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醒民教授讲 論語研讀


未改心肠热,全怜暗路人。

但能光照远,不惜自焚身。

論語研讀第二二0

 


我們繼續來看孔夫子講的君子三畏,這個三畏是凡是要想學君子,都必須知所畏懼。天命固然要畏,因果是絲毫不爽。大人,無論是古今中外,在位的,他有他的公權力,有他的權力在那裏,你要是違背他的權力的話,他都能夠加以一個對治,說得簡單明了的話,那就是犯法,犯法的話,受到制裁是很嚴重,所以要畏大人,就在位的人來講。另一種講法,大人他是要執行天命畏大人也是等於要畏因果。畏聖人之言,聖人之言更須要畏,這在民國以來,侮聖人之言不畏聖人之言,下面有講到,那都是無知妄作的人。凡是學論語,學孔夫子道的話,都要畏聖人之言,畏聖人之言才能學聖人。

下面小人跟這相反,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這個大人與聖言,兩者都是跟天命來的,天命是總,分開來講是大人與聖言。小人不知道,他既不知道天命是可畏的,他作了很多罪業,造了很多罪業,國家用法律來制裁他,他還不服氣,就算他受到國家法律制裁的話,這是花報,果報還在他死了之後要墮落到三途,他還不知道。所以不知道天命,就不知道因果,不知道因果他才敢造那些殺人放火的事情。他不知道,所以不知道天命,就是不畏天命,既不畏天命的話,大人他也不怕。聖言,他更不怕。大人是在位的人,他都反抗國家的法律,聖人的話,他更不害怕。所以後面一段講小人不知天命,他不知道天命,他就不怕天命,也就是不怕因果。不怕因果,不畏天命,怎麼樣呢?狎大人,侮聖人之言,狎是當親近來講,這個字它是中性的,用在好處,跟某人親近,比如說親近善知識,親近善知識要對善知識尊敬。他這裏講狎大人,狎大人,想辦法要親近大人,親近大人不尊敬。這個狎字,親近是親近,而不尊敬大人,或者是用種種方法來欺騙大人,陽奉陰違。這種人自古到現在很多,在大人身邊那些小人,那很多,他是親近大人,可是他不把大人放在他眼裏,表面上是處處討好大人,實際上就是為自己,得到自己想得到的利益,這叫狎大人普通人,普通人狎不到大人,普通人,比如說現在在民主國家來講,你想親近總統,也不那麼容易,所以大多是身邊的人。古時候那些小人,在君主左右的小人,他就是狎大人。

侮聖人之言,侮聖人之言就是侮辱聖人之言特別在民國以來這個時代,把孔夫子的言曲解了,往往在論語裏面找一些孔子的話,用戲劇把它演出來,來侮辱孔子。比如說,子見南子,在民國初年的時候,他們這些人把這一句話,來演成戲劇,來醜化孔夫子,這就是侮聖人之言。類似這個侮聖人之言很多,這是小人。小人在這裏,孔子講得很溫和,只是講不畏天命而已,狎大人,侮聖人之言,只講到這裏為止。我們研究的時候,這種小人的行為,什麼都不畏,因果也不害怕,大人也不害怕,大人,國家制定的法律,他都不怕。聖人言語,他也不怕,他處處還侮辱聖人的言語。這種人,孔夫子那時候講是這樣講,這樣的人少,而到後來,愈到後來這種小人愈多。這種小人愈多,就把我們的人世間,從人道裏面拉到三途裏面去,這個非常嚴重。

