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小柴胡汤


柴胡汤分大小,是东汉名医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肇始的。两方中的柴胡、半夏、黄芩、生姜、大枣等 5味药是相同的。此外,大柴胡汤中配用了大黄、枳实、芍药以荡实通便,通行气血。而小柴胡汤则伍以人参、甘草,取其补气益脾。此两方虽同以柴胡名方,但从药物的具体组成分析,其间有虚实之分。故前人有认为两方的治疗对象,虽同为少阳之证,但有经、腑之分。盖以“经者径也”,是分布在全身,用以区分病症的界线。而腑则是“府库”的意思。府库虽然是存放物品的所在,但必须是有纳有出,传而不藏。


经过反复思考,笔者认为小柴胡汤用参、草,重在扶正,或为扶正以祛邪,而大柴胡汤中的枳实、大黄,则重在祛邪,或为祛邪以扶正。两方用在病证上有明显的正虚或邪实的界限,是必须区分的。但病在虚实不明,且显有阴阳逆乱,寒热交争的“少阳证”时,用柴胡汤则不必强分其大小,而直接以柴胡、半夏、黄芩等三味药作为基础方药而随证进行加味(方中生姜、大枣如无必要,包括大、小柴胡汤,均不选用此二味药,因生姜温胃,大枣补脾。如脾胃未病,则不必兴无用之师)。用以治疗外感热病和内伤杂病中的多种疾病,收到不少可喜的疗效。现已作为笔者“抓主症”方剂,在临床“见此症即用此方”,可以不须再作重大加减而往往取效。下面报道笔者使用柴胡汤加减作为“抓主症”的典型病例,以资说明。

一、外感热病中以寒热往来为主症的

治疗外感热病,即急性发热病。凡见患者以自觉寒热往来症状为主的,一般都使用柴胡汤(柴胡 10g,半夏 10g,黄芩 10g,成人量,老弱幼童随减,以下同)作为基础。见发热(不论高热或低热)即加生石膏(先煎)30g,以清肌热。大便超过二日不行者,即加生大黄(后下)6g,以通便泄热。有咽痛、鼻塞等“上感”症状,即加山豆根30g,鱼腥草 30g,以清热解毒。无汗加薄荷(后下)3g,以辛凉发汗。一般疗效甚好。附典型病例二案。


例 1:关某某,女,10岁。感冒高热,每天体温高峰达 41℃以上,曾住北京市某医院儿科病房 9天。选用青霉素、链霉素及其他抗菌消炎药物多种,病情不退,且有加重趋势。检查血沉 100mm/h,该院诊断为风湿热,进行阿司匹林解热治疗。但体温仍不退,且汗出日多,精神疲惫特甚。病儿家属建议请中医会

诊,因病儿家长与余有旧,乃延余往医院诊视。当见病儿消瘦面容,汗多面垢。


谓初起时即自觉寒热往来、咽痛、胸胁苦满、身痛头昏、腹满、大便不行,病已十有余日,脉数、舌红、苔干。按脐旁有块垒如条索状。当根据腑实不通情况,确定其羁热不解,端由大便不通,邪热无外泄之路所致。欲彻其热,当先通便。外有少阳证之寒热往来及全身高热、汗出等情,非柴胡汤加清热解毒不为功。故投以柴胡汤加减治之。方用:


柴胡 9g,黄芩 9g,半夏 9g,生石膏(先煎)24g,鱼腥草 24g,山豆根24g,生大黄(后下)6g。


药入1剂,大便即行,汗止,体温降至 38.2℃。续用原方一剂,体温即恢复正常。再检查血沉,已降至正常值范围。从此病儿即恢复健康。风湿热的诊断,似不存在。


例 2:某女(姓名不详),成年,国际友人。因其爱人在我院学习,探亲前来,不久即感冒发热,延已一周。经其爱人之同学投用小柴胡汤加石膏(有参、草)治疗,数进未愈,乃邀余往诊。诊其脉症,确实是一派小柴胡汤加石膏之证。唯见其舌中微黄而干,乃询其大便情况,知其自发热以来,大便一周未行,切其腹,脐旁似有条状物应指,此为少阳里实,邪无出路之征,乃循用前方,去参加生大黄 6g,服一剂,得便,身热寻退,病愈。

