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治(1730-1802),字禹卿,号梦楼,江南丹徒(今江苏省镇江市)人。乾隆二十五年(庚辰,1760)一甲第三名进士(探花),清代文学家、书法家。官翰林院编修、侍读,至云南临安知府,罢归。


王文治工诗、书,书法得董其昌神髓,与梁同书齐名。文治平日喜用淡墨,以表现潇疏秀逸之神韵,时称“淡墨探花”,“淡墨翰林”。善画墨梅,韵致卓绝,诗宗唐、宋,自成一家,并精音律之学。

乾隆二十一年(1756),翰林侍读全魁、周煌出使琉球,二人仰王文治书名,遂邀其同往,结果琉球人纷纷重金求购王文治墨宝,此时王文治仅二十几岁。

他工书法,能得董其昌神髓,与梁同书齐名。他不仅在国内有很大的影响力,还在仅仅二十多岁的时候就受到了当时琉球人的关注,他们不远万里不惜重金也要收藏他的书法。完全可以说达到了名扬四海的程度。也难怪当时获得“天下三梁(三梁说的是:梁同书、梁巘、梁国治,均为当时的著名书法家),不及江南一王。”的赞誉。

从王文治的书法中,能看到一种自然流畅的美,他的用笔淡然但又不是传统上的柔弱,这淡然与淡墨交相呼应,显得空灵而又不媚俗。这也形成了他难能可贵的独特书风。

王文治平日喜用淡墨,以表现潇疏秀逸之神韵,时称“淡墨探花”,“淡墨翰林”。王文治最终形成的书风,却更偏向赵孟頫和董其昌。尤其是在用墨上,王文治和董其昌相似,都更加喜欢淡墨。王文治曾经在科举中高中探花,“淡墨探花”的称号,便由这两部分组成。

清代书坛崇尚“复古”,以康有为和包世臣为代表的知识分子,都推崇“好古”之风,在当时,金石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整个清代书坛都更加重视碑刻而轻视帖学。这种影响一直持续到了民国。“淡墨探花”王文治,就是那个年代少有的帖学好手,这在当时的书坛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而且王文治在年仅二十多岁的时候,就凭借一手出神入化的书法闻名海外。

清代梁绍壬在《两般秋雨庵随笔》中说:“国朝刘石庵相国(指刘墉)专讲魄力,正梦楼太守(指王文治)则专取风神,故世有‘浓墨宰相,淡墨探花’之目。

王文治学书虽宗“ 二王 ”,但对颜真卿却深怀敬意。他在《 论书绝句 》中写道:“曾经碧海掣鲸鱼,神力苍茫运太虚。间气中兴三鼎足,杜诗韩笔与颜书 。”

王昶 《 湖海诗传 》称:“禹卿尤工书, 楷法 河南,行书效《 兰亭 》、《圣教》;入京师,士大夫多宝重之。”

王文治在当时的书坛声名显赫,但也有不少人并不喜欢他这种淡然的书风。清代的书家钱泳就评价他的书法:“如同秋娘傅粉,骨骼清纤,姿态自佳,而欠庄重。”钱泳认为王文治的书法太过柔媚,但是欠缺庄重阳刚的感觉。



资料源于网络,文字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

侵权必删!僅限交流學習。

       

           
更多推荐
           

他是书法史上承前启后的大家,有“元人冠冕”之称

书法欣赏  | 明张瑞图古诗三首草书

“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王福庵临汉碑《韩仁铭》

书法欣赏 | 明 · 董其昌 行书《秋兴赋》

他的书法丰润淳和,明成祖朱棣称他“我朝王羲之”
       

厚德学派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潇疏秀逸,“淡墨探花”王文治书法欣赏发布于2023-12-16 19:5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