·般若品第二》)凡人与佛的差别就在一念之间,一如獦獠开悟而成六祖。念头上一个筋斗的翻转,境界变化。十万八千里,一个念头就能到。悟空最后腾云离开西牛贺洲时,自道“去时凡骨凡胎重,得道身轻体亦轻”。

十万八千之数,也从《坛经》来。六祖在回答韦使君时说,西方“分明去此不远,若论相说里数,有十万八千,即身中有十恶八邪。”十万八千里,是自己和西方净土的距离,这个距离来自于自身中的十恶八邪(十恶:杀生、偷盗、邪婬、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瞋恚、邪见。八邪:邪见、邪思维、邪语、邪业、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因为身体中有十恶八邪,每一恶每一邪,皆拉开自己和西方净土的距离。“今劝善知识,先除十恶,即行十万;后除八邪,乃过八千。念念见性,常行平直,到如弹指,便亲弥陀。”前往西方净土,并非在现实中长途跋涉,而是在内心做工夫,念头上做翻转。自身除去十恶八邪,便如同行过十万八千里,去西方净土,只在一个筋斗、一个念头的工夫。“随其心净,即佛土净”(《坛经·般疑问品第三》引《维摩诘经》)。西方净土,在自己身心之中,见性证道,佛土自然眼前。由此可见,筋斗云亦属性功。

悟空之所以能精进如此,用他自己的话说,“一则是师父传授,二来也是我昼夜殷勤,那几般儿都会了。”不仅依靠良师,更得自己下苦功夫,悟空自从道心开发,离开花果山起,岂有一日怠惰。

悟空在菩提祖师门下学有小成,应大众要求,秀出一般变化功夫,引来众人喝彩,却招致祖师训斥:“你等大呼小叫,全不像个修行的体段!修行的人,口开神气散,舌动是非生。”口开之口,并非吃饭说话的口,而是六根开阖的通道。六根开口,接触六尘,神气耗散。舌动,平常所谓的开口说话。言语本身意味着分别,是非自然在其中。禅宗讲求“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最后要超越言语和思维,“多言数穷,不如守中”(《道德经》五章)。菩提祖师的这句话是对门下所有人的批评,针对悟空,祖师更说:“我问你弄甚么精神,变甚么松树?这个工夫,可好在人前卖弄?假如你见别人有,不要求他?别人见你有,必然求你。你若畏祸,却要传他;若不传他,必然加害,你之性命又不可保。”工夫,首先是为己,而非为人,这是古学品质。学功夫,乐于在人前卖弄,功夫就变成了秀,落不到实处,更不会真正上身。本来积聚的能量,一点点耗散了。在人前卖弄,容易引起别人的觊觎,好东西人人都想要。那么,你给不给。你若不给,各种手段就来了。当年,五祖弘忍传法六祖慧能之后,嘱咐说:“自古传法,气如悬丝!若住此间,有人害汝,汝即须速去!”当晚三更时分,连夜送慧能离开。尽管慧能走得及时,之后的两个月,还是有数百人追过来夺法,正是“气如悬丝”。悟空得法之后,在众人之前露了相,自然呆不住。菩提祖师急着赶走他,也是保护悟空。

《西游记》的开篇,从《坛经》拿来很多桥段,都用得很好。弘忍把慧能连夜送到码头,慧能“登时便悟”。临别之际,师父仍然不忘开示,弟子留心,更能悟入。菩提祖师对悟空说:“你从哪里来,便从哪里去就是了。”悟空顿然醒悟道:“我自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水帘洞来的。”祖师道:“你快回去,全你性命,若在此间,断然不可!”你从哪里来,便回那里去,真是苦口婆心。现在这个问题,变成了“我是谁,我从哪来,要往哪儿去”。要知道我是谁,先要搞清楚我从哪儿来。后来的哲学家追问“要往哪儿去”,倒是染了一点俗气。菩提祖师提示,从哪儿来便回哪儿去(进一步排除问题,取消假问题),生命的历程不是一条拉长的线。走得越远,便偏离开端越远。虽然“往哪儿去”,包含着“回哪儿”,但其中蕴含的更多信息不在“回”,而在“往”,重心容易落在向外驰求。认清楚从哪儿来,才知道我是谁,然后回到那儿去,是重新做回自己,既是还原,也是蜕变,“若能寻着来时路,赤子依然混沌心”(《性命圭旨·洗心退藏图》)。只有回去,复归于婴儿,才能“全其性命”。“劝君穷取生身处,返本还源是药王”(《悟真篇》律诗第九首),回去,同样是工夫,悟后起修。“若在此间,断然不可”,留下来,不仅性命堪忧,还消耗神气,这是菩提祖师的苦口婆心。

