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一位成功的哲学家、思想家、军事家,连近代以来的张居正、曾国藩、梁启超、孙中山、蒋介石,还有“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都是他的超级粉丝。


1

太在意得失


王阳明曾说 :“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洒脱,何等简易!” 


功夫在减不在增,所谓减即去物欲之昏蔽;减尽人欲,便回复良知之本体了。


要减少自己的欲望,不要太在意得失。


在这个世界上,功名利禄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祸福难料,这些身外之物,得到容易,失去也容易,在意又有什么用。


人们为了外在的东西,终日奔波,患得患失,最终失去内心的安宁,成为欲望的囚徒,实在是舍本逐末。


不要把得失看得太重,顺其自然,保持内心的安宁就好。


我们做的事远远没有王阳明做的那么多、那么大,为什么天天还叫忙叫累?


今天的人们看上去忙忙碌碌,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灵,都时刻得不到休息,以至于许多人都迷失了自己,丧失了自我。


现代人无时无刻不处于一种焦虑、急躁、浮泛、灼热的状态之中,哪怕是有了闲暇时间,也要么不知道如何有效地支配,要么处于心绪烦乱、无所适从之中。


王阳明所做的事比我们多多了,却始终不忘修心养性,而且终日保持着一种悠然自在的心态,他的这种生活艺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2

太在意别人的闲话


王阳明曾说:“不管人非笑,不管人毁谤,不管人荣辱,任他功夫有进有退。


别管那些闲话,踏踏实实做自己的事,早晚都会有收获。


这个世界上,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少不了流言蜚语,别让他人的目光或言语阻断你前进的脚步,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王阳明创立“心学”之后,因为和程朱理学相冲突,引起很多人的不满,于是很多人开始攻击王阳明,维护程朱理学的正统地位。


他们把“心学”斥之为“伪学”“异端”,纷纷上书弹劾王阳明。


王阳明对此的反应是不予回应,无辩止谤。


古人说:“默而成之,不言而信”。


面对那些流言蜚语,不需要辩解什么,只要踏踏实实地去做,做成了,那些闲话自然就没了。


太过在意别人,反而会在他人的目光中迷失自我。只要认准前进的方向,今日的诽谤与嘲笑必将成为来日的掌声。


3

无事存心养性


存心养性,简单的说就是加强自我修养。


王阳明认为,加强自我修养,存心养性,是为了致良知,发现良知。


存心养性,归根结底是让自己做好一个人,一个真正认识自己心性的成熟的人。


王阳明说:“事物之来,但尽吾心之良知以应之。”


虽然不管有事无事,都要做存心养性的工夫,但是只有在无事的时候多多“存心养性”,致良知,才能在有事的时候充分地“事上磨炼”。


4

经常看不惯别人


王阳明说,天下无心外之物。万事万物都是人内心的投射。


《传习录|中载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是阳明游南镇时,他的学生指着岩中花树问他:“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王阳明回答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你心里有什么,看到的就是什么。



苏轼和佛印在一起修禅时,他就对佛印说,你看我像什么?


佛印说:我看见你像一尊佛。苏东坡说:我看你像大便。苏东坡很开心地离开, 回到就他把事情告诉了他的妹妹。苏小妹哈哈大笑,哥哥啊,你又输了......


佛印心中有佛,眼里万物皆为佛,苏东坡心里不静,则眼中不净。相由心生,心中有什么,看到的就是什么,表现出的自己也就是什么。


后来苏轼历经贬谪,飘零半生,他说:“吾上可配玉皇大帝,下可陪田院乞儿”“眼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王阳明也曾说过:“见满街都是圣人。


一个人内心恬静,并摒弃了世俗繁琐丑恶,相信了美好的存在,那他看到的一切自然是美好的。


5

心不动,万事容


活着的最好状态是什么?我能想到的最好的词,是从容。


王阳明的弟子欧阳德曾经问过他一个极为现实的问题:“寻常意思多忙,有事固忙,无事亦忙,何也?”欧阳德意识到,使内心凝定是很难做到的,在日常生活中,心意多处于烦乱的状态,有事的时候固然忙,无事的时候也忙。他寻求王阳明,是想从先生那儿得到一个答案。


“忙”是一种现实的存在,事务繁杂,逼使着人投入其中,身体得不到休息,是一种忙;而心烦意乱,时刻充满各种杂念紊思,得不到片刻的宁静,也是一种忙。


王阳明是怎么回答的呢?他说:


天地气机,元无一息之停。然有个主宰,故不先不后,不急不缓,虽千变万化,而主宰常定,人得此而生。若主宰定时,与天运一般不息,虽酬酢万变,常是从容自在,所谓‘天君泰然,百体从令’。若无主宰,便只是这气奔放,如何不忙?


