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醒民教授讲 中庸研讀

未改心肠热,全怜暗路人。

但能光照远,不惜自焚身。

      

中庸第三十六集

 


各位同修,我們繼續看《中庸》。《中庸》這一章,方才講的「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前兩句是講「生而知之」的聖人的境界,後兩句「自明誠謂之教」是賢人以下的「學而知之」的一種境界。在後面這兩句,「誠則明矣,明則誠矣」,這兩句是這一章結束的話,總結的兩句話。這兩句話鄭康成的解釋是這樣的,「有至誠則必有明德」,這是解釋「誠則明矣」,「有明德則必有至誠」,那就這是解釋「明則誠矣」。那就是說聖人那不必說了,那是已經學成就了,這個「誠」完全顯示出來,『本性』完全開發出來了,那必然是有「至誠明德」,做任何事情都是由「明德」起作用的。

現在講「學而知之」的賢人以下的普通人,那個要「學而知之」。「學而知之」是學這個「明」,「明」就要學覺悟了,覺悟什麼呢?覺悟自己有這個『真心』,這叫「明」。果然學得有了心得了,自己開悟了,開悟之後就必然發生智慧。發生智慧,他就一直、一直地去了這個妄心,顯示『真心』,去得乾乾淨淨的,『真心』完全開發出來了,就是「明則誠矣」。上面「誠則明矣」,下面「明則誠矣」,雖然境界不同,聖人與賢人的境界不同,但是學到結果是一致的,都能得到「至誠」了。都得到「至誠」的時候,來辦理治國、平天下的事情,都能夠有利益於天下的蒼生,這兩句是結束的話。結束的話我們特別要注意的時候,雖然聖人是「生而知之」,我們普通人只要好學,一樣能夠成就聖人。雖然還沒有到聖人那個境界的時候,我們只要本著聖人的經典所教的道理我們去辦事情,一樣的有那樣好的效果,你去治國、平天下,也能把這個國家、天下治得非常好。最後這兩句是一個結束語,這一章書是一個道理。再詳細地解釋的,那就是下面這一章。

我們先把經文看一看。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這一段是把前面講的「自誠明」這一段詳細解釋。「唯天下至誠」,「天下」就是包括天地,我們人在大地上,上面是天空,所以講「天下」,從太虛空一直到我們這個大地,我們人在天地之間。那麼天地「至誠」,這是講天道了。「唯天下至誠」,天地「至誠」的是什麼呢?就是拿天地來比喻,聖人所修成功的這個『本性』。修成功的『本性』,它就是「至誠」,這個「至誠」才能夠,下面一句話「為能盡其性」。為什麼天下「至誠」能盡其『性』呢?天地之道它就是「至誠」的。我們看這個天地,天地,它是「誠」到極處了叫「至誠」。誠到極處的時候,這個「誠」,一絲一毫的虛假都沒有,叫『至誠無偽』,沒有虛偽。這種『至誠無偽』我們一般人不容易瞭解,就拿天地來講我們體驗,體驗什麼呢?『本性』是『至誠無偽』的,天地它也是。比如說天下的雨露,它沒有偏私。這個大地承托了我們人類,也承托了其它各種的動物、無情的花草、樹木、礦物,它都一律平等地,來承載我們。所以天地就是「至誠」,無私無偽,一毫私心沒有,一毫虛假的也沒有,這叫「至誠」。那麼唯有天下、天地至誠,它「能盡其性」。「能盡其性」,這個理性徹底地顯示出來了,開發『本性』就全部開發出來了,那就盡了,這叫「能盡其性」。

