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养浩#潼关怀古#历史#奇闻趣史#潼关

其实,张养浩一生的成就与影响,远不只这一首小小的散曲所能传递。

他是元代重要的政治、文化人物,其个人品行、政事文章皆为当代及后世称扬,是元代名臣之一。与清河元明善,汶上曹元用并称为“三俊”。

而且,他的一生经历丰富多彩,简直可以用波澜壮阔、跌宕起伏来形容。

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寒食节前后,张养浩生于济南历城县一户富裕人家。其曾祖以上的事迹已无可考,所知的就是其曾祖父曾做过武略将军和章丘燕镇酒监。其祖父张山曾经从戎,可是家道中落,沦为平民。其父张郁16岁时便弃儒从商,完全挑起了家庭生活重担,靠四处经商维持生计,所以积蓄了一定的资产。母亲许氏。

张养浩有两个哥哥都相继夭折,张养浩成了父母唯一的希望。父亲曾经积累的资产为幼年的张养浩就学创造了经济基础。

小时候的张养浩,就表现出了比同龄孩子懂事成熟的一面。6岁那年,随母亲去给举家南迁的外祖父送行到城西,在路上捡到别人丢失的财物,失主已经走远了,张养浩又追上去交还给失主。

八九岁时的张养浩酷爱读书,常常手不释卷,废寝忘食。父母心疼她,担心他忘我读书伤了身体,便嘱咐他多休息。懂事的张养浩,就佯装听从,通常白天默默背诵读过的书籍,到了夜间就关上房门在灯下偷偷苦读。


1286年,16岁的张养浩游济南舜祠作《过舜祠》一诗,《过舜祠》也是张养浩诗文作品中真实可考的第一文。两年后18岁的张养浩登上位于珍珠泉畔的白云楼,极目远眺,只见远近所在的水波荡漾天际之间,苍茫开阔。他怦然为之心动,激情震荡,当即挥笔写下来,荡气回肠的《白云楼赋》。这篇文章写成后一时洛阳纸贵,人们争相传抄。

文章传到山东按察使焦遂那里,焦遂的眼睛为之一亮,破例接见了张养浩,并推荐他做了东平学正。这一次因缘际会,也是他人生中的重大转机。

1292年,22岁的张养浩听从父亲的意愿离开东平到京城大都求仕。

当时的元朝平章政事不忽木看过张养浩的文章后,大为欣赏,并力荐他做了礼部令史,后来又推举他进了御史台。

此后10多年官宦生涯中,张养浩一直为官公正清廉,不谋一己之私。

1293年张养浩再次被推荐为御史台掾吏。有一次张养浩生病了,不忽木听说后前去探望他,当他看到这位堂堂的御史台家中,朴实无华,别无长物,禁不住脱口称赞道,“此真台掾也!“

一日病,不忽木亲至其家问疾,四顾壁立,叹曰:“此真台掾也。”《元史·张养浩传》



除了为官清廉,张养浩在大事大非上一向坚持原则,对于不利于百姓不利于国家的政事上也总是奋不顾身直言真谏。
元武宗海山即位以后,于至大二年设立尚书省,张养浩上书说不支持设立。但皇帝执意支持尚书省设立,张养浩据理直言,上书说这是变法乱政,将祸害天下,当时御史台很多同僚大臣为保护他压制住这些奏章,装作都没有收到。
后来武宗海山到南郊行祭祀大礼,封建社会,这种祭祀大礼在人们意识里面是和国泰民安,风调雨顺息息相关的,皇帝亲临则能显示虔诚爱民。但当时到了时辰武宗又推说身体不舒服让大臣代替。结果当天刮起了大风,冻死了许多人。张养浩说,找错误的人来替代祭祀,所以上苍变化气候以警示皇帝。

1310年,时任监察御史的张养浩上《时政万言书》,针对武宗海山时期朝政混乱的局面,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列举了“十谬”“九异”。“十谬”指元武宗海山政策的十大失误,“九异”则是对比元武宗与元世祖政策九个不同的方面。

一曰,赏赐太侈。二曰禁网太疏,三名曰爵太轻,四曰台纲太弱,五曰土木太盛,六曰号令太浮,七曰幸门太多,八曰风俗太靡,九曰异端太横,十曰取相之术太宽。—
——《时政万言书》“十谬”
因为言皆切直,结果为当国者不能容,于是被免除了翰林待制,后反对派又编织罪名将他贬为平民,永不复用。
张养浩深知后果严重,遂改换姓名,离开大都。



