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醒民教授讲 論語研讀

未改心肠热,全怜暗路人。

但能光照远,不惜自焚身。

論語研讀第二二九集

 


請各位找到論語講要第七五一頁,七百五十一頁,這是陽貨一篇,先把經文我們念一遍。

子曰:予欲無言。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孔子開頭講這一句,予欲無言,意思是說,我不想說什麼話在場的不只是子貢,還有其他孔子的弟子。孔子既是講予欲無言,子貢就問了,子如不言,子是稱孔夫子,夫子如果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小子就是說在場的那些孔子的弟子們,那就是我們作學生的何述焉就是孔子講的言語,弟子們再轉述,假如說老師不講的話,我們怎麼轉述呢?

下面孔子說了,天何言哉,就說,你看這個天,它有什麼言語,它說什麼話沒有啊。但是四時行焉,四時,春夏秋冬,天雖然沒有言語,可是春夏秋冬四時在那運行,就因為四時運行,百物生焉,百物在天地之間,大地上生長的這些萬物,這裏講百物,百物就是代表萬物,在那裏,生長。天何言哉,後面再加一句,天有什麼呢?天就靠四時,春夏秋冬在那裏運行,運行的就是百物生生,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生生不已的,辦了這麼多事情,天何言哉,他說了什麼話沒有呢?

這一章經,過去就有人說了,這是孔子針對子貢講的,說子貢只會言語,在脩行的工夫上,比不上他的言語,這是宋儒這麼講的這就是我們老師過去就說了,這種講法就是謗,毀謗子貢,這是要不得的這一章書最重要的是欲無言,在這一段的問答之中就是藉著天何言哉,沒有什麼言論,而能夠使大地上萬物生生不已的那樣,天還沒有話,沒什麼話說出來。老師,雪公講到這個時候,他就提醒我們學論語的人,這完全是講這個道。學道要知道,儒家的這些經典都是記載這個道,但是記載道的經典是文字,文字不是道我們學經典,你學道當然要研究經典,但要知道的話,研究經典的話,你要了解經典所記載的那個道如果說把這個經典文字當作道,那就錯了,必須從文字來求這個道,悟這個道。悟這個道的時候,雪公就講,就在默而識之,這是在上論的述而篇裏面,孔子就講默而識之,默而識之是沒有言語。換句話說,你要求道的話,從文字要必須自己悟到這個道,那就是悟到這個道,這個道還是說不出來的。道本身,你看,道是離開言語文字,所以記住這是默而識之這章書是教我們求道要了解必須從文字言語來悟到這個道,決不可以把言語文字,當作就是道,那就是錯了。

後面翻到七百五十二頁,後面有兩家注解,一個是何晏的注解,他說,言之為益少,故欲無言。言語說出來對於大家得的,求道的益很少,所以孔子講,予欲無言。再呢,後面一條,李中的四書反身錄,他說,夫子懼學者徒以言語文字求道,故欲無言我們老師就引用這兩家注解,還算不錯的,所以雪公認為講得,把這個經意完全講出來的話,那就是注重默而識之那一句話,就是悟了道以後,道還是沒有言語文字,必得要離開言語文字悟這個道,那才是悟道了。

現在看七百五十二頁,下面這一章。

孺悲欲見孔子,孔子辭以疾將命者出戶,取瑟而歌,使之聞之。

孺悲欲見孔子,來求見孔子。孔子辭是推辭的意思,推辭什麼呢?有病了,孔子說自己現在在家裏,他在家裏有病,不能夠接見他。將命者出戶,將命者是傳遞求見的傳話的人,傳話的人兩方面都可以算是將命者,一個是客人,跟客人來的話,把客人求見主人的這個將命者,他也是可以的,稱為將命者。再呢,主人派一個人去接見客人,把主人的話傳給客人,這也是將命者。在這裏,將命者,可以說是孔子的學生,見到孺悲要來見孔子的話,孔子就告訴這個將命的人,傳話的人出來告訴他,就說孔子現在有病了等到將命者一出戶,取瑟而歌,孔夫子就拿一把瑟來一邊彈,一邊彈這個瑟,一邊歌,使之聞之使之聞之,上面一個字叫孺悲,使之是指的孺悲,就使孺悲聞之,下面這個字是指孔子取瑟而歌使之聞之就是說使孺悲聽到孔夫子在那裏取瑟而歌

