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坛经#六祖坛经#禅宗

忏悔品第六


  • 自性五分法身香此香各自内熏,莫向外觅。


一、戒香。即自心中无非、无恶、无嫉妒、无贪瞋、无劫害,名戒香。


二、定香。即睹诸善恶境相,自心不乱,名定香。


三、慧香。自心无碍,常以智慧观照自性,不造诸恶;虽修众善,心不执著,敬上念下,矜恤孤贫,名慧香。


四、解脱香。即自心无所攀缘,不思善、不思恶,自在无碍,名解脱香。


五、解脱知见香。自心既无所攀缘善恶,不可沉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和光接物,无我无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名解脱知见香。







  • 无相忏悔 - 灭三世罪,令得三业清净。


  • 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愚迷染;从前所有恶业,愚迷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销灭,永不复起。


  • 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憍诳染;从前所有恶业,憍诳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销灭,永不复起。


  • 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嫉妒染;从前所有恶业,嫉妒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销灭,永不复起。


  • 云何名忏?云何名悔?忏者,忏其前愆,从前所有恶业,愚迷、憍诳、嫉妒等罪,悉皆尽忏,永不复起,是名为忏。悔者,悔其后过;从今以后,所有恶业,愚迷、憍诳、嫉妒等罪,今已觉悟,悉皆永断,更不复作,是名为悔。故称忏悔。凡夫愚迷,只知忏其前愆,不知悔其后过。以不悔故,前愆不灭,后过又生。前愆既不灭,后过复又生,何名忏悔?


  • 四弘誓愿 - 各须用心正听:


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

自心烦恼无边誓愿断!

自性法门无尽誓愿学!

自性无上佛道誓愿成!


  • 邪来正度,迷来悟度,愚来智度,恶来善度;如是度者,名为真度。















  • 无相三归依戒:


  • 归依,两足尊;归依正,离欲尊;归依净,众中尊。从今日去,称觉为师,更不归依邪魔外道。以自性三宝常自证明,劝善知识归依自性三宝: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自心归依觉,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离财色,名两足尊。自心归依正,念念无邪见,以无邪见故,即无人、我、贡高、贪爱执著,名离欲尊。自心归依净,一切尘劳爱欲境界,自性皆不染著,名众中尊。若修此行,是自归依。


  • 于自色身,归依清净法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圆满报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千百亿化身佛。


  • 何名清净法身佛?世人性本清净,万法从自性生。思量一切恶事,即生恶行;思量一切善事,即生善行。如是诸法在自性中,如天常清,日月常明,为浮云盖覆,上明下暗;忽遇风吹云散,上下俱明,万象皆现。世人性常浮游,如彼天云。善知识,智如日,慧如月,智慧常明。于外著境,被妄念浮云盖覆自性,不得明朗。若遇善知识,闻真正法,自除迷妄,内外明彻,于自性中万法皆现。见性之人,亦复如是。此名清净法身佛。


  • 自心归依自性,是归依真佛。


  • 何名圆满报身?譬如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莫思向前,已过不可得;常思于后,念念圆明,自见本性。善恶虽殊,本性无二;无二之性,名为实性;于实性中,不染善恶,此名圆满报身佛。自性起一念恶,灭万劫善因;自性起一念善,得恒沙恶尽,直至无上菩提。念念自见,不失本念,名为报身。


  • 何名千百亿化身?若不思万法,性本如空;一念思量,名为变化:思量恶事,化为地狱;思量善事,化为天堂;毒害化为龙蛇;慈悲化为菩萨;智慧化为上界;愚痴化为下方。自性变化甚多,迷人不能省觉,念念起恶,常行恶道;回一念善,智慧即生,此名自性化身佛。


  • 法身本具,念念自性自见,即是报身佛;从报身思量,即是化身佛。自悟自修自性功德,是真归依;皮肉是色身,色身是舍宅,不言归依也。但悟自性三身,即识自性佛。






《无相颂》


   迷人修福不修道, 只言修福便是道。

 布施供养福无边, 心中三恶元来造;

 拟将修福欲灭罪, 后世得福罪还在。

 但向心中除罪缘, 名自性中真忏悔;

