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众所周知,《论语》是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们自春秋末期开始,历经秦汉,根据孔子以及其弟子们的言论收集整理编撰而成的,素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称。它作为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自东汉末期成书问世以来,已被古今历代的明人智士们给予了各种剖析和解读。简短的20篇,总512则,集中记录了孔子平时言传身教中所体现的“忠孝仁义礼智信”之思想学说,阐述的也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处世之道,而明人智士们也围绕着孔子的这个思想学说和处世之道,发尽了百家之言。虽然《论语》里出现的人物并不多,有的甚至只是一则里的一句话,但是人物的刻画却很生动,展现的个人性情也很鲜明。

今天,子春却要换个方位,抛开百家之言,单纯地从另外的一个角度来论《论语》:论《论语》中关于“人”的性情,关于为师为徒的伦理思考。

            

                             

   曾子(公元前505年-公元前435年),名参(shēn),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人(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郑城镇南武城人)。

   曾子的名句“吾日三省吾身,与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而不习乎?”家喻户晓。《论语》中的他沉稳求实,乐道人之善,在众弟子中极具影响力和震慑力。孔子临终前把他的孙子孔伋托付给他不是没有道理的。

  他继承孔子的儒家学说和“忠恕之道”,认同孔子的”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欤”,并以此来教化民众“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他主张“君子,以友辅仁”,对于颜渊,作为同道,他不忮不求,极尽赞美之词,“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作为孔子的终身追随者,他的这句话激励了中国上下几千年。他将孔子的精神不断发扬光大,克己复礼,于己“启予足,启予手,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于身“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对于政见不一的同朝“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亡,其言也善”。古文观止里有一篇《曾子易簀》,记载了曾子在临终前看到自己睡的是官阶士大夫才能使用的竹席,认为于礼不符,“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硬是挣扎着起来要更换竹席,结果未等躺好就撒手人寰。正是曾子的这些可贵的品质,大至治国安邦,小至修身守礼,才使得孔子的儒家学说至于孔伋至于孟子而相传至今,也正是因为曾子的这些可贵的品质,才被后世所尊崇,位列孔庙的四大配享之一。

              

                   五    子  路

仲由(前542年―前480年),字子路,又字季路,鲁国卞之野(今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仲村镇)人。

      颜渊儒雅,子贡方达,而子路却极刚。“行行如也”,感觉完全就是一介侠义耿直的武夫,《公治长篇·第七则》孔子就评价他:“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由也兼人,故退之“,他不像其他弟子那样对孔子唯命是从,而是喜怒形于色,对于他看不惯的事,想不明白的事,即使是孔子也敢于直言顶撞,毫不隐晦的表达自己对事物的观点和看法,对于他的这种莽撞态度孔子是既喜又恼,曾发出“野哉由也”的无奈之叹。我觉得作为学生有这种意识是对的,“当仁,不让于师”,这并不代表不尊师敬师,韩愈《师说》里就有“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人无完人,为师有过而不纠就是纵容,一错再错怎么传道授业解惑?

    前面提到,春秋战国时期,礼制被践踏,上下淫靡之风盛行。崔武子因棠姜而弑齐庄公,夏征舒因夏姬而弑陈灵公,这种礼制的淆乱淫靡,有“浩然之气”的子路是很难接受的。“子见南子,子路不悦,夫子矢之曰:如有否者,天厌之,天厌之”。为了伸张自己的儒家学说和中庸之道,孔子在任何需要自己的人和事面前,即使违背自己的初衷和原则也都倾尽全力,对于孔子的委曲求全,子路是很不高兴的,《阳货篇》里有两则记载了子路直接对孔子的这种做法所表现的困惑和不悦,”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说,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

    子路在孔子面前虽然直言不讳,但是对孔子却极尽弟子之道,终身追随于孔子。“子疾病,子路请祷”,“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游者其由与?”从《论语》这几则里,可以看出孔子在日常生活中对子路的需要和依赖,子路孔武,对孔子又极忠,实际上成了孔子的贴身保镖和护卫。

     子路好武,甚至并不主张读书为学“有社稷焉,有民人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因此终“升堂矣,而未入于室也”。平民出身的他,豪侠仗义,坦荡磊落,“衣敝緼袍与衣狐狢者立,而不耻也,其由也与”,“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颜渊的志向是“不伐善,不施劳”,而子路却是“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正因为他的这种对朋友的慷慨、对国家的忠诚和无私,孔子的“若由也,不得其死然”这句话终成谶语,惨死于卫国内乱中。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 论 语 》连载(三)发布于2024-04-23 11:1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