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欲修身,先养心


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心即理。天下难道还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吗?


人生启迪:浮世之中,总有许多人为追求物质享受、社会地位和显赫名声等身外之物,而心力交瘁、疲惫不堪。


他们怨天尤人、欲逃离其中而不可得,皆因忽略了自己的内心,不明白万事以修心为先的道理。



02#

不忙不乱,不焦不躁


天地气机,元无一息之停。然有个主宰,故不先不后,不急不缓,虽千变万化而主宰常定,人得此而生。若无主宰,便只是这气奔放,如何不忙?


天地间的大气,本来没有瞬息中断过。但有了一个主宰,就能不先不后,不急不缓,即使千变万化,主宰是一成不变的,人有了这个主宰才产生。

如果主宰安定,如同天地运行一样永无停息,即使日理万机,也经常从容自在,也就是所谓的“天君泰然,百体从令”;若无主宰,便只有气在四处奔流,怎么会不忙呢?

人生启迪:忙碌是现代社会中大多数人的一种生活状态。

不幸的是,与身体的操劳相伴随而来的,还有内心的忙乱急躁、焦虑不堪。

所谓“身之主宰便是心”,倘若在忙碌的生活中不能给内心留一份悠闲,而使其深受烦恼与担忧所累,便更难在为人处世之时做到游刃有余、潇洒自在。


03#

心狭为祸之根,心旷为福之门


如今于凡忿懥等件,只是个物来顺应,不要着一分心思,便心体廓然大公,得其本体之正了。


如今,对于愤怒等情绪,只要顺其自然,不过分在意,心体自会廓然大公,而实现本体的中正了。

人生启迪:心胸狭隘的人,只会将自己局限在狭小的空间里,郁郁寡欢;而心胸宽广的人,他的世界会比别人更加开阔。



04#

回归简单


“道之大端易于明白”,此语诚然。顾后之学者忽其易于明白者而弗由,而求其难于明白者以为学,此其所以“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也。


道的大的方面容易理解”,这种看法是正确的。

只是后世的学者疏忽了那容易理解的道而不去遵循,却把难以明白的作为学问,这正是“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

人生启迪:圣人做学问追求一种“大道至简”的境界,值得我们学习。

人活一生也应如此。为什么人们会不厌其烦、孜孜不倦地去追求那些看似风光,实际上令人身心疲惫的“负担”呢?

皆因内心少了一份简单,少了一种简单的人生态度。

与其困在财富、地位与成就的壁垒中迷惘,不如尝试以一颗简单的心,追求一种简单的生活。


05#

人要“诚”


诚字有以工夫说者。诚是心之本体,求复其本位,便是思诚的工夫。


“诚”有从工夫上说的。诚为心之本体,要恢复心的本体,就是思诚的工夫。

人生启迪:在王阳明看来,人的本心就是真、真诚、真挚、真君子。

世上只有两样事,一件为真,一件为假。

求真必然务实,求假自然务虚,虚实之间,体现的不仅是对人的态度,更是对自己的认识。糊弄别人容易,糊弄自己很难。


06#

私心就是道


心即理也。无私心即是当理,未当理便是私心


心即天理。没有私心,就是合于天理。不合于天理,就是存有私心

人生启迪:心的本体就是最本真,不矫揉造作,不过分修饰,不画地为牢,不损人利己。

人应永远保持“初心”,不受外界环境影响,光明磊落,坦诚纯粹,永远长新。什么是“初心”?不自私,存大爱。



07#

至诚胜于至巧


惟天下之至诚,然后能立天下之大本。


唯有天下的至诚,方能确立天下的大本。

人生启迪:著名翻译家傅雷曾说:“一个人只要真诚,总能打动人,即使人家一时不了解,日后便会了解的。

我一生做事,总是第一坦白,第二坦白,第三还是坦白。

绕圈子,躲躲闪闪,反易叫人疑心。你耍手段,倒不如光明正大,实话实说,只要态度诚恳、谦卑恭敬,无论如何人家都不会对你怎么样的。”

此外,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假如我们没有诚意,就会什么事情也做不好,做不成。


08#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


志不树立,天下就没有可成功的事,即使是各种工匠技艺,也没有哪个不是靠志气才能学成的。

人生启迪:自古以来,凡欲做大事者必先立志,志不坚则事必难成。

这是因为,一个人的理想,体现着这个人的眼界和胸襟,自然也决定了他日后的高度。

所以,人不应隅居于自己的狭小天地之中,而应眼睛望向大千世界、心中装上天下苍生,站在一个更高的层次去看待世间。



09#

君子如玉亦如铁


名与实对,务实之心重一分,则务名之心轻一分;全是务实之心,即全无务名之心。若务实之心如饥之求食、渴之求饮,安得更有工夫好名!