聖人講的話很平和,我們在研究起來,這個小人真是,他要把人世間拉到三途裏面去,我們每個人都受害。眼前的例子,哪一天沒有看到殺盜淫妄的事情。殺盜古人只講到殺普通人,而到現在,殺父母,殺祖父母,父母也殺兒女,這種倫常的悲劇一天比一天要嚴重。這個見得多了,你看看這個世間還是人的世間嗎?我們學聖人,學孔夫子,愈是見到這個事情,見到這種人,我們不能恨那些人。那些人怎麼來的呢?前面我講的,在學校裏面,國小的小女生,她都懷孕了,隨便丟棄這個嬰兒。我們能夠忍心來責備這個小女生嗎?你要找出它的元兇在哪裏?元兇就是那位教授提倡性教育。除了這個以外,在國外最初的時候,講究那個同性戀,同性戀以後,才有愛滋病。為什麼同性戀有愛滋病呢?愛滋病就是兩性不正常,兩性不正常,推到最根本的意思就是陰陽二氣不正常,陰陽二氣不正常,它才發生這種病,無可救藥的,沒有藥可以治。要治的話,還要找出它根本的問題在哪裏,要把陰陽二氣調理好了,才沒有那種病。有那種病,那是得到惡的果,因,他不知道。所以遇到這些造業的人,現在遇到那些有愛滋病的人,我們也不忍心責怪他,因為這些愛滋病,最早的愛滋病就是同性戀,是陰陽二氣不調和,他不知道,然後再互相傳染,互相傳染,傳人,傳染到非同性戀的人,他也受感染了,你看受害的人多少?所以這些人,你要遇到這些人,我們要拿悲憫心來看待他們,要幫助他們找出原因出來,原因找出來,自己可以防備,防範罪惡的果報,也可以幫助別人預防這些惡業所應得的果報。重要的我們對於這些人,這些造罪業的事情,我們要拿憐憫心,來把這個道理講明白,讓他們了解。所以這個狎大人,侮聖人之言,你要好好的研究的話,在今日之下,覺得這些小人太多了。小人太多,孔子在這裏講,主要的用意是教我們學君子之道的人,一方面要畏天命、大人,聖人之言,一方面不要學小人。不但自己不要學小人,而且要想辦法把小人無知無識那種思想行為,他未來要得什麼樣的果報,我們要講清楚,要教育那些小人。教育小人不是現在大家講這些霸凌事件。霸凌事件你要找出霸凌事件根源在哪裏,這霸凌事件,霸凌這兩個字是英文,按照英文的音翻譯過來,叫霸凌,在英文裏面就是以大欺小,以強凌弱,它是這個意思。所以到臺灣來了,演成校園裏面霸凌事件。找出它的源來,原來是西方的這種事件,我們起碼要找出根源,它那一套,我們不能學它。

這一章孔子教我們要學君子,要知道小人,明了小人,才不會跟現代那些講究迎合世界時代的潮流,現在世界潮流就是殺盜淫妄的世界潮流,了解這個之後,才不隨波逐流,才不同流合污,我們這才能夠學君子,進一步學聖人,孔子講這章這個經意是在此。這章經書,雪公在講的時候,那時候舉早期的時候,荀子,那時時代,孟子、荀子時代都是在戰國時候,孟子講性善,荀子講性惡。荀子教的學生,有商鞅,到後來,有三個人,韓非,李斯,商鞅。韓非,李斯,都是荀子的學生,結果他們都講法,法家。這個法家從好的方面來講,它主持公正,不好的這方面講,這個法家是刻薄寡恩,所以他們這三個人,後來造的罪業不少,造的罪業不少,天下人受他的禍害也很深。雪公當時講這章經的時候,就舉出荀子的性惡說。性惡說,那是在動機,幾微之間,發動惡心,惡心剛發動,到後來影響就那麼深遠,禍害後代人。那個時候,他雖然禍害還沒有現在,就連我們老師在講經的時候,到現在也有幾十年了,他老人家還沒有看到,臺灣現在這個狀況。看到現在這個狀況,我們老師也不知道怎麼樣感嘆。所以現在看看這個時代,一天一天的往下惡化下去,愈在這個時候,我們愈是要,人家在侮聖人之言的時候,我們就要尊重聖人之言,尊重聖人之言,我們就學聖人之言,有信心學聖人之言

