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醒民教授讲 論語研讀

未改心肠热,全怜暗路人。

但能光照远,不惜自焚身。

論語研讀第二一二集

 

現在請各位看論語講要六五八頁,六百五十八頁。

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孔子說,,孔子稱呼自己,嘗終日不食是曾經,他曾經終日,整天的不吃飯,終夜,整個一夜不睡覺,不寢就是不睡眠,這樣幹甚麼呢?以思,思是在那裏,用腦筋在那裏思想,無益。但是整天的不吃飯,整夜的不睡眠,在思想某一樁事情,但是沒有益,無益不如學也,後來才想,還不如學是什麼呢?是要讀書。前面講,憑自己這樣想,還不如看看書,這個書,尤其是中國古時候那個書,都是經書學學書,看看書,這樣的話,一邊思,思是研究。看書就是幫助自己來研究,研究一樁事情也好,研究一個道理,這個都要讀書,所以書裏面記載的都是古代聖人。聖人,三代以前的堯、舜、禹、湯、文、武。三代叫作王,所以夏商周三代叫三王,三代以前叫作帝,五帝。五帝就是伏羲、神農、黃帝、堯、舜,五帝講法不同,這是一種,其中一種,那都是聖人。所以不如學也,孔子講,不如多讀讀書。讀讀書,知道古人,就是指的古聖先王從書裏記載的古聖先王這個道在當中,看了古聖先王之道,再加以研究,,這就好了。學問之道,聞、思、脩。聞就是學,學習古聖先王那些道,思就是研究。又聞了,又思了,然後脩脩就是正式來脩行這個無論儒家的,無論佛家的,都是這個程序。佛家講簡單,聞、思、脩儒家裏面: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分開來細一點,詳細的講,把它簡化了就是聞思脩。

孔夫子在這裏講,終日不食,終夜不寢,單是,不去聞,那不明,不明了,必須有聞,有思,然後脩行才靠得住,既不聞,只憑著自己,那個沒有根據,沒有古聖先王那個道作根據,自己思都是虛妄分別在那思,然後再照自己虛妄分別的來實行,那完全錯了孔子在這裏講,就是聞思脩。必須聞,加以思,然後這個脩才是正確的這在今日之下特別重要,無論講佛經,講儒家的經典,不聞,不學學經典上那個先王之道,佛菩薩講這個道,只靠自己,自己在思,自己發揮議論,那個議論發揮的,都是虛妄分別我們讀這章經,就了解這個當中,必得要聞、思、脩。

再下來,在六五九頁。

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

這章經,一般講,你要看看一般的注解,無論是漢儒注的,宋儒注的,都沒有把孔夫子講的本意注解出來,所以大家研讀這一章經的時候,要特別注意了這也是我們老師講這一章經,他老人家講論語不止一次講,開辦論語班講論語之前,他講過好幾遍,在中興新村也講,在其他地方也講過那時候講,隨時講,隨時對於這一章經,看古人的注解,老師看看,前後兩個君子,中間,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對不起來,整章這樣講,這幾句話不通順,古人注解,你按照古人注解那樣學來看,不通順,怎麼學法子呢?古人注解不必講它了,漢儒的也好,宋儒講的也好,現在為了節省時間,就按照老師他的講法他老人家先從這一章經的文法上面,從文法上面來解釋,先把文法講清楚了,然後再講其中的這個道理。

文法是什麼呢?君子謀道不謀食,謀這個字就是圖謀,圖是有什麼計畫,就是心裏有一個,好像畫一個圖一樣的。,圖謀,也就是求的意思,謀道就是求道。這個字,是在謀道之後,謀道是求道,求道之後,懂得道了,憂道,憂道什麼呢?要怎麼樣衛道衛道就是把這個道保衛起來,不讓這個道喪失掉了,一個是謀道,一個是憂道記住,謀道是要求道,憂道是在求道以後,要憂患這個道能不能夠保護不要失掉所以憂道是在求道以後這兩個,一個謀道,一個憂道,明了之後,耕也,餒在其中矣是耕田,耕田要收穫,要維持生活餒在其中矣,一般講法,餒,耕田是為了自己生活所需,餒在其中,你這耕田有時候有收成,有時候遇到饑荒之年,沒有收成,那也有是饑餓,耕田的時候,有時候也遇到有饑餓的時候,其中就是指的耕田,這是一般的講法,记住這是一般的講法,這個其中其中就是指的,耕田,換句話說,一般注的是這樣,耕田免不了也有饑荒,收成不好,那也有的時候,這是解釋其中。

學也,祿在其中矣,求學,求學的時候,學問學好了,可以出來為仕,仕就是士農工商的士在左邊加一個人字邊,古時候講,在讀書的時候是士人,書讀好了出來作官,叫作那個仕,就是加個人字邊那個仕。學也,你書念好了,可以出來作官了,俸祿就在其中,就有俸祿你在學的時候,這可靠,就跟前面講,耕也耕也,也有餒在其中學是可靠,你只要學,學好了出來作官,一定有俸祿,祿在其中祿就在之中。古人講,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祿在其中一般注解就把這個其中,放在之中,把其中放在之中,這樣講法變成什麼呢?大家耕種不可靠,只有求學將來作官才可靠這講法,我們老師看這講法不通。