临别时,祖师叮嘱说:“你这去,定生不良。凭你怎么惹祸行凶,却不许说是我的徒弟。你说出半个字来,我就知之,把你这猢狲剥皮锉骨,将神魂贬在九幽之处,教你万劫不得翻身!”定生不良,为何祖师如何笃定。明心见性之人,往往退藏于密。悟空学有小成,就开始卖弄,性未了,定生不良。菩提祖师赶他走,是让他返回本源,把性了了。悟空道:“决不敢提起师父一字,只说是我自家会的便罢。”老师的东西,你得不完,得多少,是自己的造化,自己当然也要担起这份责任。自己担起,活出自家的风范,才算真正出师。不然,一辈子都在师父的羽翼下。活出自己的精彩,也是对师父的真正表彰。闯了祸,不提师父,不是师父教坏了,是自己没学好。如今闯祸,说自己是谁的儿子,不仅败坏自己,更败坏老子。悟空理解这一层,懂得还更深一点:“只说是我自家会的便罢”。其实,永远是自家会,“美德不可教”,只能自己会,“自家窍妙自家会,万里青天一鹤飞”(《性命圭旨·洗心退藏图》)。如果再往深处追究,为什么一旦说是师父教的,神魂就会贬入九幽之处。干出不良的事,绝非元神用事,而是识神用事。识神一旦用事,元神自然被贬入九幽,这是凡人的常态。菩提祖师让悟空从哪儿来回哪儿去,是恢复到本来面目,元神用事时。如果生不良,也是悟空自己出了差错。不需要菩提祖师出手,自己已将“神魂”贬入九幽。

五祖弘忍送六祖慧能到江边,慧能登时大悟,云“迷时师度,悟了自度”。弟子在迷茫摸索的时候,师父给点提示,指一下方向,调整一下用力点。方向认准之后,全是自己的事。所以,弘忍说,“法是以心传心,皆令自悟自解”(《坛经·行由品第一》)。神秀作的偈子不对,弘忍只说不对,如何对,还得自己揣摩。没人帮得了你,悟了就悟了,没有悟就没有悟,神秀终究也没有对上。从师父那里学到的,其实是自己最终弄懂的东西。师父的东西,你也得不完。“我无隐于二三子”,你看都看不到,怎么学得会。菩提让悟空从哪儿来回哪儿去,了性的修持方向是返回自己的本源。回到本源,才算是“悟彻菩提真妙理”。悟空离开师父,飞回花果山之际,说“举世无人肯立志,立志修玄玄自明”,实在是道不远人,人自远道。

这一回大致分作两段,前面一部分是“悟彻菩提真妙理”,接下来是“断魔归本合元神”,讲悟空与混世魔王之间的战斗。算一算时间,悟空在南赡部洲待了七八年,西牛贺洲待了十年,出去近二十年,对人来说,到了成人的年纪。回来一看,水帘洞府已经为混世魔王占据。菩提祖师嘱咐悟空,从哪里来回哪里去,提醒悟空回到自己的本心,回到水帘洞。水帘洞天造地设,洞主却常年漂泊在外。成人之后,醒悟到这一程度,想要返回本心之时,发现原来的心,已经被各种各样奇怪的习气所占据。这些后天世俗染习,笼统说,就是混世魔王。[1]想要“归本合元神”,必须“断魔”。

石猴彻悟菩提,悟空之后,返回本乡,明见本心,是要重新做回主人公。混世魔王居于“直北下”的“水脏洞”,与孙悟空口中的“正南方花果山水帘洞”相对。按先天八卦方位,乾南坤北,离东坎西。先天落入后天,乾破体为离,坤实体为坎,离居正南,坎居正北。内丹修炼,抽坎填离,抽坎水中的一阳,去补离火中的一阴,逆修以成先天,以合元神。对应到《西游记》的象,水帘洞为离心,水脏洞为坎肾。孙悟空挑战混世魔王时,悟空穿的是红衣,红衣配心;混世魔王一身黑色,黑色配肾。水脏洞,“诚为三界坎源山,滋养五行水脏洞”,天一生水,此为五行相生之始。

混世魔王手中有一把刀,“手执一口刀,锋刃多明亮”。这把刀,隐喻坎中一阳。悟空最后夺过混世魔王手中刀,将他“砍成两段”,坎中一阳爻由此变成阴爻,坎卦成坤。一阳为悟空所夺,离卦一阴化而为阳,抽坎而填离。悟空砍杀混世魔王后,进入水脏洞。“悟空说:‘既是我们的家火,你们都搬出外去。’随即洞里放起火来,把那水脏洞烧得枯干,尽归了一体。”把坎中一阳拿回家,同时以火烧水脏洞,尽归一体,复返先天。

打斗之时,悟空使出一招身外身,以毫毛变小猴。身外身,丹道修炼的高级功法。结丹之后,经过温养,最初会有婴儿在下丹田显形,实为金丹变相。再通过修炼,让婴儿往上走,最后从顶门放出去,阳神出窍,就有了身外身。吕洞宾《窑头坯歌》云:“九年火候都经过,……忽尔天门顶中破。真人出现大神通,从此天仙可相贺。”这也是张三丰所说:“身外生身,阳神脱体”(《玄机直讲·登天指迷说》)。纯熟之后,阳神独立存在,肉身转化为气身,可以随意变化,完全超越肉身,成为永恒存在,此为道家所谓“神人”(神化之人)。《西游记》写到悟空使出身外身时,说:“原来人得仙体,出神变化无方”,就是这个意思。

