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理疗

↑↑ 健康养生,福泽一生 ↑↑


《黄帝内经》有云 “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
在中医的眼中,气血是生命的根本。其他的东西都是围绕着气血运行的。


气是什么?
从中医学讲,气既是人体赖以生存的具体物质,又是人体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总称。
这里的 “气” 都是看不见、摸不到的。
气的来源很多,有来源于父母的先天之精气、来自饮食物中的水谷之精气和存在于自然界的清气,通过肺、脾、胃、肾等脏腑生理功能的综合作用而生成。
气在人体内是不断运动的,不断出入、升降于各个脏腑、孔窍之间。
人体所需的精微物质需要通过气的运动传输到身体各个部位;人体新陈代谢之后形成的废物、水液等变成汗、尿、便等排出体外,这一过程也依赖于气的作用。
气的不足称为 “气虚”,由先天稟赋不足,或后天失于调养,或久病耗损所致。气不足则其推动、营养、防御等功能减弱。

血是什么?
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血主于心,藏于肝,统于脾,布于肺,根于肾,有规律地循行脉管之中,营运不息,充分发挥灌溉一身的生理效应。
我们摄入的营养物质都依赖于血液运输到身体各个部位,所以脂肪、肌肉等的形成都依赖于血的灌溉与濡养作用。
血虚又称血液不足。造成血虚的原因有生化乏源、失血过多、久病耗损等。

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
中医有 “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 之说。气与血,一向是焦不离孟的关系。
血若无气的统率和推动,就无法到达身体需要的地方;气若无血作为基础,气就变成了身体里的邪火。
气虚,人就会疲乏无力、气短懒言、食欲不振、头晕目眩、面色苍白;血虚,人就会心悸失眠、形体消瘦、皮肤干燥、面色萎黄。
气血两虚是气虚和血虚同时存在的病理状态。气血两虚多因久病消耗、气血两伤所致。或先有失血,气随血耗;或先因气虚,血化生障碍而日渐衰少,从而形成气血两虚。
中医治病需 “求之根本”,就是要寻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并针对其根本原因进行治疗,这也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之一。
气虚补气、血虚补血,即是气血亏虚时的主要治疗原则。

人体十大补气养血穴位
人体上的穴位有很多,功效各不相同。
这里简单总结了 10 个常用于补气的穴位和 10 个常用于养血的穴位,需要时进行按摩、艾灸、刮痧、拔罐。
病时可治疗,无病能保健。掌握了这些穴位,胜过医生开药方。
人体十大补气穴位
脾俞穴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
作用:外散脾脏湿热之气
足三里
归经:足阳明胃经
作用: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健脾和胃、祛病延年
膻中
归经:任脉
作用:集心包经气血,可以缓解气滞、气逆之心肺胃病、乳病
关元
归经:任脉
作用:补摄下焦元气,扶助机体元阴元阳
气海
归经:任脉
作用:温阳益气、化湿气、扶正固本、培元补虚
涌泉
归经:足少明肾经
作用:益精补肾、滋养五脏六腑
太溪
归经:足少阴肾经
作用:滋肾阴、补肾气、壮肾阳、理胞宫
百会
归经:督脉
作用:醒脑开窍、安神定志、升阳举陷、通督定痫
肺俞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
作用:调补肺气、补虚清热
悬钟
归经:足少阳胆经
作用:泄胆火、淸髓热、舒筋脉,平肝息风,舒肝益肾。
人体十大养血穴位
血海
归经:足太阴脾经
作用:运化脾血,引血归经
天枢
归经:足阳明胃经
作用:疏调肠腑、理气行滞、消食
三阴交
归经:足太阴脾经
作用:调和气血,补肾养肝
隐白
归经:足太阴脾经
作用:调经统血、健脾回阳
髀关
归经:足阳明胃经
作用:理气和胃、健脾除湿、固化脾土
下关
归经:足阳明胃经
作用:通经利窍、舒经活血、促进新陈代谢
期门
归经:足厥阴肝经
作用:健脾疏肝、理气活血
章门
归经:足太阴脾经
作用:协调五脏,调节肝脏和胃部的气血

足三里关元两穴,补气、补血功效兼有,此处不再重复列出。


免责声明:

本文所有建议仅供读者参考,不可替代专业医师诊断或处方,未经专业指导请勿贸然尝试。读者应谨慎评估自身健康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养生方案。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素材、图片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

“节气养生,中医节气养生,时令养生脊柱侧弯矫正颈肩腰腿痛颈肩痛’相关知识



"凤协鸾" 和 " " 

喜欢的话分享转发吧

脊柱侧弯强制性脊柱脊柱炎强直性脊柱脊柱弯曲脊柱侧弯矫正颈肩腰腿痛颈肩痛’相关知识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道古本及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人体十大补气养血穴位发布于2023-10-28 20:36:5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