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家拳功夫

螳螂拳以密集多变、矫捷速疾的手法著称于武坛。

在运动或打击的过程中,手臂的伸缩变化比较频繁。

防守或待攻时,两臂回收至胸前,强调将力量含蓄内部,进攻时,突然放长击远,有“甩肩抖腕”之势,力达拳面或掌端,做到力发于腰,顺于肩,达于手,力通“三节”(梢节、中节、根节)。

这种时而收,时而放,时而短,时而长的运动形式与特点,要求腕关节、肘关节、肩关节灵活自如,协调一致,有力地训练了上肢各关节的伸展收缩能力,使肌肉群和韧带得到全面的锻炼。


螳螂拳在运动和技击的过程中,除依靠步法的变化创造进攻和退防的有利条件外,主要依仗腰部的左转右旋、前倾后仰来滑脱、闪避对方进攻的手法和路线,从而寻找空隙进行反击。

同时腰部的运动,又建立在两腿屈膝下蹲,重心下沉的基础上,靠胯部来维持平衡,两胯内收、夹嵌,使身体重心沉实稳健,利于腰部的旋转,灵活的“进”、“退”。


拳谚中谓之“拧腰不走胯”。

这种以腰为轴,以胯为核心的运动特点,有效地训练了腰、胯及大腿肌肉群的力量、坚韧性及灵活性。


尤其是对腹外斜肌、腹直肌、腹股沟韧带、腰肌、腰背部的筋膜、腰椎、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缝匠肌、股直肌、股内肌等起到良好的锻炼作用。


玉环步是螳螂拳独有的重要步型。

它在套路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仅出现的次数多,起了主导的作用,而且许多动作或步型之间的衔接和转化也往往是通过它来完成的,就是在

螳螂拳打击技术中也经常应用。


玉环步较弓步、马步等步型的负荷量和运动量大得多,经常练习可增强腿部肌肉群的耐力、弹性和力量。


螳螂拳是一项比较激烈的运动项目,拳谚说“两脚踏定十字步(玉环步),抡开两臂似闪电”,这就是说,一动就要象电闪、流星一般的快速,同时要求疾速地爆发寸劲。

螳螂拳套路短小精悍、节奏鲜明、快速有力、勇猛泼辣,有一气呵成之势。


螳螂拳的手法细腻多变,内容丰富,进攻时多用尺骨和桡骨一侧为力点,通过挎、格、挂、拨和手腕的钩、采、刁、拿等技击手法,扫清进攻道路上的障碍或破坏对方的防御体系。


对螳螂拳而言,"拳是两扇门” 的含义,包括前臂是主要的防守和御敌手段之一。


因此,臂功和手腕功是学习该拳种的必修内容。

经常进行训练,可使腕关节灵活自如,强而有力,尺骨和桡骨能承受较大的冲击力,周围的肌肉(包括桡侧腕屈肌、桡侧腕长伸肌、肱桡肌、尺侧腕屈肌、掌长肌指总伸肌等)充实丰满,富有弹性。


螳螂拳一方面要求气沉丹田,另一方面强调运用从鼻腔、胸腔到腹腔以至再回到鼻腔周而复始的深呼吸,提高横膈膜的上下推压移动的幅度,对呼吸系统和腹腔内脏器官的蠕动都有良好的影响和锻炼价值。


螳螂拳的练功程序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顺劲增力,又称基本功,主要有柔功(指肩、腰、胯、腿的柔韧性和灵活性的训练)、运行功(基本的拳法、掌法、勾法、腿法、步法、身法的训练)、桩步功(步型和站桩的训练)。



第二阶段为习打积功,又称技术训练,主要有初合功(简单的技术组合动作)、积成功(练习螳螂拳所必须的功夫,如玉环步的训练、手法训练、胳臂势、踢打沙袋、铁砂掌、摔掼、擒拿等)、习打功(技术套路和散打等)。


第三阶段为排靠运气,又称专项素质训练,主要有排体功(打、按、擦、揉身体各个部位)、靠体功(用拳、脚和物体硬碰、硬靠身体某些部分)、运气功(集意顺气),气达“三节”,“四梢”。


螳螂拳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各具特点的分枝,主要有:

七星螳螂拳、梅花螳螂拳、地功螳螂拳及六合螳螂拳等。

其中以前两种形成早、流传广、影响大。


七星螳螂拳脱胎于七星拳,强调“七星式”,实际含义是应用身体的七个部位,即:头、肩、肘、拳、膝、胯、脚作为主要的技击手段。

其运动特点是刚柔相济,刚而不僵,柔而不软。梅花螳螂拳来源于梅花拳,强调“梅花步”,所谓“梅花螳螂干枝梅”,表明该拳不求花俏,以刚见长。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七星螳螂拳发布于2023-11-21 16:17:2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