二、顽固失眠心烦、梦扰

笔者治疗顽固失眠、心烦、梦扰、头痛,甚至狂癫等证,一般即认为是少阳胆经热证,引动神魂不安。无论西医诊为神经官能症或精神分裂症,治疗时基本以柴胡汤加减治之。意在清降胆热,宁神安寐,其常用方药如下:


柴胡10g,黄芩12g,制半夏12g,青皮10g(大便不实者用陈皮),枳壳10g,竹茹12g,龙胆草10g,栀子10g,制南星6g,珍珠母(先煎)30g,礞石(先煎)30g,夜交藤30g,合欢皮15g(按:此方中的青皮、枳壳是行气除火之用,因本病多由七情动肝,气郁化火所致;龙胆草、栀子泄热燥湿,以避免火邪蒸湿生痰;礞石、珍珠母、南星镇定除痰;夜交藤、合欢皮和合阴阳以助寐。精神分裂症幻觉明显或癫痴狂躁者,即加用礞石滚痰丸每次10g,重症可加至 30g,每日上午服一次,效果亦相当满意)。现举例如下:


例 1:杨某某,女,17岁,高中学生。睡眠欠佳、经常多梦、头痛,近月来心烦倍增,不能看书学习。渐至胡言乱语,不辨亲疏,大便日久干结,三四日不能一行。诊脉弦数有力,舌红苔黄。根据病情,确定其病为气火郁结生痰,痰火内郁于胆,乃投柴胡汤加减如上法,同时加用礞石滚痰丸。服后大便畅通,火热

随降,睡眠好转,乱梦较轻,躁狂逐减。服药1周,神志已基本清醒,续用前方两周,患者一切正常,乃恢复入学上课,按期完成学习任务,从未复发。


例 2:陈某某,男,成年。因失眠多梦而致头痛、心烦、目瞑,恶闻人声,恶心欲吐,频频唾沫(不咳喘,自云此沫似从鼻后来者),历经上海某医院急诊多次,曾注射吗啡之类药物,但头痛始终不除。疼甚则喜用物捶扑其头,借以缓解与转移痛觉。经诊得其脉弦滑逾恒、舌苔厚腻。乃投用上方(当时市上能买到龙齿,故未用礞石,而易以龙齿。礞石、龙齿同有镇痛安寐之用,用量略同),服 3剂后,头痛若失,睡眠有增,续以前方投之,又 3剂。则饮食起居一如平时,嘱其节劳顺变,特别在睡前注意减少脑力负担,病情一直稳定,未闻复发。

三、旋晕耳鸣

旋晕,即旋转性眩晕,其伴有耳鸣者,一般多为内耳性疾患,发作时除视物运转、两目羞明等症状外,尚可发生剧烈呕吐,不能动作。此病一般多为胆经痰热上升,循经入耳,造成无痰不作眩的旋晕。治疗亦以柴胡汤加减治之。其常用方药如下:


柴胡10g,黄芩10g,制半夏12g,青皮10g,枳壳10g,竹茹12g,制南星6g,龙胆草10g,栀子10g,蔓荆子12g,苍耳子12g,大青叶15g(按:此方除痰清胆,悉同上述方意。唯本病最不利于镇定药,故舍而去之)。本方用蔓荆子能升清气以上行,苍耳子能消除耳鼻炎症,大青叶清热解毒。此症常因感冒诱发。此方亦为经常使用之抓主症方,一般效果甚好。现举例如下:


例 1:徐某某,女,成年。患旋晕已两年余,平素耳鸣,头胀而昏,不能坐立,发则视物昏花,地覆天翻,呕吐羞明,不能下地活动,更不能自理生活。余参加医疗队在石家庄地区工作,分配在县医院门诊医疗。患者乘车前来,并由其家属二人扶持进诊室。余诊其脉滑苔腻,乃根据无痰不作眩的理论,投以清泄胆经痰热之柴胡汤加减如上方,令服 3剂。但仅服 2剂,而病已霍然。不但自能起立行走,且觉耳目聪明,为病后两年来所未有。续用原方 3剂以善其后。月余未见复发。但远期疗效,则因医疗队撤离该地,无从得知。


