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古称云梦、九江和重湖。洞庭湖之名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因湖中洞庭山(即今君山)而得名。“八百里洞庭”,湖区名胜繁多,位于洞庭湖畔的岳阳楼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更是驰名天下。文人骚客途经此地,无不临湖登楼,赋诗吟咏,给岳阳楼、洞庭湖留下许多不朽名篇。

今天分享一首“诗豪”刘禹锡的洞庭诗,也可以说是其最美山水诗。刘禹锡在诗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回顾二十多年流离外乡任地方官的经历“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其间辗转多次经过洞庭湖,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其中只有转任和州这一次,是在秋天(公元824年)。而此诗则是这次行脚的生动记录。


《望洞庭》

刘禹锡〔唐代〕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唐人山水诗一向有“纳须弥于芥子”之妙,善于将大千风景摄入方寸之间,正如杜甫诗所云,“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刘禹锡这首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而意味隽永。秋夜月光下的洞庭湖微波不兴,平静秀美。诗人飞驰想像,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庭山水图。


刘禹锡虽然仕途一直都不顺利,但他心中所思所想的,并非是郁闷,而是对人生、对大自然无限美好的那份眷恋和喜爱。


刘禹锡生性乐观不屈,对战胜苦难有积极作用。他被贬和州时,已经52岁,大半生一直在无罪获贬的路上,心境上或许也不再那么绝望,渐趋平和、淡然。明净澄澈如画的月下洞庭湖美景,也自然而然成了刘禹锡失意时的安慰,带给他愉悦放松和心灵的宁静。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道古本及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月下洞庭,这或许就是诗人心中的星辰大海发布于2024-01-27 21:5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