至大四年,也就是1311年正月,武宗海山驾崩,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即位。朝廷施行新政,又启用选举罢免尚书省之前的一系列变法人。
仁宗素闻张养浩之才,召其出任中书省右司都事,随后为翰林待制,同时元明善亦为翰林待制。
延佑二年即1315年,元朝举办了第一次科举考试,张养浩以礼部侍郎的身份,与元明善,程钜夫等一起主持。
为广纳人才激励后学,张养浩建议这次考试不宜过严,即使对落榜考生也给予一定照顾。他的主张得到了朝廷认可,由此网罗了诸如张起岩,许有壬,欧阳玄,黄溍等许多元代名士。

虽然有前车之鉴,但张养浩“直谏犯上”的习惯依然没有改变。

元英宗时期,至治元年,1321年正月初七,适逢元宵节,皇帝打算在宫禁之内,张挂花灯做成鳌山。张永浩就上奏给左丞相拜住,拜住将奏疏藏在袖子里入宫谏阻。

奏疏说,世祖执政30多年,每当元宵节,民间尚且禁灯,威严的宫廷中更应当谨慎。皇帝打算在宫禁之内张挂花灯,我认为玩乐事小,影响很大,快乐的少,忧患很多。我希望皇上把崇尚节俭,思虑深远作为准则,把喜好奢侈,及时行乐作为警诫。
英宗看过奏疏大怒,但过了一会儿之后又高兴地说,如果不是张希孟(张养浩的字),绝不敢这样说。于是取消了点燃花灯的计划,下令赐给张养浩钱财布匹,来表彰他的正直。


《水仙子·咏江南》张养浩

1321年6月10日,官居参议中书省事的张养浩突然辞职,理由是父亲年迈需要奉养岁还乡。但随后朝廷又下诏希望出任礼部尚书,张养浩辞而不拜。
同年12月28,张养浩父亲张郁去世,享年80岁,他的儿子张强也是在这一年去世。
元泰定帝泰定元年即1324年,朝廷以太子詹事丞兼经筵说书之职,召张养浩赴大都任职。张养浩准备赴任,到通州后又称病请辞。
1325年,朝廷以淮东廉访使之职召张养浩,张浩依旧推辞未受。
至治元年(1321年),至天历二年(1329年)8年间,张养浩生活在故乡筑云庄(今济南市天桥区张公坟村)。多与诗人、文人和故人交往游玩,收集金石。著作有多部诗文,曲赋,游记,碑铭等作品。这八年间,朝廷六召不起。
天历二年1329年正月,陕西大汉朝廷以关中大旱饥民相食,张养浩立即应朝廷之召为陕西行台中丞前往赈灾,他不顾高龄体弱,收到诏书随即散其家之所有登车就道,星夜奔赴任所,“无所惭,此心非为官"。
到陕西做官4个月,从没有回到家里住过,一直住在官府,晚上便向上天祈祷,白天就外出救济灾民,没有丝毫的懈怠。


当时一斗米值十三贯钱,百姓拿着钞票去买米,钞票稍有不清楚或者破损就不能用,需要拿到府库中去调换。那些奸刁之徒营私舞弊,百姓换十贯只给五贯,而且等了好几天还是换不到,老百姓处境非常困难。
张养浩下令清点府库中没有破损、布纹清晰的钞票,得一千八百五十多万贯。全部在它的背面盖上印记,又刻十贯和五贯的小额钞票发给穷人。命令米商按照钞票上的印记,把米卖给他们,到府库验明数目便可以换取银两。于是那些奸商无力再也不敢营私舞弊。张养浩又率领富人家出卖粮食,为此又向朝廷上奏章请求实行纳粮不关的法令。

闻民间有杀子以奉母者,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每一念至,即抚膺痛苦,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元史·张养浩传》

张养浩听到民间有人为了奉养母亲而杀死自己儿子的事,为此大哭了一场,并拿出自己的钱救济了这户人家。
7月27日张养浩,得疾不起,病逝于任上,享年59岁。


张养浩一生经历了元代八位皇帝,七次受到朝廷的征召,其中六次都被他回绝,这在整个古代历史上大概也是绝无仅有的,后人也因此称他为”七聘堂主“。
他为官清正,屡抨时政,为当时的权贵所不容。
朝廷第七次征召,因为当时发生灾害,张养浩才为救灾重返仕途,竭尽所能为百姓服务,最终累死在救灾岗位上。
元廷追封他为滨国公谥文忠,令他的次子张引袭其官,扶柩,归葬家乡。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心系百姓的好官,还为他建了祠堂,初名张公祠,后为纪念他曾受朝廷”七聘“,而后起改名为”七聘堂“。


山东张养浩墓





勇气:史书中有哪些值得一读的温情故事?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他用八个字,写出浩瀚历史中百姓最真实的样子,自己累死在赈灾途中发布于2024-04-27 14:3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