例 2:周某某,女,成年。突发旋晕呕吐,双目羞明,发病时病势较重,不能言语,目瞑,气息低微。病者因其夫远出,无法来医院急诊。后由其女儿来院要求出诊。既至,则见病榻衣被狼藉,床下悉为呕吐物,询之,知因旋晕耳鸣等所致。属内耳病所造成。遂投用上方,令服 1剂,至次日午后,病者即能步行前来门诊,自我介绍为昨天卧床不起之旋晕患者,服药后不久,即旋晕停,呕吐止,一宵熟睡,今已霍然矣。余令其停药观察,保留原方,以备在犯病时再服。后因工作移动,远期疗效未明。

四、胆道病


我治疗胆道病一般可包括胆囊炎、胆结石和胆道感染等,基本上都以柴胡汤为主,特别是选用大柴胡汤中的药物为多。常用方药为:柴胡10g,法半夏 10g,黄芩12g,赤芍30g,枳壳10g,大黄6g,广郁金10g,茵陈30g,川金钱草60g(按:此方除赤芍活血缓痛,枳壳行气,大黄通肠泄热以外,郁金、茵陈、金钱草等均有较强的利胆作用)。一般胆囊炎、胆道感染常加蒲公英 30 g以助消炎清热。胆结石则加元明粉(冲服)10g,鸡内金 10g,以助化石软坚。若胆道感染反复发作或经培养出现大肠杆菌感染者,则北柴胡加至30g,五味子10g,此二药合用有杀灭脱离大肠的大肠杆菌的作用,一般疗效甚好。现举病案 4例于下。


例 1:某县医院外科病房同时收住急性胆囊炎待手术患者 4人。均经该医院确诊,并均出现较明显的黄疸,如尿黄、皮肤黄染、巩膜发黄等。我因参加农村医疗队适在该县培训中医,并由该县医院邀请会诊部分住院患者。此 4位患者即同时进行会诊。因诊断已明,见症亦基本相同,余即按上述治胆囊炎之方,未予过多加减,只加生牡蛎 30g先煎,以消肿软坚,同时给 4位患者服用。其中 3位患者身体强健,在服药 3~5剂时,全部症状消除,康复出院。但有 1位患者,素有胃下垂病史,身形羸瘦,正气较差,虽在服药后胆病症状消除,但又出现了胸膜刺激症状。故改用行瘀肃肺之法。共服药 11剂,病愈出院。


例 2:张某某,女,成年。患慢性胆囊炎年余,发作时便燥呕吐,不能饮食,胆囊部肿如鸡卵,望之可见,手不可触近。医药屡投未能控制其症状,每发必旬余始行缓解。余接诊后,根据病者口苦、胁痛苔腻,认为病因肝胆湿热引起。投用上述柴胡汤法,大便泻下数次,胆区即肿消痛止,临床症状很快消除。仅重按胆囊区时,尚有余痛。此后,患者每有轻微发作,即服上方一二剂,能很快消除症状。


例 3:唐某,女,56岁。某县医院外科住院患者。患胆石症,准备手术。但因年老体弱,更兼有严重心脏病,心衰脚肿,行动气喘等情,医院外科大夫投鼠忌器,不敢动刀,采取保守治疗,症情又趋严重。值余参加医疗队在该院带领西医学习中医班实习,由院方邀余会诊,初思患者邪实正虚情况,贸然用攻,心有不释,继思患者住院,抢救条件较好,纵有虚脱等情,医护严密观察,亦不至偾事,乃奋除恶务尽之决心,冀有病则病当之,虽峻剂可无损于正气。因投上方,服 1剂。在晚间大便狂泻十余次,患者自觉痛势已减十之七八。再服 1剂,痛已悉除,泻反不甚,所有胆石症状,均已消失。后在便盆底发现有沙粒状物,倾动有声,后经唐山市某医院化验。认为该沙粒状物即为胆石,属泥沙型之一种。此型胆石,最不利于手术治疗,因胆道余沙不易冲洗净尽。建议继续服中药,以清余患。后乃减轻用量,服十余剂后出院。心衰问题,不但不影响使用中药攻下治疗,且利胆排石后,心衰亦日有改善。