這章書要一層一層往下面研究,必須要自行化他,自己要這樣學,也要勸化他人也這樣學,才能夠把這個世間這種罪惡,才可以稍微叫它惡化得緩和一點。

現在翻到六九二頁。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這一章,孔子把這個人分成幾個等次。一是生而知之,一是學而知之,再就是困而學之生而知之,這個人生來就知道很多道理,很多事情,這種人,上也。就是上等有智慧的人,就佛法來講,就是上等根器的人。學而知之者,次也。學而知之,他不是生來知之的,他是學來的。這個人也不錯,他一學就知道,領悟的能力也好,記性也好,我們一般人學著學著,過一個時期就忘記了,記不得了,記不得的話,那還脩行什麼呢?所以佛家講受戒的話,他要定期誦戒,就是不要忘記。儒家講禮,禮就是戒,學了禮,要把禮要能記得住,除了記得住禮,還要悟,一層一層把禮的道理要能覺悟,悟這個禮,用世間的這些禮,禮尚往來這些形式,就是禮數,更重要的是禮的根本,都要悟。生而知之,不必說,他是上等根機。學而知之,他能夠悟,又能夠記得住,這是次一等的。困而學之,再次一等的,他學,同樣的學,他領悟的能力,記性比不上那個學而知之的人,他要很困苦之中來學習,他聰明比不上前面學而知之,可是他能夠下苦工夫來學。就像孔子的弟子,顏回,子貢都是聰明人,曾子,孔子認為他這個不很聰明,但是曾子結果怎麼樣呢?他是困而學之,在上論裏面講,曾子吾日三省吾身,時時反省自己,在孔子那裏學來的,他自己能不能夠作得到,作得到什麼程度,拿三樁事情來反省自己,他這就是困而學之。結果怎麼樣呢?結果孔子的這個道,一以貫之,他能夠貫起來。怎麼貫呢?他能夠覺悟,就從忠恕之道,就從恕道開始學,一直學,學到出世間法。學聖人,就從恕道開始學,學到圓滿就成為聖人,這就是一以貫之。這個一以貫之,別人還不了解,就拿宋朝蘇東坡,蘇東坡也還不了解。可想而知,曾子的成就,他是困而知之的。

生而知之,學而知之,困而知之,到了真正知道的時候,同等的。那我們現在我們不怕我們自己的學習能力比不上生而知之,也比不上學而知之,但是只要我們像曾子那樣困而知之,求到的學問,跟生而知之一樣的。最怕的時候,自己的領悟能力也好,記性也好,自己驕傲了,自滿了,不肯困而學之,不肯學,這個不行,這個沒有成就。

下面講,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困而不學,這個天資很魯鈍,就像曾子那樣,參也魯,魯鈍。就佛法來講,鈍根。既是鈍根,要肯學,那當然可以。鈍根而不學,困而不學,這個孔夫子看,民斯為下矣,民斯為下矣,為什麼叫呢?這個字要注意。古時候的學術,在位的人,天子、諸侯,他的子弟都要學,繼承天子的人,那個太子,繼承國君的人,他的長子,必然要學,一定要學。就不是繼承天子這個地位的人,或者不是繼承國君那個繼承人,他的庶子,庶子是指他的一般的兒子,也要學。但是,是指一般的人民,人民要不要學,由他自己。在孔子以前,教育是貴族教育,天子、諸侯、卿大夫,他們的子弟都要受教育,這是貴族教育。到了孔夫子的時候,他把教育開放為平民教育,一般人都可以受教育,所以孔子叫有教無類。在有教無類這種教育普及的時候,一般民眾他願意學,當然好,他不願意學,國家也不干涉他,所以這講民斯為下矣,既是天資很鈍,根器鈍,他又不想學,像這種民眾就是比那個困而學之又下了。不是孔夫子不教他,而是他不願意來學,那就沒辦法了。

這章書教我們了解,重要的時候,我們都不是生而知之,孔夫子聖人,他是生而知之,但是他自己還不承認。孔子講,我非生而知之者,我不是生而知之的,為什麼呢,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他還是講自己學來的。其實孔夫子是生而知之生而知之,怎麼生而知之,他在這一生以前,不知道多生多世都在學,學成聖人了,他這一次到人間來,一切知識他都知道,這個是生而知之。但是我們普通人,我們不敢講我們生而知之,我們學學而知之,最重要的要能夠學而知之學而知之還比不上的話,那就必須要困而知之,如果連困而知之都不想學,都不想知的話,那好了,民斯為下矣