現在接著講,「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這就聖人講,聖人他自己的『性』,能夠完全開發出來了,開發到極處那就盡了,開發盡了,一絲毫虛假的都沒,全部都開發出來了,這叫「能盡其性」。只有這個「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聖人他自己『本性』完全顯示出來了,他就能夠「盡人之性」,就能夠明瞭他人之性。我們沒到聖人的這個地位,也沒有到賢人這個地位,我們對於他人的心理不瞭解。不瞭解他人的心理,所以我們跟人家相處,往往就發生問題,人與人之間種種的問題就出現了。聖人不如此,他能夠明瞭一切人的心理。他為什麼能夠明瞭一切人的心理呢?他自己『本性』出現了。自己『本性』出現,為什麼就能明瞭別人的心理啊?這前面《中庸》一開頭就講「天命之謂性」,那一句話重要。那個「天命之謂性」,天性人人都有,不是說堯舜才有,也不是孔子才有,我們每個人都有。既是我們每個人都有天性的話,那我們每個人的天性就跟孔夫子的天性,堯、舜、禹、湯、文、武、周公的這個天性完全是相同的,是一個天性。既是一個天性了,我們還不明了自己有天性的時候,聖人自己天性完全顯示出來了,他明瞭我們的天性。明瞭我們的天性,他就能夠明瞭我們一切人的『本性』、虛妄心,什麼他都明瞭。

學佛的人知道,都是講佛有他心通,佛有他心通,理論就是佛的『本性』跟一切凡夫眾生的『本性』都是同一個『本性』,所以有他心通。就儒經來講,道理也是一樣的。孔子成就聖人了,他的『本性』完全顯露出來的時候,他的『本性』跟我們的『本性』是一致的,一個『本性』。所以他能夠知道我們的『本性』,我們的真心、妄心,他一切都知道。因此孔夫子有『他心通』,通是通達,通達他人一切的心理,所以這是「能盡其性」就是能盡自己的『本性』,就能盡到他人的『本性』,就能「盡人之性」。

再下面講,「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既然聖人能夠盡他人一切的心性,他都明瞭了,那自然也能夠「盡物之性」。「物」是萬物,人類以外的,我們是人,人以外還有別的動物,一切的動物都能夠瞭解。你比如說,家裡養的畜牲,野外:天空上飛行的,陸地上走的,海裡的水族動物,還有一些鬼神,那多了。「能盡物之性」,那些一切的動物,指的那些畜牲,那個鬼神。《中庸》裡面講天道,天道在天上的那些天人,都能明瞭,聖人都能明瞭,所以「能盡物之性」。為什麼能盡物之性呢?這個就是因為不但我們人類跟聖人同有一個天性。就是人類以外的一切畜牲,那些動物,鬼神,天上的那些天人,也跟聖人同樣的一個天性。因此這裡說,聖人既然能夠盡自己的『性』,就能夠「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就能「盡萬物之性」,道理就是這樣。

再下面,「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了。這個「化育」,「贊天地之化育」,鄭康成講,這個「贊」是當「幫助」講,這個「化」是「變化」,這個「育」當「生育」講。他說「贊天地之化育」就可以幫助天地來化生萬物。聖人他既是能夠「盡萬物之性」的時候,那麼他怎麼樣地「贊天地之化育」呢?天地是無私的,它是平等的。這就是前面講比喻,它是無私,一絲毫的假的也沒有。它既沒有私心,也沒有虛假的心,可是,就拿這個天地來講,有時候還有不完備的地方,還有一些不足的地方。聖人他看到天地有不足的地方,他可以幫助天地,幫助天地來「化育」,所以是可以「贊天地之化育」。

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參」這個字當『參與』講,『參加』,參與誰呢?聖人在天地之間,他可以參與天地。參與天地,上面是天,下面是地,他在天地之間與天地合起來成為天地人三才。我們中國的文化講三才之道,三才之道是天地人。為什麼只講天地人,還有其它的動物不講呢?其它的動物就不能夠與天地相參?只有人啊,人是萬物之靈。雖然其它的那些動物、鬼神,他跟聖人是同一個天性。但是他的妄心,他的習氣,比我們人深得多,他的障礙比我們人多。因此我們人在天地之間成就聖人,比其它的那些動物要快。也可以說,成聖人只有我們在人間成為聖人。因此我們說是人為萬物之靈。尤其是聖人,他這個性靈完全開發出來,因此他與天地參成為三才。既是成為三才了,他可以幫助天地的「化育」,天地它的功能,有不足的地方,我們人可以幫助天、幫助地來化育萬物。