自古以來,耕田,周家的始祖,后稷,后稷教民稼穡,就是教人家耕種。大家都不耕種,都去求學,大家都去作官,這講不通所以他老人家研究,研究。首先把前後,謀道是求道憂道是要衛道,保衛這個道,不要把這個道失掉最,這兩句研究清楚了。中間這兩句呢,他老人家把其中這兩個字,其中字,不是指在之中也不是把其中,指的在學習之中。是什麼?誠於中,形於外的那個中,指的心,心中。這意思就是說,耕也,耕也餒在其中矣,你一般人耕田,這指的不是謀道的人,耕田是為了自己求生活謀道的人也去耕田,也去耕田,為什麼呢?怕自己的生活沒有資源,所以去耕作。耕作,這個餒在其中,心裏就想,這個謀道的人,謀道的君子,既然去耕作,耕作的目的,就是為了農作物有收成的時候,可以使自己的生活能夠維持餒在其中,心中就是想著不要受饑餓,謀道的人一去耕作的話,他心裏想,不要遭遇饑餓。但是這樣講,在普通人,不學道的人是這樣可以的在學道的人,你既是心裏想著免於饑餓,要去耕作,那你的耕作,心思就用在耕作上面,道心就失掉了,你心裏就在那種田吧,種田就可以免於饑餓,這樣一想,那個謀道就落了空了

真正謀道,求道的人,像顏回,老師就舉出顏回,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居在陋巷上面,人不堪其憂,別人看到的話,覺得這樣,這種生活,貧窮到這種,人家覺得受不了了但是你看,論語裏面記載,回也不改其樂,顏回不改其樂。樂的是什麼,樂的就是道他在求道,心心念念的就在道上面,有了這個道,生活,衣食住行,這個不放在心上顏子是這樣,他決不患著,恐怕自己沒有飯吃,沒有衣食住行等等,他心不在上面,心只在求道上面。耕也,餒在其中矣,就是這個講法你是謀道君子,你不能為著免於饑餓去耕作,你一旦去耕作,你的心就在耕作上面,謀道就失掉了,意思在這裏。

學也,祿在其中矣,求學,為什麼祿在其中矣,這是根據下面一句來講的,一般人講求學,將來可以作官,可以得到俸祿這個意思講,如果是求學目標定在將來作官得到俸祿的話,這個不合乎君子憂道不憂貧這一句君子憂道不憂貧,君子當然要求學,你這個求學是要什麼呢?為的是要使這個道,前面講求道,現在講憂道,是憂患這個道,在世間保持不了,他要保衛這個既然要憂道,要保衛這個,你求學就不必講究俸祿,求學講究俸祿,心就是在俸祿上面。心不在俸祿,才能談到憂道,才能使這個永久存在世間。孔子他是憂道的,孔子憂道怎麼憂道呢?孔子他的講學,論語裏面發表言語,對弟子講的那些道,他有根據的,祖述堯舜,憲章文武。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孔子這個學術就是從堯、舜、禹、湯、文、武,這樣來的。堯、舜、禹、湯、文、武,堯、舜代表五帝,文、武代表三王,都是

憂道,孔子遇到任何不好,危險境界的時候。境遇就是外面環境,遇就是遭遇。遇到外面惡劣境遇的時候,孔子講,文武之道未墜於地,文武之道還沒有墮落下來文武之道在哪裏呢?孔子有志願,把五帝三王之道,能夠把它傳下去,這就是憂道憂道不憂貧,是憂慮自己要把這個,能不能夠保護下來,弘揚出去,使這個永久在世間,君子這個,不會憂慮自己是否貧窮貧窮的話,君子不把它放在心上君子不把這個貧窮放在身上,那就是不像一般人講,學也,祿在其中矣,不必講究俸祿他是憂道,一心一意的要把這個道,能夠保存下來,弘揚出去所以這兩段前面講君子謀道,既是謀道的話,你不必想著自己生活問題後面講衛道,弘揚道,那就不必像一般人要讀書,讀書以後有俸祿,心不要放在那個上面,要放在憂道這方面

這章書講的,你看,照雪盧老人這個講法,前人都沒講過的,他老人家先從法上面,把這個文字解釋清楚,再講其中這個道理道理,一個是求道,一個是衛道,重要,我們世間不明了道的人,不知道求道,更不知道怎麼樣衛道,世間人一般都是這樣孔夫子聖人到世間來,他教人家求道,衛道。唯有求道,衛道,無論是求道的人自己,衛道的人自己,以及他教化別人,才使得這個世間,把世間這種生生滅滅的,互相詐欺,互相陷害人與人之間,國與國之間,人與人之間互相詐欺國與國之間,大國家都要行霸道,現在的大國家行霸道,絕不是像我們古時候那個霸道。