 忽悟大乘真忏悔, 除邪行正即无罪。

 学道常于自性观, 即与诸佛同一类。

 吾祖惟传此顿法, 普愿见性同一体;

 若欲当来觅法身, 离诸法相心中洗。

 努力自见莫悠悠, 后念忽绝一世休。

 若悟大乘得见性, 虔恭合掌至心求。







机缘品第七


  • 诸佛妙理,非关文字。


  • 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


  • 世人外迷著相,内迷著空;若能于相离相,于空离空,即是内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开,是为开佛知见。


  • 佛,犹觉也。分为四门:开觉知见,示觉知见,悟觉知见,入觉知见。若闻开示,便能悟入,即觉知见,本来真性而得出现。


  • 佛知见者,只汝自心,更无别佛。


  • 若能正心,常生智慧,观照自心,止恶行善,是自开佛之知见。


  • 三身者,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若离本性,别说三身,即名有身无智;若悟三身无有自性,即明四智菩提。




   无上大涅槃, 圆明常寂照,

 凡愚谓之死, 外道执为断。

 诸求二乘人, 目以为无作,

 尽属情所计, 六十二见本。

 妄立虚假名, 何为真实义?

 惟有过量人, 通达无取舍。

 以知五蕴法, 及以蕴中我,

 外现众色象, 一一音声相,

 平等如梦幻, 不起凡圣见,

 不作涅槃解, 二边三际断。

 常应诸根用, 而不起用想;

 分别一切法, 不起分别想。

 劫火烧海底, 风鼓山相击,

 真常寂灭乐, 涅槃相如是。

 吾今强言说, 令汝舍邪见,

 汝勿随言解, 许汝知少分。







顿渐品第八


  • 吾所说法,不离自性。离体说法,名为相说,自性常迷。须知一切万法,皆从自性起用,是真戒定慧法。听吾偈曰:


心地无非自性戒,

心地无痴自性慧,

心地无乱自性定,

不增不减自金刚,

身去身来本三昧。


  • 若悟自性,亦不立菩提涅槃,亦不立解脱知见,无一法可得,方能建立万法。若解此意,亦名佛身,亦名菩提涅槃,亦名解脱知见。见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得,去来自由,无滞无碍,应用随作,应语随答,普见化身,不离自性,即得自在神通游戏三昧,是名见性。


  • 佛性若常,更说什么善恶诸法,乃至穷劫无有一人发菩提心者。故吾说无常,正是佛说真常之道也。又一切诸法若无常者,即物物皆有自性,容受生死,而真常性有不遍之处。故吾说常者,正是佛说真无常义。


  • 学道之人,一切善念、恶念应当尽除,无名可名,名于自性;无二之性,是名实性。于实性上建立一切教门,言下便须自见。






宣诏品第九


  • 道由心悟,岂在坐也?经云:”若言如来若坐若卧,是行邪道。何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无生无灭,是如来清净禅;诸法空寂,是如来清净坐。究竟无证,岂况坐耶?


  • 道无明暗,明暗是代谢之义。明明无尽,亦是有尽,相待立名故。《净名经》云:“法无有比,无相待故。”


  • 烦恼即是菩提,无二无别。若以智慧照破烦恼者,此是二乘见解、羊鹿等机,上智大根悉不如是。


  • 明与无明,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实性者,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其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


  • 外道所说不生不灭者,将灭止生,以生显灭,灭犹不灭,生说不生。我说不生不灭者,本自无生,今亦不灭,所以不同外道。汝若欲知心要,但一切善恶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净心体,湛然常寂,妙用恒沙。







付嘱品第十


  • 吾今教汝说法,不失本宗:先须举三科法门,动用三十六对,出没即离两边,说一切法莫离自性。忽有人问汝法,出语尽双,皆取对法,来去相因。究竟二法尽除,更无去处。


  • 三科法门者,阴、界、入也。阴是五阴——色、受、想、行、识是也。入是十二入,外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内六门——眼、耳、鼻、舌、身、意是也。界是十八界,六尘、六门、六识是也。自性能含万法,名含藏识;若起思量,即是转识。生六识,出六门,见六尘,如是一十八界,皆从自性起用。自性若邪,起十八邪;自性若正,起十八正。若恶用即众生用,善用即佛用。