名与实相对。务实的心重一分,求名的心就轻一分。若全是务实的心,就没有一丝求名之心。

如果务实的心犹如饥而求食、渴而求饮,哪来好名的功夫?

人生启迪:“谦谦如玉”与“铮铮若铁”,从不同侧面展现了君子人格的两种特质。

当今之世,纷繁复杂,在不同的时候需要运用不同的品质。

我们应当学习王阳明,讲究方圆之道,既养铮铮铁骨的一身正气,处世有底线,为人讲原则;又取谦谦如玉的圆融为人,包容四方。

如此,才能在熙熙攘攘的人世间游刃有余。


10#

身外物不奢恋


然可欲者是我的物,不可放失;不可欲者非是我物,不可留藏。


可以得到的,就是自己的,不能放弃。不可以得到的,就不是属于我的,不可以留藏起来。

人生启迪: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物质利益的追求,同时精神也越来越与自己的心灵分离,人们心灵深处愈感孤独、苦闷、烦躁、矛盾。

如何使人们荒芜、紧张的精神得以纾解、提升?

王阳明指出的路,是以一种豁达的心态来为人处世,不要让所遇之物成为心中羁绊,不做声色货利的奴隶

这不仅是一种洒脱,更是参透万物后的一种平和。


11#

克己才是真功夫


人须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


人需要有为自己着想的心,才能克制约束自己;能够克制约束自己,才能成就自己。

人生启迪:人活在世上,做什么不需要克己呢?

为人处世的功夫,明白道理只是基础,能够做到克己才能实现。

但克己不是压抑自己,因为克己的实质,不是源于外在的压迫,而是源自内心的不平。人心若平,世间便无不平之事。

所以克己的真正指向,是修炼自己的心,修养自己的境界

克己,如同佛家的戒律,只要观念上不要跑偏成压抑欲望,而是明白这是为了修炼散乱之心、萃取出本心中真正美好的品质,便正是心灵修养的功夫。

12#

荣辱毁誉皆泰然


天地生意,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恶之分?子欲观花,则以花为善,以草为恶。如欲用草时,复以草为善矣。


天地化生,如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恶之别?

你想赏花,即以花为善,以草为恶。

若要利用草时,又以草为善了。这些善恶都是由人心的好恶而产生的,所以从形体上着眼看善恶是错误的。

人生启迪:是非善恶,只在一念;澄然本心,本是不动。

一切功名利禄、悲欢离合都不过是过眼烟云,得而失之、失而复得等状况都是经常发生的。

能看到这一层,就能把那些缭乱自心的东西,看淡些。



13#

把世间当修行的道场


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


人必须在事上磨炼,在事上用功才会有帮助。

若只爱静,遇事就会慌乱,始终不会有进步。那静时的功夫,表面看是收敛,实际上却是放纵沉沦。

人生启迪:一切困苦,皆是磨砺。

唯有靠世间种种难处的磨,乱心才能得以调伏。磨到最后,就是境界现前。

天行健,君子大可自强不息,全心入世。只要能够做到厚德载物,便不会入歧途,而成利益自己与世间的事业。


14#

少一些机心,少一些痛苦


汝若于货、色、名、利等心,一切皆如不做劫盗之心一般,都消灭了,光光只之本体,看有甚闲思虑?


你如果对色、财、名、利等心,全都像不做盗贼的心一样,都铲除了,完完全全只是心之本体,还何来闲思杂念?

人生启迪:每个人的世界都是他自己造成的。

一个人心中充满机心,就会因机心而衍生出困难、恐惧、怀疑、绝望、忧虑等情绪。

如果一个人心中充满了这些,境地怎会不悲愁、痛苦?

人生如白驹过隙,生命在拥有和失去之间很快就流逝了。心灵空间需要自己去经营,机心太多、太重,心灵哪还有空间去承载别的呢?


15#

心是快乐的根


常快活便是功夫。


能做到常常自在快活,就是功夫。

人生启迪:保持一颗快乐的心很难,人总会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生病了、降职了、失恋了、失业了等等,这些让人很难快活起来。

世人多以为快乐与否在于外境,王阳明则告诉我们快乐只在一心,而且要从一心着手去做功夫。

说白了,一切还要落回到自心修养上去,这便是良知功夫的内涵。心的修养越深,受外境影响的程度就越小,这是一定的。


16#

要活得轻快洒脱


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脱洒,何等简易!


我们做功,但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去一分人欲,便又多得一分天理,如此,何等轻快洒脱,何等简捷便易啊!