這一章書根據古人注解,像何晏的注解,說孺悲是魯國人,他後來跟孔夫子學禮,既然跟孔夫子學禮,那就是孔夫子的學生。弟子來見老師,不必用介紹人,而這個時候有將命者,而且孔夫子不接見他根據劉恭冕的論語正義講,這是好像第一次來求見的時候,還沒有拜孔夫子作老師的時候,這是劉氏正義,論語正義所講的。但是另外有個人注解,他說孔子為什麼辭以疾呢?或者有別的緣故因此看起來,古人的注解說法不一致,遇到這種情況,雪公就講,古人說法都不能一致,我們現在不能下決斷,下決斷那就武斷了,這在作學問是不許可的只有存疑,究竟什麼原因,只好存疑了,這是這章書為什麼孔子辭以疾,論語把這一章書記載出來,原因存疑,或者你根據那一種講法,能夠說得過去就好,真正的原因就不必勉強的來作決定不過在這裏,我們學這章經書,了解孔夫子他接見不接見有他的作法,這是他的作法的一種聖人待人接物,因著各種情況不同,不能一概而論。

再翻到七百五十三頁。

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穀既沒,新穀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錦,於女安乎。曰:安。女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

這一章書問題也不少,我們先把這個經文的文字來解釋,來看一看。三年之喪,父母去世,孝子一定要守三年之喪,這就是守喪的期間要有三年。宰我就問,守三年之喪,這個日期久矣,太久了。所謂是什麼呢?君子三年不為禮,這下面這是宰我認為三年之喪這個喪期太久,下面他提出理由出來,不必守三年之喪君子三年不為禮,如果三年守喪,不為禮,這個禮就壞了三年不為樂樂必崩,禮樂就崩壞了為什麼這麼說呢?孝子守三年之喪的時候,他什麼事也不作,居喪期間也不必在外面行什麼禮,當然這個音樂,更不可以來奏那些音樂你三年不用禮樂的話,禮樂不就崩壞了?所以他就提出來這個道理。

下面就解釋,舊穀既沒,新穀既升,他提出一年就可以了,一年什麼呢?這一年舊的稻穀已經沒了,已經完了,新穀又登場了,又種出來了。再講,鑽燧改火,期可已矣。在一年之中,所謂改火,古時候一年之中,這個取火四時不同的舊穀既沒,新穀既升,這是講這個植物,這一年,收成也是一年的然後講用材料,用這個材料,它有四時不同的,鑽燧改火,古時候用火用鑽木取火,取火必須來煮飯炒菜都是用火,用火,他有鑽木,用鑽子鑽木頭來取火這取火四時不同,四時的材料也是不同的,春天用榆柳,夏天用,後面有講的,夏天取棗杏,棗樹,杏樹,季夏取桑樹,還有柘,柘是柘桑的一種,秋天取柞梄,到了冬天取槐樹檀樹。這就是改火。一年的改火都是四時不同,他認為期可已矣,這讀jī),是一年,一年為喪,守喪一年就可以。

子曰,孔子說,食夫稻,衣夫錦,於女安乎你認為喪期一年就可以了,你提出這個理由拿這個稻穀來講一年,用鑽木取火改火來講,也是一年四季都有更換孔子就問他,在這個一年,你認為這是可以了,一年以外,三年之喪還有兩年,另外那兩年還在,照禮的規定還有兩年的喪期,在這後面兩年的喪期,你吃的這個,稻穀在北方這個稻味道很好南方吃稻米,北方吃麥為主,所以在北方吃稻米是很貴重,很貴的,所以在這裏,你吃這個稻米衣夫錦,穿的是錦繡的衣服,於女安乎,在後面兩年的喪期之間,你吃的美好的衣食,你心裏安乎於女,這個字當汝字,就是汝字,在經典裏就是女,我們讀要讀汝,三點水一個汝在你,你心裏安不安呢?