古時候,齊桓公,晉文公他的霸道,是要尊王攘夷,尊王,王是周王,周天子,周天子他這個政權是代表王道,王道絕不會滅人家的國家。現在的霸道不是這樣,現在霸道,太平洋、大西洋,都有他的艦隊,那個國家對他不好,他就用艦隊來對付它,這個霸道絕不是王道。所以孔夫子在這裏講這個謀道、憂道,注重這個,一定要在人間,我們要求,也要保護這個,弘揚這個然後在政治方面,你這個就是王道。在個人脩行方面,你才能夠學作聖人

中國這個王道,像武,武這個字,武是止戈為武,戈是干戈,是武器。止,別的國家來侵略你的國家,就拿我們中國來講,外面的國家來侵略,我們不能不抵抗抵抗什麼呢?抵抗是保衛我們自己國家,把它那個艦隊把它退出去就算了,我們不去學他們。止戈,他來侵略我們,我們讓他止得住,不再進一步侵佔、侵略我們就好,這叫止戈為武,這是王道國家。王道國家在政治上是這樣,在脩道上面,我們不講暴力武,跟武相反那就是侵略人家,侵略人家必得要行暴力,講潛艇、艦隊,水底下,水上,空中,這都是暴力我們中國固有文化,絕不講這一套,為的那些都是與道相反的講那些,好了,世界永久沒有和平,世界永久有這些侵略者講到脩道的人,你要學那一套,把這個道遺失掉,自己都永久在六道裏面生死不斷,輪迴不斷,這個重要就在此

今日之下我們看看,我們看看,看看全世界的人,除了我們講究固有的王道之外,其餘的個不講那個霸道?那個霸道不是我們過去春秋時代那個霸道,這是現代的霸道,這個道重要在此。

下面翻到六百六十二頁。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莊以涖之,則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莊以涖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

孔子說,及之,守之,這些字,按照集解包咸的注解,當作官位來講。清朝毛奇齡的論語稽求篇,他也是這個講法。他講的是,這個是為著有天下國家者講,跟他講的差不多凡是有天下有國家的人講,天下是天子,國家是諸侯,是國君。

知及之,知是當智慧講,你用你的智慧,可以得到天下,或者是得到國家,及之,指的位子。你智慧可以得到天子之位,或者是得到國君之位但是仁不能守之,你不能以仁,來守住你這個位子雖得之,必失之,雖然得到天一,得到國家,你不能以仁來守持,不能用那樣守的話,守不住然後天下國家還是失掉。

知及之,仁能守之,比這個好一點,那就是智慧,憑智慧能夠作了天子,能夠得了諸侯這個位子,也能以仁來守住這個位子但是不莊以涖之,則民不敬是莊嚴,莊重,自己莊重,是涖民,你面對民眾,不以莊嚴來治理民眾,則民不敬,老百姓對你不恭敬。老師雪公在講這一段的時候,不但是天子、諸侯,我們普通人對人都要莊重,不能跟人家講話也好,接觸也好,見面就笑。見面就笑,古人講,脅肩諂笑我們普通人跟人家講話也好,討論學問也好,談事情也好,要莊重。見人就笑,這是西方的現代人倡導的,那時候叫作,早時候,在老師講這章經的時候,那時候正式提倡微笑運動。微笑,還沒有講話就對人先表示微笑,老師講這個不可以的應該跟人接洽事情,談論問題,尤其是對於長輩,自己要莊重,老師那時特別講這一條。這個是講在位的人,你不莊以涖之,那不行,不恭敬。

知及之,仁能守之,又能莊以涖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也能夠知及之,也能以來保之,保持不要失掉,又能莊以涖之動之不以禮,你行動的時候不按照,還是不善。一切行動要合乎禮。是什麼呢?老師那時候講,我們見到出家的僧人,我們對他要拜,拜的時候要到裏面,不能在外面見面就拜,到道場裏面,或者在房屋裏面才拜,你拜的時候,應該要三拜那個法師講,一拜,你一定說我非三拜不可,那就不行了。他叫你一拜,他就是命令你,在禮上,你就要尊重他的命令,就是一拜你一定要說,我非三拜不可,那就違背他的命令了,這就失了禮這個禮不容易的,作到恰到好處,禮要好好的學我們都是有一本常禮舉要,常禮舉要就是從禮記裏面摘下來的,各位有時間好好的研究研究常禮舉要。這一章書一層一層的分析,最後這個禮重要。

好了,時間到了,我們今天就研究到這裏為止。





學人根據徐醒民教授論語研讀視頻字幕整理,如有錯誤,敬請各位老師指正,不勝感激。南無阿彌陀佛





Empire CMS,phome.net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論語研讀第二一二集发布于2024-05-13 16:4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