比如說在堯舜那個時候,我們中國大陸,那個時候洪水氾濫,這是天地它有時候,照顧萬物也有不足方,所以夏禹王他來治水,把水治成功了,讓天上的雨水下在地上來,不至氾濫成災,這就是「贊天地之化育」。禹治水治成功,不但使這個雨水不至氾濫成災,而且使這個雨水導入江河,能夠灌溉大地上的農作物,這就是化育之功。憑這樣的贊助天地的化育之功,就是可以「與天地參」,他的功能就同天地一樣的。因此,我們一個學《中庸》的人,我們就往這上面去學,我們學夏禹王,除了夏禹王以外,歷代帝王那些聖人,那些發明的都是「贊天地之化育」。只要我們把聖賢書研究好了,往這裡面去『修行』的話,我們就有智慧,有智慧我們就能夠,發明很多很多有用的東西出來。不這樣做的話,我們對於身為一個人類,我們就有愧於一個人。換句話說我們學《中庸》,懂得這個道理,我們就要學著「贊天地之化育」,這個才不愧為一個人。這是這一段,知道聖人能夠這樣做,我們就往這上面學。

再下面這一段。其次致曲,曲能有誠。誠則形,形則著,著則明,明則動,動則變,變則化。唯天下至誠,為能化。

我們現在就研究這一段。這一段就是講「學而知之」的賢人的境界。賢人的境界也包括賢人以下的,我們普通學人和求學的一個道理,應該明瞭。「其次致曲」,各位看鄭康成的注解,他說「其次」是什麼呢?「謂自明誠者也」。就是講前面,「自明誠,謂之教」,就接著把那兩句詳細地解釋。「致曲」的「曲」,「致曲」的「致」,鄭康成解釋,「致」是『至也』。下面至當到字講,「曲」是有小小的事情。鄭康成把這個曲做很細小的事情講,宋朝的朱子,他把這個「曲」當做「偏」字講。那麼漢注與宋注兩種有一點不同,現在就照這個「細小」的講。

他說「不能盡性而有至誠於有義焉而已」,這是鄭康成的注解。這裡我們就明瞭了,所謂:「其次致曲」,這是解釋前面「自明誠,謂之教」。那就是普通我們學聖人的話,要讀聖人的經典,「學而知之」。「學而知之」是其次一等的,就是不能比聖人,聖人是「能盡其性」的。我們普通人,或者是比我們高那個賢人,他怎麼學呢?「致曲」,「致曲」就是從細小的一些事情來修行,做很粗淺的事情。比如說不能做大事情,就我們能力所辦的,做任何有利於人的事情,我們都一直去做,今天做一樁善事情,明天再做一樁善事情,天天這麼做,這叫「曲」。只要誠心誠意的去做有利於他人的事情,這個事情雖然很小,一般人也講「莫以善小而不為」,只要是善事情,不管是大是小,雖然是小善,我們也要去做,那麼叫做「致曲」。

「曲能有誠」,「曲能」果然能夠天天做這個事情,但是這個事情大前提要怎麼呢?必須要誠心誠意地去做,一絲一毫虛假的心沒有,你不問怎麼樣小的善事情都好,這就在《禮記》裡面開頭有一篇<曲禮>,<曲禮>一開頭就講「毋不敬」,「敬」是恭敬,對一切的事情都要恭敬。恭敬就是發自內心的,誠誠懇懇地在做事情,這是「曲能有誠」。做一件善事情,誠心在那裡做,恭恭敬敬地,一絲的虛假都沒有,這就有誠。

「誠則形」,「誠則形」,你「誠於中」就「形於外」了,「中」是指的心裡面,心裡是要拿真心來辦事情,拿真心來待人。自自然然地,我們不用宣傳就會有一個表現出來,「形於外」啊,外在的就能表現出來。就是說你要是待人接物拿一片真誠心待人的話,跟人家說話也好,替人家辦任何一樁事情,你都是誠心對待他,你就是見人一握手或者是一鞠躬,出於真誠的心,對方就自自然然體驗出來,這叫「形於外」了,「誠」就自然表現出來了。