曰,安。安,心裏當然是安,女安,下面就是孔夫子講,你既是心裏安的話,則為之,你就這麼照辦,你就是守一年喪期就夠了,以後這兩年,你就可以食夫稻,衣夫錦,你心裏安,就這麼作好了。

完了以後,夫子再跟他講,夫君子之居喪,或者是在位的人,國君,大夫,可以算是君子。普通學道的人也算是君子,求學,學道的人也是君子是語助詞,它沒有別的意思,就是說君子之居喪,或者是在位的君子,或者是求學、脩道的君子,他在居喪,在三年之喪的這個時候,食旨不甘,吃的這個是味道很美的東西,吃的很美的,味道很好的,很美的食物,心裏都不甘,食而不知其味。

聞樂不樂聽到別人奏的音樂,他也沒有快樂,心裏不樂。居處不安居在,心裏住在裏,都不會心裏安的故不為也故不為也就是不肯只把喪期改為一年,他在三年之中,就是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他不會像你所講的,守一年喪期可以食稻衣錦,他不為也。不這麼幹。

現在說回來,女今,現在女安則為之,你現在既然心裏安了,你就去作好了。孔夫子的話說得很溫和。

宰我出,後來宰我就出去了。子曰,予之不仁也,孔子對在場其他的弟子們說,就是宰予,就是宰我,他不仁,主張把喪期改為一年的話,這個是不仁。為什麼不仁呢?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生下來三年之中,這個三年之中,都是要父母來懷抱他,提攜他三年之後,他才會走路,會單獨的行動三年之內,他離不開父母,所以三年之後,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父母之懷,一個是懷抱他,一個或者是他會走路,心裏還懷,還掛在心裏面小孩子剛剛學著走路,父母還是不放心,怕他跌倒,還是不放心,還是放在懷裏面這個包括兩種意思,一個是懷抱,抱在懷裏面一個是心裏放不下這個一般作父母的你可以體驗出來小孩子剛剛學走路的時候,深怕他跌倒,碰到那裏,所以免不了還在掛念他所以,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必得三年之後,父母才放心

這樣說起來,一個兒子,這當然包括女兒,子女。既然三年之中, 都免不了父母之懷,三年之後才免於父母之懷,作兒女的人,三年之喪,是天下之通喪也。守三年之喪,不過是要報答父母那個時候三年之懷,表示一種報答的意思所以三年之喪,是天下的通喪,沒有例外的。這個三年之喪只是表示一點報答的意思而已,真正說起來,報答不盡的。詩經裏面講,兒女要報答父母之恩,欲報之德,昊天罔極要想把父母的恩德報答,報答不盡昊天罔極,罔極是報不了,無窮無盡的恩德,報答不了的這樣的時候,守三年之喪是表示一點心意而已。

最後孔子講,予也,予也就是指的宰我有三年之於其父母乎?你對於你的父母,有三年之愛三年之愛,對於父母表達有三年之愛的話,就要守三年之喪所以最後孔夫子說這一句話,你對於你的父母,有三年之沒有呢?

這一章書古人有注解,把它的意思透露出來。最後,各位看看講要,翻到七百五十九頁,翻到七百五十九頁最後那一段,皇侃的疏皇侃他的注解,引繆播,繆播這個人,引用他的講話爾時禮壞樂崩,而三年不行。就在孔夫子那個時候,宰我問三年之喪的時候,在那個時候禮壞樂崩,三年之喪已經,當時已經沒有人守三年之喪宰我大懼其往,宰我恐怕這樣下去,大懼其往,恐怕這樣下去,以為聖人無微旨以戒將來,這樣下去以後,沒有聖人說話的時候,警戒將來的時候,愈到下來,愈是可能連這喪期都沒有了這是宰我有這樣的憂慮。故假時人之謂,所以假借當時候人的說法,咎憤於夫子,以自己的言語來問夫子義在屈己以明道也,意思,主要的意義是來委屈自己,自己承擔這個不孝之罪,而明道,把三年之喪這個孝子應該守三年之喪,把這個道理要明白出來明白出來要藉孔夫子講的話這是皇侃引繆播這一段話,把宰我為什麼講這一段話,他的動機說出來。

又引李充曰,皇侃疏又引李充說,余謂孔子目四科,孔子四科:德行、言語、政事、文學這四科這四個科目,宰我是言語之先。言語:宰我、子貢。像宰我、子貢,宰我這樣言語之先,而他怎麼會真正的,他自己怎麼會犯禮呢?這是一定他看到當時的禮已經衰了,所以故意這樣委屈自己,來引發孔夫子的話,把那個時候不守三年之喪,把它挽救過來這種講法,我們老師認為這是正確的。

這一章就講到這裏。


學人根據徐醒民教授論語研讀視頻字幕整理,如有錯誤,敬請各位老師指正,不勝感激。南無阿彌陀佛


Empire CMS,phome.net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論語研讀第二二九集发布于2024-05-13 16:4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