這個,最重要的就是學道,世間的事情,隨時可以了解,你不學,比如說,現在有很多不識字的人,他看見電視裏面報告的事情,他也知道,不學也知道。但是學聖人之道,道這個理論,這個道理,必得要學,這個不學,是永久也不知道。永久不知道這個道,就永久在天上、人間,三途,在六道裏面生死輪回。所以這個學,特別指的是學道。不學道的話,那談不上什麼生而知之學而知之,就拿曾子來講,忠恕之道就一貫,一貫貫到最後,他還是要明心見性,還是道。

現在翻到六九三頁。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九種,這九種,古人注解就不得其要領,把這章經沒有把握到要領的話,注解,愈注愈麻煩,愈叫人難懂。我們老師,雪公,在講這一章經的時候,他老人家列出一張表出來,這在講要經文後面就有。

我們先把這個表先看看,我們在世間學著辦事情,學道,都要注重次序,第一個是動作的次第。動作,有行動了,要辦事情了,辦事情就要有對方,你不是一個人能夠辦的,你總是要有一個對象,對方。這個對方就是對境,對境的時候,你辦事都要有個對象,你跟誰辦事。你怎麼知道有對象呢?你先用眼睛看,再用耳朵來聽,眼睛看,自己眼睛要看清楚,看清楚對方,耳朵要聽,要聽對方的言語,要聽清楚,這是對境。第二是表態,表態的時候,你要先看看對方的顏色、容貌。顏色就是對方的面色,就是面部的表情,面部的表情,有黃的,有紅的,有白的,有黑的,內心有哪種心理,就反應到面色上面。一個人生起氣來,一生氣,臉就發白了。遇到很苦惱的事情,不痛快的事情,臉色就發黑了。有什麼感覺羞恥的事情,面色就發紅了。這些要看看這個顏色。

容貌呢,容貌比如說人的笑容,或者是沒有笑容,對人家瞠著眼,這是不同的面貌。要把對方的面色,容貌看清楚,然後自己要表態了。表態,一方面看見別人,自己要反省,這樣的時候,看清對方外在的動態、面色,再反省自己的態度,然後就是出動。出動就是採取行動,採取行動,一個是言語,一個是事情,事情就是行為,這是在出動的時候,自己要保持言語,事情不要犯禮,不要失了禮。還有,最後是九思裏面最後是三條,那就是防非,那就是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這個三者,雪盧老人就說,這三種就等於佛家講的,是愚癡,忿是瞋恨,是貪得,就是佛家講的見思惑,開頭是講貪瞋癡,這要防範。

這個表看完了,我們就要看孔子講的話,九思,視思明,就是把對方要看清楚,我們自己把對方看清楚、聽明白,把對方的形象看了解,看清楚了。視思明,聽思聰,這是對外境。色思溫,貌思恭,第二步講,就是自己的態度、面色,容貌要有溫和,要有恭,恭敬。這個都要自己在那裏注意省察。言思忠,事思敬,言語要忠,思忠,事情要思敬是這個言語說出去,就要能夠辦得到。,作事情,對事情來講,一定要把事情作得圓滿。後面疑思問,忿思難,就是後面這三者。注意這個九種思,這個字,一般講思想,在百法明門論裏面,一念五分,作意、受、想、思,還有觸,觸、作意、受、想、思,是最後一個字,是經過念頭出來加以思考,思考之後,他才能夠行動。所以九思就是在有念頭,要思考這個念頭是對或是不對,然後從當中抽出、研究,悟出這個理出來,然後就按照理來行事。是有這個意思,是教我們悟,要研究,在佛法裏面講,聞思脩,聞了之後又加以思考,然後再脩。這裏九個思都是聞、思、脩的思,儒家講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然後篤行,這個思字要特別注意。

好了,我們今天就說到這裏為止。



學人根據徐醒民教授論語研讀視頻字幕整理,如有錯誤,敬請各位老師指正,不勝感激。南無阿彌陀佛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論語研讀第二二0集发布于2024-05-13 16:4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