「形則著」,這個「誠則形」,「形」是稍稍地有這個表現出來,表現得很「著」,著就是比形更多,更顯著了,這叫「形則著」。「著則明」,比較顯著的更進一步就是非常明朗。到了「明」的時候則能「動」,「動」是什麼呢?「動」是感動,到了能夠感動萬物。這個「明」為什麼能夠感動,「明」就指的前面「明則誠」那個「明」,這個「明」就智慧發出來的。你這個智慧從哪裡發出來?就從那個「至誠」,「至誠」是個體就是指的『本性』,『本性』發出這個「明」,這種智慧,不是一般人講的小聰明,小聰明那是假的,那種不能感動人。唯有這個「明」是真智慧發出來的,它才能夠感動人。真智慧起的作用、說的話,就有絕對性的說服力,人家一定能夠,一聽就能信仰你;辦的事情,人家都感受你對他是善意的。所以這個明能夠動,就是感動,感動一切人、一切物,一切人都能感動、一切物也能感動。怎麼一切物都能感動啊?真正有智慧,運用出來的話,這個智慧、真智慧它絕對是利人的,就是有利於人,有利於萬物,所以對那些動物,你沒有傷害牠的心理,牠自自然然地不會害怕你。

比如說真正從這個「明」發出來那個智慧,你到山上的話,山上那個鳥牠見到你,牠不會飛走的,牠不怕你的,其它的動物也如此,所以能夠動。

「動則變」了,你能夠感動人,你就能夠辦事情,到了這個時候,你就能夠治國、平天下了,辦理政治了。能夠「動」就「則變」,「變」的話,等你來治國、平天下的話,你就能把那個不好的環境都能改變成為好的環境。你來治國、平天下的話,社會不好的風氣就能轉變為好的社會風氣。自然界的天災也不會有了,也會風調雨順了,這就是「動則變」。

「變則化」,「化」什麼呢?化生,能感化一切人。你治國、平天下的目的不僅僅把天下人的衣食住行、生存,這些問題都能解決。更重要的問題是教他學聖人,教他開始學做人之道,把做人之道學得完全,就成就聖人,這叫「化」了。宋儒講的變化氣質,你到這種程度,你就可以一般人變化氣質,不好的習氣變好了,一步一步走上學聖人的道路上去,叫變化。

後面總結一句話,「唯天下至誠為能化」,這一句是講的「天下至誠」。前面那一段開始講,「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那是聖人的境界。這一段是「其次致曲」,這是賢人以及賢人以下普通人的境界,「學而知之」的。「學而知之」下面就講你由「致曲」,做任何事情,你要拿真誠心來做,做的一樁一樁事情做成功了,那麼由「誠」到「形」,由「形」到「著」,由「著」到「明」,開發自己的明德了,智慧出來了,然後就能感動人,能夠變化,能夠治國、平天下,使天下人,讓他都能夠變化氣質。讓他的心裡,不好的心變成善心,由善心再一步一步變成聖人。

要怎麼樣才能做到呢?就是由「自明誠,謂之教」,「自明誠」,你由「明」,學聖人的這個教育,從聖人教育,你一步一步學,學成功了,也到了「至誠」,到了這個境界了。學到「至誠」這個地步,「能化」,「唯天下至誠為能化」,你這個時候也跟前面那一段講的「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與天地參」了,天地前面講,天地是平等的、無私的,讓天地之間的萬物「各遂其生,各得其所」。人類、人類以外一切的動物、鬼神、植物、礦物,無一不讓它們各人安安穩穩,生存在天地之間,存在天地之間,各人得其應得之所,叫各得其所。天地是能夠這麼辦,你學到「至誠」的這種境界,你就跟天地一樣能夠化生萬物,這是「學而知之」,學到成功了,跟聖人境界一樣。

在這第二段,我們就瞭解一個道理,我們學「誠」學成功就是這樣,學成功最重要的一個原則就是抓住任何一個善事,我們都要做,要『擇善固執』,抓住這個『擇善固執』,一定能夠成功,學習到最後跟聖人是一樣的。

今天就講到這裡。

 

 





學人根據徐醒民教授論語研讀視頻字幕整理,如有錯誤,敬請各位老師指正,不勝感激。南無阿彌陀佛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中庸第三十六集发布于2024-05-13 16:48:2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