例 4:李某某,女,成年。患胆道感染年余,经常低热,右胁痛引肩背,体困逾恒,全身轻度浮肿。迭经中西医药物治疗,迄未获效,求治于余。根据其口苦、胸胁满痛、上引肩背等情,并经西医检查,发现为胆道大肠杆菌感染为患。乃投用上方(重用柴胡及五味子),连续服药近半年,症状乃得全部消失,观察数年,经过一直甚好。现已相隔十载,从未再有前证发作。

五、胃酸过多、胃痛、大便干燥

治疗胃酸过多的胃痛或仅酸多烧心而胃不痛者,一般只见大便偏干,就使用柴胡汤加减治疗。其意是取“肝经郁火吐吞酸”之意。便实则其证多实,宜从腑治而治其胆。常用方药如下:柴胡 10g,半夏 10g,黄芩 12g,赤芍 30g,枳壳10g,生大黄 6g,煅瓦楞子(先煎)30g,竹茹 12g,生姜 6g(煅瓦楞子重在制酸作用,竹茹、生姜则是和胃而止吐),本方健胃制酸一般效果甚好,治疗时可不分溃疡病与胃炎、十二指肠炎,但见胃酸多、大便干燥者即可用之。现举 2例如下。


例 1:尹某某,女,73岁。患者年事已高,一般甚少起步,经常卧床休息,食物甚少。半月来时觉饥肠辘辘,食已即饥,烧心嘈杂,甚则吐酸,大便干燥,口苦,乃按胃酸过多治之。投用上方服 1剂,大便畅通,烧心嘈杂均退,2剂服毕,则饥饿感已不复存在。停药观察 10年,病未复发。


例 2:徐某某,男,成年。患胃酸过多、胃痛有年。食少便干,尤厌酸甜食物。虽形销骨立,但仍能坚持整日上班工作。屡投汤药,得效甚微。值我在农村医疗队时,向我求治,根据其大便日久干燥,虽体瘦似虚,而病本仍属实证,乃投服上方。服 3剂,胃酸减少而增食。大便通畅,胃痛即不复作,患者从此信心益坚,连续服药 2月有余,诸症均退,嘱慎饮食、节劳倦,以俟康复。

六、不饥纳少

胃主纳谷,而与肝胆则有密切关系。故一般胃弱不饥,余常以调理肝胆辅以健胃之法治之,最常用者为柴胡汤加减,其方药为:柴胡 10g,法夏 10g,黄芩10g,龙胆草 2g,大黄 1g,竹茹 10g,生姜 6g (按:方中所用龙胆草、大黄两药,均系泄火药物,但轻用则能健胃,特别是胃口不开、不饥不思纳谷者宜之)。临床应用,有较好的疗效。现附病例如下。


周某某,女,学生。病者自小爱吃零食,成年以后,零食已基本不吃,但一直不饥纳少。一日三餐,每饭不超过 50g。在校学生,学习负担较重,家长引为隐忧,乃遍求中西医治疗,多年来未见效果。由同事介绍求治于余,乃投用上方。服5剂,知饥思食,续用 5剂,其食量已基本恢复正常。体躯亦逐渐胖硕。距今已历十载,情况一直良好。



(原载《广东医学》1982年第3卷第9期)










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印会河医论医话》(印会河亲笔真传系列)/ 印会河著 . 孙启基,徐远,段军,印螺整理 —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21.1

本文由“杏林墨香”订阅号独家发布。更多精彩,敬请期待。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中所涉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服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一切遵医嘱,切不可给自己妄下诊断。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道古本及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如何“抓主症”应用大小柴胡汤发布于2024-03-29 16: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