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封神》这场大戏,大家一定会特别关注那个仙风道骨,左手拿着打神鞭,右手持着杏黄旗,秉承天意辅周灭商,一路斩妖除魔,登坛封神的姜子牙。

那么,历史上是不是真的有姜子牙这个人呢?他又如何一步步演化为今天我们所熟知的形象呢?

历史上的姜子牙到底是哪里人?

历史上的姜子牙到底是哪里人,至今也没有确切的说法。

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但是,“东海”具体是在什么地方,估计在司马迁时代已经搞不清楚了。今有学者认为,此处的“东海”不是指今天的海洋,而是指古代河南东部的许昌地区。

那个地区地势低洼,黄河常年泛滥,而当时的人们活动地域有限,故将此地称之为“东海”。......................................................................

《吕氏春秋·首时》亦记载:“太公望,东夷之士也”。当时的中原王朝,将中原地区之外四个方位的民族分别称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其中东夷主要指泰山以东,以南的地区。有学者认为,商朝自商王武乙至商王帝辛近百年间,不惜将整个商王朝的军事重心向东转移,持续发动对东夷的战争。....................................................................................

因此有专家认为,此处的“东夷”就是司马迁笔下的“东海”。“三监之乱”爆发后,周公东征,二次灭商,收复东夷,设齐鲁两个诸侯国,姜子牙就是齐国的第一任国君。后世称姜子牙为“东夷”或“东海”人士亦在情理之中。..............................................................

两晋时期,姜子牙是“河内汲人”的说法开始频频出现史书中。

河南省新乡市卫辉官媒在介绍姜太公故里时称,西晋时期在汲郡出土的《竹书纪年》记载姜子牙为“魏之汲邑人”。其实,这种说法有很大的不严谨性。且不说《竹书纪年》是否存在“魏之汲邑人”这句话,即便存在,也很值得怀疑。

《竹书纪年》号称中国古代唯一留存的,未经秦火的编年通史,但是自西晋出土以来,其内容的真实性就遭到不少学者的质疑。

《竹书纪年》大约成书于公元前476年,但是今天的卫辉在殷商时期为畿内牧野地,直到西汉高祖二年才设置汲县,难道《竹书纪年》能未卜先知。如果说“魏之汲邑人”这句话是在《竹书纪年》出土后由后人增补的,又怎么能证明姜子牙故里就一定在“”呢?

不过,北魏郦道元编著的《水经注》描述的倒是极为详细:“城西北有石夹水,飞湍浚急,人亦谓之磻溪,言太公尝钓于此也。城东门北侧有太公庙,庙前有碑,碑云:太公望者,河内汲人也。县民故会稽太守杜宣白令崔瑗曰:太公本生于汲,旧居犹存......城北三十里,有太公泉。泉上又有太公庙,庙侧高林秀木,翘楚竞茂,相传云:太公之故居也。”在这段话里,郦道元不仅点明了姜子牙就是“河内汲人也”,还指明“城东门北侧有太公庙”,“城北三十里,有太公泉”,“太公之故居也”。

今天位于河南省新乡卫辉市西北十二公里处的姜太公故里就是依据《水经注》的记载修建的,景区内姜太公墓姜太公祠、姜太公庙、姜太公吕望表等景点。

姜子牙有哪些称号?

姜子牙,姓姜,名尚,字子牙。据传姜子牙的祖先曾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吕(今河南南阳附近),故以吕为氏。在先秦时期,“姓”与“氏”是有区别的。“姓”用来区别婚姻,多妇人使用,比如褒姒、虞姬均是由“国名”和“父姓”组成的;“氏”用来区别出身,多男子使用,比如赵政、孔丘均是由“氏”和“名”组成的。因此,姜子牙亦称作吕尚。

姜子牙亦称“太公望”或“姜太公”。“太公”的这个称呼出现的年代也很久远,早在《孟子》《荀子》等古籍中就已经出现了“太公望”的称号。

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西伯将出猎,卜之,曰:“所获非龙非彲,非虎非罴,所获霸王之辅”......果遇太公于渭之阳,与语,大悦。曰:“自吾先君太公曰:‘当有圣人适周,周以兴’。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故号之曰“太公望”

意思就是说:西伯侯姬昌外出打猎前,占卜一卦卦辞说:今天捕获的猎物非龙非螭,非虎非熊,所得乃是成就霸王之业的辅臣。果然,西伯侯姬昌在渭水的北岸碰到了姜子牙。西伯侯姬昌与他交谈后,大喜:我的太公曾经给我说,当有圣人来到周地,周就会兴旺起来,说的就是你吧。我太公盼望你已经很久了。因此,尊称他为“太公望”。

