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魔力


语言框架的不同会将我们带领至不同的方向,现将《语言的魔力》书中关于框架内容简略整理如下。



· 问题框架(强调“不想要什么”)

出了什么问题?

为什么是问题?

什么原因导致的?

是谁的过错?


[问题框架聚焦于不受欢迎的症状和寻找症状的原因。]

[人们经常无意中负面陈述他们想要的结果,例如“我想避免尴尬”,“我想戒烟”......这样就会把注意力集中在问题上。]


· 结果框架(强调“想要什么”)

你想要什么?

你怎样能得到它?

有哪些可用的资源?


[结果框架聚焦于渴望的结果和效果,以及达成结果所需要的资源。]

[根据NLP的观点,所有问题都可以重新认识为挑战,或者改变、成长、学习的“机会”。]


你“不想要”的会缠绕你更深,因为相比“想要”你对“不想要”注入了更强烈的情感,宇宙要回应更强烈的“渴望”。(推荐看看《吸引力法则》或许这次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 改变框架的大小


[改变框架大小,从更长远(或更短暂)、更大的人群(或从个人观点)、较大或较小视角的情境中,重新评估(或加强)某种行动、总结、判断的意义。]


[我们所关注的框架大小,决定了我们能感知到的大部分意义。]


[例如,某疾病的特征性症状,在短期结果的框架内会被视为“不健康”,但从长期结果来看,是人的“净化”过程或强化免疫力所必需的。]


又例如:小甲在这次小学六年级的期末考试在学校排名99/100名。当把框架聚焦在“失败”、“六年级期末考”......,会焦虑,迷茫。当把框架聚焦在“成长”“长远一辈子”......是不是就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回想一下你的“六年级期末考”,现在回看那次考试又有怎样的感受呢?



· 情景换框


[情境换框与这样一个事实有关:根据发生的情境不同,某种经验、行为或事件有不同的意义和结果。比如下雨,对正苦于严重干旱的人们来说是非常好的事情,但对遭遇洪水,或计划举行户外婚礼的人来说,就很糟糕。而“下雨”本身既不“好”也不“坏”。相关的判断与它在特定情境下产生的后果有关。]


例如:一位母亲苦恼儿子打架的行为,她认为这是不对的。对此的情景换框:让这位母亲看到:儿子的这个行为在女儿上下学路上被骚扰时是可以用来保护妹妹的。[负面反应经常会保留甚至强化问题行为,而不是让它们消失。经常责备,会引发“对立反应”(polarity response),实际上会激发而不是抑制不受欢迎的行为。例子中的母亲,如果能看到儿子的行为在某一情境下有积极效果,这会帮助她对该行为有更好的“超然立场”(meta position),从而开始跟儿子就其行为和行为发生的情境做更有效的沟通。]



· 意义换框


[意义换框指改变我们对特定事件或情景的观点或认识水平。例如,面对一片空草地。对农民来说,这是种新庄稼的机会;对建筑师来说,这是建梦想家园的空间;对年轻夫妇来说,这是野餐的好地方;对于油料将要用尽的小型飞机驾驶员来说,这是安全的着陆点;如此等等。由于人们的观点和目的不同,同样的内容(“空地”),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义。]


[意义换框致力于找出问题行为潜在的可能的正面意图。其目的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行为背后积极的内在动机(例如渴望安全、爱、关怀、尊重等等)。二是考虑到更大的系统或行为所发生的情境下,该行为所能带来的正面利益(例如保护、转移注意、获得认可等)。]



· 从正面意图做正面陈述


[很多批评家的问题是,除了做“负面”评判以外,语言上他们还使用负面言词来做陈述—就是说,他们用否定的方式来说话。


例如,“避免压力”“变得更加轻松舒适”,虽然用了完全不同的字眼,它们在言语上是描述同一内在状态的两种方式。一种陈述(“避免压力”)描述的是不想要什么。另一种陈述(“变得更加轻松舒适”)描述的是想要什么


许多批评家的框架是不想要什么,而不是想要什么。


例如,如果你问一个批评家,“这个企划花费太高”这一批评背后的正面意图是什么,回应很可能是“为了避免额外的浪费”。注意这虽然是一个“正面意图”,但在语言上用的是负面陈述或者说负面框架,即它说的是要“避免”什么,而不是实现什么。这一意图的正面陈述类似于,“确保这样做划算”或者“确保在预算内”。


[要引发意图或准则的正面陈述,需要问一些这样的问题:“如果(压力/花费/失败/浪费)是你不想要的,那么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或者“如果能够避免或者去掉你不想要的,你会得到什么(或有何好处)?”]



· 将批评变为询问


[一旦发现了批评所蕴涵的正面意图并用正面言词来陈述,批评就变为询问。当批评变成询问时,与用总结或判断来陈述时相比,可以选择的回应完全不同。


现实生活中这适用于所有批评:

“这个想法永远不会实现”

可以转化为询问:

“你打算怎么执行这个想法?”


“这个计划不现实”

可以重述为:

“你怎么样让这个计划的步骤更切实更具体?”


显然这些询问与批评的意图相同,而更有建设性。
注意上述所有询问都是“如何”“怎样”式提问。这类提问一般最为有用。

诸如为什么式的提问常常预示着其他判断,容易导致冲突或异议。提问“为什么这个方案这么昂贵?”或“你为什么不能更现实一点儿?”仍然预示问题框架。

一般来说,“如何/怎样”式问题能最有效地重新聚集干结果框架或反馈框架。

注意:在深层结构的层面上,批评是本体论陈述—断言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如何”式提问则导向认识论探索—检验你“从何得知”是什么或不是什么]


[地图不是实景。每个人都有自己个性化的世界地图。关于世界,没有什么唯一正确的地图。人们会根据从他们的世界观所感知到的可能性和能力,来做出所能做的最好选择。最有智慧最为慈悲的地图,是那些提供最广阔最丰富的可能性的,而不是那些最“现实”或“准确”的。]


感恩所有的所有!感恩陪伴!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语言的魔力》分享(二)发布于2024-05-02 11:09:5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