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

?

?



讲王阳明的故事③:



把握机缘,突破问道之路




今天继续学讲王阳明故事第三回。


王阳明巧遇机缘,三次突破人生问道之路,令人难以置信!


第一次突破,“铁柱宫”问道,错过了成婚大礼。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


弘治元年,即1488年,年满16周岁的王阳明,奉父亲王华的命令,从京城到江西南昌迎娶自己的妻子诸氏。


古人讲究门当户对,王阳明父亲王华是状元出身,而诸氏的父亲诸养和是江西布政参议,相当于厅级干部,并且王诸两家还是表亲。


比王阳明略小的诸氏相当于他的表妹,因此才定下了这门娃娃亲,而且王阳明是到岳父家里成亲,这不算什么奇葩之事,或是上门女婿,或是基层“镀金”。


由于这一桩婚事,由父母操办,王阳明很是省心,早到岳父家后,开始体整,准备新婚大典。


期间,王阳明当然忘不了在南昌寻幽探胜,于是一路打听到了附近山上有一座传承久远的“铁柱宫”,于是决定前往好好看一看。


去的日子也巧了,就选择在结婚大喜之日的前一天,无所事事的王阳明独自来到“铁柱宫”。


在这座道观里,他遇见一位鹤发童颜的老道长。这是他继5岁不会说遇道士点拔改名、逃学鸟市打架遇算命看相先生之后,第三次遇到了机缘。


王阳明对老道长极为尊敬。


道长自称“无为道长”,已经年高96岁,来自蜀境,对王阳明极为“对眼”,一看是一根好苗子,十分喜欢!


一番交谈之后,老道长看出王阳明的道心坚定,只是体质太弱,于是向王阳明传授“导引术”,练会此术后,可以长生久视。


对于有学道之心的王阳明来说,“无事不登三宝殿”“无利不起早”。针对自已身体孱弱的短板,王阳明立即欣喜地向道长请教。


话说,王阳明为何有学道之心,这是有缘故的。就在他12岁时候,生母因病离世。在为母守孝期间,他极度哀伤,对生与死的问题进行了郑重的思考,并开始正式接触道家的养生修道之术。


老道士看透了他的道心,所以毫不藏私,向他倾囊相授。王阳明确实颇有天赋与心志,一听道长的话之后,大有心得,很快入定。


这里要特别讲一讲,“无为道长”的养生之诀,无过一“”字。


读过“庄老”文化思想的人知道,老子清静,庄子逍遥。唯清静而后能逍遥。清静而后逍遥,所指养生先要养心,心静自然逍遥。


今天来看这秘诀,虽为道家箴言,但也被王阳明融进了自己后来的心学里去了。


无为道人与王阳明一见如故,畅谈了一夜,由于王阳明入定了,侍他醒来之后,已是第二傍晚,早己错过了大婚典礼,于是赶忙与道长告别。


道长给他留题:“二十年后再见”!后来也真见了,那是后话。


王阳明回到岳父府上,大家也理解他的情况,岳父通情达理,妻子也不计较,只是重补了一个仪式而已。


婚后,夫妻非常恩爱,一直到诸氏五十多岁病故后,王阳明终身末续弦再娶。可见圣人还是圣人,感情专一。也许是他对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句话有所觉悟,觉得夫人是来渡他的。


就这样王阳明第一次问道,就突破了终生大事。


第二次突破,格竹致知,放下执念。


王阳明不愧是圣贤的“胚子”,新婚大典,闹出大笑话,在常人的观点里接受不了,但在高知识分子的家庭里,在贵族中,这根本不算什么事。


因为他岳父本是厅级干部的大人物,平时也无需给人面子,别人的议论影响不了个人的判断与选择,他看重的是王阳明的奇才。


在岳父家住了差不多有一年之久后,弘治二年,即1489年12月,王阳明带着诸氏回到了老家浙江余姚。


还乡途中,他在江西上饶舍舟登岸,又去拜访了当时的大理学家娄谅。可见,大人物的情趣与众不同,与什么人交往,决定什么样的人生格局!看人应看其朋友圈!


王阳明向娄谅请教,问了那个他一直苦苦思考的问题:“如何才能成为圣贤”?