西伯侯姬昌这里所说先君太公应该指的其祖父古公亶父。商武乙时期,古公亶父因避西北戎狄的侵扰,率领族人从豳地迁到岐山下的周原(今陕西岐山北)。武王建立周朝之后,为了纪念古公亶父的功德,追封其为周太王。按照这个解释,“太公望”就是周太王盼望的意思。

姜子牙还有个“飞熊”的称呼。在《封神演义》第二十三回里,西伯侯姬昌“正值梦中,忽见东南一只白额猛虎,胁生双翼,望帐中扑来。”醒来之后,召集众人前来解梦。大夫散宜生说:“昔商高宗曾有飞熊入梦,得传说于版筑之间;今主公梦虎生双翼者,乃熊也......此乃兴周之大兆。”因此,姜子牙才有了“飞熊”的称呼。姜子牙的这个称呼,可能是上文“非虎非罴”的误传。

在一些文艺作品中,周文王姬昌晚年,他为了让姜子牙辅佐其子姬发完成灭商大业,就让姬发拜姜子牙为帅,并称其“尚父”或“亚父”。在《史记·周本纪》和《史记·齐太公世家》中,的确有武王姬发姬发尊姜子牙为“师尚父”的记载。但是,此处的“师”不是“师徒”的意思,而是商周时期的一种官职或军队编制,比如,商比干就被封为“少师”;此处的“父”也没有“父亲”的意思,而是男子一种美称或尊称,比如,上文提到的古公亶父,春秋战国时期赵氏的始祖造父以及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等均是对男子的一种尊称。

此外,姜子牙还有“吕尚”、“吕尚父”、“吕牙”、“吕望”、“齐太公”等称号,多是以上称呼的引申,不再逐一论述。

姜子牙是怎么被神化的?

关于姜子牙早期事迹的记载,可以追至《诗经》:“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騵彭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朝清明。”意思就是说,在牧野(今天河南新乡一带)这片苍茫的大地,驷马驾驶着檀木战车飞奔在战场上。师尚父(姜子牙)就像天上展翅的雄鹰,辅佐着伟大的武王,一夜之间就让商王朝灰飞烟灭了。

而史籍记载姜子牙在此之前的事迹就有点意思了。据《战国策》记载:“太公望,齐之逐夫,朝歌之废屠,子良之逐臣,棘津之雠不庸。”意思就是说,姜子牙当年在齐地被妻子赶出了家门,在商朝朝歌卖肉也半途而废,投奔一个叫子良的人又被赶走,最后在棘津(今河南新乡延津东北)插标卖身也没人要。

此外,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尉缭子》亦有“太公望年七十,屠牛朝歌,卖食盟津”的记载。通过这些片面化的记载可以看出,姜子牙其先祖虽然受封吕地,亦属当时社会的贵族。但是到了姜子牙的时候,贵族光环已经渐渐消失,他已经成为了一名衣不果腹的平民。

因此,司马迁在写《史记》的记载,就采用了这种说法,这才有了《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的:“吕尚盖尝穷困,年老矣,以渔钓奸周西伯。”不过呢,司马迁以其严谨的史学态度,也不敢肯定姜子牙在遇到周文王姬昌之前就一定穷困潦倒,因此,他在此处用了“盖”字,就是“大概”的意思。

古典神魔小说《封神演义》不仅延续了这种说明,还受《三国演义》刘备“三顾茅庐”的影响,这就有了姜子牙隐居于渭水,周文王姬昌外出访贤,初求不得,再求得之的桥段。其实,《史记》记载的“以渔钓奸周西伯”有姜子牙“请求”周文王姬昌“收留”之意,而在《封神演义》则成为了周文王姬昌“请求”姜子牙出仕辅佐。

随着道教的兴起,特别是唐宋两朝兴建武庙,加封姜子牙为“武成王”后,姜子牙的艺术形象也越来越丰满。成书于北宋年间的《太平御览》里,姜子牙已经脱胎换骨,拥有了呼风唤雨的本领;到了元代的《武王伐纣书》里,已经出现了“姜子牙钓鱼,愿者上钩”、“义救武吉”、“智捉黄飞虎”、“水淹五将”等故事情节。随着明朝经济的发展及造纸术、印刷业的发达,各类志怪小说也繁荣起来,小说家许仲琳(有争议)正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神化了姜子牙的艺术形象,使之成为了《封神演义》里半人半神的主角。



END


历史君:知名新锐历史作家,擅长明清、民国、古代史,粉丝数百万。新媒十大影响力新媒体人物,新媒榜百大风云自媒体,青年新媒体典型代表人物之一。

代表作:《拿得起放不下的大明史》,《有趣得让人睡不着的中国史》。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历史君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姜子牙的“封神之路”:历史上真的有姜子牙这个人吗?他又如何一步步演化为今天的形象?发布于2023-11-11 11:4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