人生启迪:生活中,很多人往往自寻烦恼,自己给自己套上枷锁。

这是内心装了太多的欲望、得失和放不下,自然处处受其牵累。摆脱这些,就是王阳明所说“减”的功夫。

减到最后呢?就是回归自己的本心。本心是简单的,因为是轻快的,洒脱的。


17#

慎思之,笃行之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的初始,行是知的结果。

人生启迪:所谓“三思而后行”,要思考在前、行动在后,必须经过多番仔细周密的考虑才能有所行动,如此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和麻烦。

思考与行动,对于一个正常人而言,是人生至关重要的一件事,小到处理家庭琐事,大到掌握国家命运,轻率与认真的效果都将立竿见影。

所以要走向王阳明主张的知行合一,使知真能经得住三思的考验,行真能成为一种功夫,那么知行就自能成为智慧与功业的完美合一,就像王阳明那样。



18#

自省才能自明


学须反己。若徒责人,只见得人不是,不见自己非。若能反己,方见自己有许多未尽处,奚暇责人?


学习应该返身自省。如果只去指责别人,就只能看到别人的错误,就不会看到自己的缺点。

若能返身自省,才能看到自己有许多不足之处,哪还有时间去指责别人?

人生启迪:自省是一次自我解剖的痛苦过程,就像拿刀亲手割掉自己身上的毒瘤,需要巨大的勇气。

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不难,但要用一颗真诚的心去面对它,却不容易。懂得自省,是大智;敢于自省,则是大勇。

割毒瘤可能会有难忍的疼痛,甚至留下疤痕,却是根除毒害的唯一办法。

君子的过错就像日食和月食,人人都看得见,但是改过之后,就能得到人们更大的尊敬。


19#

静时存养,动时省察


省察是有事时存养,存养是无事时省察。


省察是有事时的存养,存养是无事时的省察。

人生启迪:人如果不能看清自己,就容易骄傲自满。

心中若装满了骄傲,便很难听取忠告,吸取经验教训,长此以往只会固步自封、止步不前。

自知不明的人往往昏昏然、飘飘然,摆不正位置、找不准人生支点,驾驭不好生命之舟。

怎样自明?就需要做好对自己的省察,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

王阳明说,就算笨拙的人,如果能做好省察,那么愚蠢也会变成聪明,柔弱也会变成刚强。人贵有自知之明。


20#

反观自身,自我提升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则不至于责人已甚,而自治严矣。


看见有德行或才干的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没有德行的人,自己的内心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

这样就不会过分的责备别人,而对自己要求严格。

人生启迪:自省是一面镜子,能够照见心灵上的污点,继而照亮前进的路途。

工作中,有很多人经常怨天尤人,就是不在自身上找原因。

一个人只有不断地反省,才会不断地提高;进步的能力、学习的能力,也体现在反省的能力上。

自省还能帮助自己找到自身优势。有时候,人生的悲剧不在于没有用好自己的优势,而是连自己的优势是什么都没找到。



21#

世间磨难,皆是砥砺


凡今天下之论议我者,苟能取以为善,皆是砥砺切磋我也,则在我无非警惕修省进德之地矣。


现在,天下的人都在议论我,如果能因此为善,那么,都是在与我砥砺切磋,就我而言,不过是提高警惕,反省自己,增道进德。

人生启迪:人间是道场,淤泥生莲花。这是一种心态,一种态度,也是一种境界


22#

不动心,不烦恼


心之本体,原自不动。心之本体即是性,性即是理。性元不动,理元不动。集义是复其心之本体。


心之本体,原本不动。心之本体即为性,性即理。性原本不动,理原本不动。集义就是恢复心之本体。

人生启迪:世间的事,纷至沓来,只有做到不动心,才能得到真正超然物外的洒脱。

在生活中,同样多的事情,有人焦头烂额,有人却泰然处之,就是因为生活的智者懂得在忙碌的生活之外,存一颗闲静淡泊的心,寄寓灵魂,即使因忙碌而身体劳累,仍然能够洒脱自在。


23#

参破生死,尽性知命


人于生死念头,本从生身命根上带来,故不易去。若于此处见得破,透得过,此心全体方是流行无碍,方是尽性至命之学。


人的生死之念,原本是从生身命根上带来的,因此不能轻易去掉。

如果在此处能识得破、看得透,这个心的全体才是畅通无阻的,这才是尽性至命的学问。

人生启迪:人生,除生死外无大事。向死而生,与忙碌的生活中,常常念起人终究一死,万般皆是身外之物,很多东西就能放下一些,心才能更豁达一些。如此方能活得明白,活出深邃,活成自在。

来源:文字与图源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觉得不错,请分享和转发哦↓↓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王阳明:你正遭遇的一切,皆当是最好修行!发布于2023-10-26 19:3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