明代著名理学家娄谅,此时已有67岁了,通过交流,回赠了他两件“宝贵”,这也算是王阳明一生中遇到的第四次机缘。


所谓“两件法宝”,可以说,一个是“一束光”,另一个是“一把刃”


这“一束光”,就是“圣人必可学而至”。意思是人是可以通过后天学习来成为圣贤的,就是这束光,从此照亮了王阳明的圣贤之路。


那“一把刃”,就是“格物致知”。这是朱熹理学的治学方法,也是成为圣人的方法:人在面对自己所不知的事物时,要通过各种方式来把它搞明白、弄清楚。一旦弄明白一切事物的道理后,就是圣人了。


如果说孩童时的王阳明向私塾先生追问“人间第一等事”,还只是出于一种自发而模糊的生命本能;先前街市上偶遇的那位看相先生的赠言,也只是唤醒种子萌发冲动的一份温暖;那么现在受娄大儒启发,而树立的“学为圣贤”之志,则是一种自觉而坚定的精神追求了。


王阳明不亏之行,如获至宝,回老家后开始苦读朱熹注解的“四书”,研究各家理学著作。在当代可以称王阳明遇到最好的导师。


在这期间,他结识了几位志同道合的学友。一日,王阳明想要检验一下自己所学的成效,便约着那几位学友一起来院子里实践一番,格一格竹子,试试能悟出什么道理。


几位青年才俊,说干就干,找到一棵挺拔的竹子死盯着看起来。


学友信了王阳明的鬼话,“盯着它看,道理自会出现”。


三天后,道理没有闪现,学友却闪倒了。由于忙着格竹子,几日里他们都吃不好、睡不好,一个个头昏脑涨,满眼血丝,终于晕倒了。


不得不说,王阳明还确实异于常人。因为他坚持到了第六天!但终究还是血肉之躯,第六天的时候因体力不支,不用说格竹子了,就是扶着竹子也站不住了。


王阳明病倒了。这一病倒是让王阳明的修学之路转了一个弯,几根竹子就废掉了半条命,还拿什么去格万事万物?


自此,王阳明对朱熹的理学产生了怀疑的萌芽。


这种突破,个人“岚林谷”以为,是人生道理不破不立,只有有放下,才是最后的解脱。在佛学中讲,这叫“不着相”,放下的是执念,也称不着法执。


第三次突破,反思失败,开启求圣之路。


因为格竹子失败,王阳明质疑朱熹的理学,但这并不是朱子的错。


因为程朱理学格物致知的“格”是个深刻而广义的概念,而王阳明格竹子的“格”则是个表象又狭义的概念。


也就是说,王阳明自己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却怪到了朱子的头上去了。撇开是非不论,但看这几个故事,不难发现王阳明一些难得的优点的。


第一个是,是求新知的强烈欲望和积极实践的勇气。


王阳明一直想做保境安民的英雄,因此而去学习弓弩马术,说走就走,去了塞外长城。想求养生之道,他能在新婚之夜跟无为道人彻夜促膝长谈。想修圣贤,他能登门拜访大儒娄谅,精研程朱理学。


第二个是,既有专注一事的定力,又有此路不通另寻他路的本事。


王阳明能做出连续六天跟一根竹子死磕的荒唐事,也能在自己写给皇帝的奏章被父亲否定和痛骂后,收心向学。


直行的时候能持续加速,遇到了拐角能不硬撞南墙,单这两点来说,王阳明已经是强于大部分普通人了。


做圣贤也像是做生意,并不是每一笔投资都要立刻见到回报。做圣贤也像是做实验,每一次试错都是向成功靠近的一步。


王阳明的故事也在启发后人,年轻的时候要善于尝试,乐于坚持,敢于改变。每一条路都不会白走。因为走着走着,路就宽了。宽着宽着,路也就直了。


正如后来曾国藩说“小孩要调皮”,这个“调皮”调在“有大志”上,调在人生追求上。


大病初愈后,王阳明又会去试一试哪条路呢?


关注“岚林谷”公众号,下一篇一探究竟!


2024.2.25日晨

全文2840字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讲王阳明的故事③:把握机缘突破问道之路发布于2024-05-05 21:2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