  • 对法外境,无情五对:天与地对,日与月对,明与暗对,阴与阳对,水与火对。


  • 法相语言十二对:语与法对,有与无对,有色与无色对,有相与无相对,有漏与无漏对,色与空对,动与静对,清与浊对,凡与圣对,僧与俗对,老与少对,大与小对。


  • 自性起用十九对:长与短对,邪与正对,痴与慧对,愚与智对,乱与定对,慈与毒对,戒与非对,直与曲对,实与虚对,险与平对,烦恼与菩提对,常与无常对,悲与害对,喜与瞋对,舍与悭对,进与退对,生与灭对,法身与色身对,化身与报身对。


  • 此三十六对法,若解用即道,贯一切经法,出入即离两边。自性动用,共人言语,外于相离相,内于空离空。若全著相,即长邪见;若全执空,即长无明。执空之人,有谤经,直言不用文字。既云不用文字,人亦不合语言,只此语言便是文字之相。又云:‘直道不立文字。’即此不立两字亦是文字。见人所说,便即谤他言著文字。汝等须知,自迷犹可,又谤佛经。不要谤经,罪障无数!


  • 明是因,暗是缘,明没即暗。以明显暗,以暗显明,来去相因,成中道义。




《真假动静偈》


   一切无有真, 不以见于真;

 若见于真者, 是见尽非真。

 若能自有真, 离假即心真;

 自心不离假, 无真何处真?

 有情即解动, 无情即不动;

 若修不动行, 同无情不动。

 若觅真不动, 动上有不动,

 不动是不动, 无情无佛种。

 能善分别相, 第一义不动;

 但作如此见, 即是真如用。

 报诸学道人, 努力须用意;

 莫于大乘门, 却执生死智。

 若言下相应, 即共论佛义;

 若实不相应, 合掌令欢喜。

 此宗本无诤, 诤即失道意;

 执逆诤法门, 自性入生死。


  • 若欲成就种智,须达一相三昧、一行三昧。若于一切处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若于一切处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此名一行三昧。若人具二三昧,如地有种,含藏长养,成熟其实。一相、一行亦复如是。我今说法,犹如时雨,普润大地。汝等佛性,譬诸种子,遇兹沾洽,悉得发生。承吾旨者,决获菩提。依吾行者,定证妙果。听吾偈曰:


心地含诸种, 普雨悉皆萌,

顿悟华情已, 菩提果自成。


  • 其法无二,其心亦然,其道清净,亦无诸相。汝等慎勿观静及空其心!此心本净,无可取舍。


  • 后代迷人若识众生,即是佛性;若不识众生,万劫觅佛难逢。吾今教汝识自心众生,见自心佛性。欲求见佛,但识众生,只为众生迷佛,非是佛迷众生。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自性平等,众生是佛;自性邪险,佛是众生。汝等心若险曲,即佛在众生中;一念平直,即是众生成佛。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何处求真佛?汝等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无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万种法。故经云:‘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吾今留一偈与汝等别,名自性真佛偈。后代之人,识此偈意,自见本心,自成佛道。”偈曰:

   真如自性是真佛, 邪见三毒是魔王;

 邪迷之时魔在舍, 正见之时佛在堂。

 性中邪见三毒生, 即是魔王来住舍;

 正见自除三毒心, 魔变成佛真无假。

 法身报身及化身, 三身本来是一身;

 若向性中能自见, 即是成佛菩提因。

 本从化身生净性, 净性常在化身中,

 性使化身行正道, 当来圆满真无穷。

 淫性本是净性因, 除淫即是净性身,

 性中各自离五欲, 见性刹那即是真。

 今生若遇顿教门, 忽悟自性见世尊;

 若欲修行觅作佛, 不知何处拟求真?

 若能心中自见真, 有真即是成佛因;

 不见自性外觅佛, 起心总是大痴人。

 顿教法门今已留, 救度世人须自修;

 报汝当来学道者, 不作此见大悠悠。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坛经 · 一句一偈(下)发布于2024-05-02 11: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