相比古人,生活在今天的人要忙得多。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灵,都时刻得不到休息。以至于许多人都迷失了自己,丧失了自我。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现代人无时无刻不处于一种焦虑、急躁、浮泛、灼热的状态之中,哪怕是有了闲暇时间,也要么不知道如何有效地支配,要么处于心绪烦乱、无所适从之中,所谓的空虚、无聊。


王阳明的弟子曾经问他如何清除心中的杂草。


王阳明回答说:“草有妨碍,理亦宜去,去之而已;偶未即去,亦不累心。若着了一分意思,即心体便有贻累,便有许多动气处。”


杂草有害,当然要清理掉,但是如果偶尔没有清除干净,也不要放在心上,你越在意心里就会越乱,心中盯着那一块未除的杂草,那心中就杂念丛生了。


不急不缓,淡定悠闲。事再大也举重若轻,事再多也有条不紊。用做事去修行,用心境安生活。这就是从容的活着。


似乎高高在上,似乎遥不可及。王阳明则告诉我们,一切的秘密也不过是三个字:心不动。心不动的秘密也不过是一句话:收回向外追逐的目光,重新发现内心的良知,并依之而行。


心若不动,万事从容。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谁有痛苦纠结,但是面对这些“懊悔”,一定要懂得放下,你越在意,心里就越乱,整个人反而被情绪控制。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不要沉浸在懊悔之中,放下过去,才能拥抱未来。


6

愚人求知识,高人悟学问


《传习录|上记载,一朋友问王阳明:“读书不记得如何?”


王阳明回答说:“只要晓得,如何要记得?要晓得已是落第二义了,只要明得自家本体。若徒要记得,便不晓得;若徒要晓得,便明不得自家的本体。”


王阳明认为,一般人读书只是记得书中的话,这是在学知识。因为记得只是你记住了书中的话,但这“知识”对你有没有影响、触动?这个就难说了。


晓得则是你从自心中发现了书中的那些道理,在自己心中印证了书中的道理。这就是读书以发明本心。这样得来的才是真正的学问。


可以说,在王阳明眼中,知识只是死的,没有态度的东西。而学问,则是在我们心中得到印证,得到体悟的知识。这里最大的差别就是有没有在自己内心,印证过,体悟过。


所以,有些人明白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读过很多书,但做起事情来却不靠谱。因为这些道理在他心中只是知识。


不管是读书还是修行,我们都应改搞清楚我们是在学知识,还是在体悟道理,做学问。


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为学就是学知识,当然是越学越多;而为道,就是体悟学问,自然越来越少。王阳明告诉我们,学问的最后就只有体悟良知。



7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生活中经常碰到这种人,他们有很多知识,知道很多道理,但却从未按照那些道德箴言,那些知识去做事。


王阳明认为,他们其实是不知。比如一个儿子自以为知道什么是孝道,但是显示中经常虐待自己的父母。这个儿子其实并不知道“孝道”。


所以王阳明说,“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真正学问到家的人,知道了一个善的道理,是马上就会身体力行的。如老子所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一个人如果真的体悟到了什么是好的、善的,那他一定会去做。如果他没有付诸行动,原因只有一个:他并未真正认识到善。



8


有诚才有智慧,无诚只是小聪明


王阳明认为惟天下之至诚,然后能立天下之大本。在他看来,“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字。做事情,必须要先有诚意,然后才能在事物上格致,否则就会无从下手。所以,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要讲究一个“诚”字。而这个“诚”是发自内心的真诚、坦白。


我们经常谈到智慧和聪明的区别,在王阳明看来,真正有大智慧的人都是以诚为本的,诚就是不自欺,不欺人,不欺世。


而那些“聪明人”,与诚相反,以巧诈为本,所谓的聪明都成了获取利益的手段。


所以,王阳明在家训中告诫后辈说:毋说谎,毋贪利。人如果做不到诚这个字,那么他的智慧很容易就堕落为一般的小聪明。


《韩非子|中说,巧诈不如拙诚。在这一点上,王阳明、曾国藩与古人不谋而合。


曾国藩以“钝拙”自居,以“拙诚”破“机巧”,这使他练就了深谙世事却又不为世俗所扰的超然本领。


“心诚则志专而气足,千磨百折而不改其常度,终有顺理成章之一日”。“拙诚”不仅是修身之要、相处之道,更是立业之本、成事之基。


虽然“拙诚”,有时候看起来会眼前亏,但是终究是为未来打下了基础,最终会有更大的收获。这是一切目不见睫的“聪明人”所不屑的,而确是任何成大事者所必备的素质。



版权说明:本公众号转载文章、文字及使用配图旨在学习交流,均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部分文章转发、文字、图片都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第一时间按版权法规定妥善处理与删除 。非常感谢! 觉得不错,请分享和转发哦↓↓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王阳明:用做事去修行,用心境安生活发布于2023-10-26 18: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