悟空带领众猴回到水帘洞,对众猴说:“喜我这一门皆有姓氏。……我今姓孙,法名悟空。”众猴高兴地说:“大王是老孙,我们都是二孙、三孙、细孙、小孙、一家孙、一国孙、一窝孙矣!”(《道德经》五十四章:“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悟空强调“我这一门”有了姓氏,还有了法名。法名,就是修行方便法门之名。说“一门”,从菩提老祖那里得到的修炼法门,法门的名是菩提老祖所赐,隐含着这个法门的修炼方法,系子,然后悟空。要深入理解孙悟空这个名字的意义,需要对悟空的身份做进一步的考察。

《西游记》是故事书,或者说是寓言,主角是孙悟空。用《西游记》自己的话来定位,悟空这只猴,就是“心猿”。换句话说,悟空的身份和历程,隐喻的是人心以及人心的修炼。丹法、佛法、儒法,根源皆在心法。三教之所以能合一,即是在这个源头上通到一起了。“三教根源,同一金性”(朱元育,《周易参同契阐幽·金返归性章第十》),皆在明心见性。[2]人的心,像一只躁动的猿猴,以猿喻心,有极深的源流。道家强调“无为”,要明白无为的意思,先要知道“为”的意思。按《说文》,为,是母猴之象。以猴喻为,看重的是猿猴本身已经具有的粗浅意识,能故意作为,而非纯然出于本能而行动。进一步说,为wéi,指的就是故意的行为。再往深处剖析,行为出于意识,故意的行为出于心里的意识和想法,也就是为wèi。人有意识的行动,总是为了什么而为。从这个意义上,可以理解道家的“无为”,就是要把这个为了什么的为wèi,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如此,才能做到无为wèi而无不为wéi。道家的无为,首先是对心的安顿,然后才是对行为的安顿,由内而外,内圣而外王。外王,放低点说,就是过好生活。

人由先天落入后天,识神当位,元神退位,或说识神遮蔽元神。后天所起的种种杂念、妄念甚至魔念,来自于意识。回归元神,必须断魔,也就是熄灭后天意识,一念不起,相应于道家的“无为”。无为,不要为了什么,不要放纵自己的意识。可是,人总是受自己的意识支配,而且人的意识总是容易放纵,如同一只猿猴,很难降服。在《西游记》中,石猴道心开发,拜菩提老祖为师,其实是为了安顿这颗躁动的心。须菩提是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在《金刚经》中,向佛请教的核心问题是:“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如果人要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应该把他们的心安顿在什么地方,如果起了妄念,又如何降服这妄心呢?《金刚经》即是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论说。《西游记》的作者安排须菩提作心猿的师父,背后也是“降伏其心”的意思。从这个意义上看,整个《西游记》主题,是在讲述“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孙悟空,从菩提老祖那里得了姓名,也得了降伏其心的口诀。孙,系子,是要悟到根本。“孙”字,还有一个引申意思,“逊”,逊是孙的后起字,谦逊如同子孙。石猴来自傲来国,谦逊,先打掉世俗的骄傲,最后连脱俗的骄傲也一并打掉。傲的本身,有一个“我”在。在菩提祖师的门前,石猴说“是我是我”。三教的修行功夫,都不同程度地落在对“我”的处理上,用儒家的话来说要“毋我”,用道家的话来说要“丧我”,用佛家的话来说要去“我执”。诸法无我,要在悟空。悟空,是石猴的法名,也是心猿修证的道路。《西游记》的读者,若能由此入修行之道,也算是孙悟空这一门的修行人。


[1]混世魔王本来是唐代小说话本中的人物,原型是使得三板斧的程咬金。四大名著中,除了《西游记》有混世魔王的形象外,《水浒传》的樊瑞也称作混世魔王。有趣的是,此人后来跟随云龙公孙胜学习道法,得了正果。还有一个大名鼎鼎的混世魔王,是《红楼梦》里的贾宝玉。《红楼梦》第三回里,有一首词《西江月》,写他:“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袴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2]三教合一是什么意思,三教为什么能够合一?道家学问是中华学问的根脉,儒家本是道家学问的分支。孔子弘扬儒家,将儒家学问范畴和气象撑大,接通道家。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学问成为思想正统,道家反倒落入民间。佛教东汉末年传入,六朝之际发酵,唐代兴盛。道教的发生发展,虽然借鉴佛教的东西,但根本学问骨架还是道家。佛教的强势进入,引起中华本土道家和儒家的反弹,三方较量,要看谁的学问最高,最为究竟。经过唐宋元明几个朝代的格义,发现三家在根源上相通,只是流不同而已。所以,三教合一,是三大学问在最为根本性的源头上统一起来了。《西游记》第一回谈灵根,相应于三教合一的点。从这个意义上判断,三教合一也可以代表中国学问的高峰。为什么是三教,而非三家?三家,是言学问;三教,是言宗教。宗教是学问的外衣,学问是宗教的支撑。外衣可以保护学问,学问也可以充实外衣。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道古本及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西游记》菩提祖师传悟空长生之道发布于2024-03-01 12:2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