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理学的奠基者程颢曾说:“某写字时甚敬,非是要字好,只此是学。”(《二程遗书·明道先生语|)即在程颢看来,书法不是一种技巧,而是一种心法。这种心法同时也是做学问的根本。

 

 阳明先生读到这句话后,颇有感触:“既非要字好,又何学也?乃知古人随时随事只在心上学,此心精明,字好亦在其中矣。”众人听了,都由衷敬服。阳明先生认为刻意追求字好,是违背了“敬”。“敬”是一种心的修行,是一种心法。宋儒在做学问时,对“敬”都非常重视。

 

 众所周知,阳明先生也是书法家,对于如何学习书法,他有一段精彩的阐述:“吾始学书,对模古帖,止得字形。后举笔不轻落纸,凝思静虑,拟形于心,久之始通其法。”

 

 意思是说:“我开始学习书法时,只是对着古帖临摹练习,这样练来练去,只是学到了字的形象,内在的神意却毫无所得。后来我改变了学习方法,举笔不再轻易下笔,而是凝思静虑,先在心中勾勒出字的形状和笔画,这样练习久了之后,开始慢慢通达书法之道。”这段文字里,阐明了思维意识层面知行合一的内涵:随时随事在心上学,此心精明,字好也就理所当然了。


 阳明先生练字,并不是简单描摹字形,而是要掌握写出这一字形的方法,所以必须拟形于心,凝思静虑。

 

 在落笔写字之前,心里先有了字的形态,然后自然流露在纸上,通俗来说,就是先在心里写字,然后写在纸上。

 

 如果能拟形于心,那么就是把眼睛蒙起来,也照样可以写出好字。做其他事情也是这个道理。在心里第一次创造,然后在现实中再做出来,这就是阳明先生在写字中运用的方法。


 通过练习书法,悟出做事的心法,就是先在心里建构,拟形于心,然后把心里的内容呈现出来。上升到理论就是致吾心致良知于事事物物,让每个事物都得到它本来应该的对待,这就是致良知的朴素含义,也是每个人都能学习运用的最根本的“心法”。

 

 这为我们揭示了一个大秘密:你心中的所思所想而形成的心理图像,会将与之相应的事物吸引过来。

 

 纵观阳明先生的一生,虽然坎坷无数、历经磨难,但令人惊奇的是,每当面临危机的关键时刻,总会有“贵人”出现,机遇也总在那看似无望的时候到来。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在有意无意中运用了这个方法。

 

 因为无论在怎样困难的环境里,阳明先生都能很快调整自己的心境,尽量保持在一种淡定、愉悦、快乐的状态中。在这种状态里,呈现在他心中的心理图像,必然是积极向上的,既有对人生的美好追求,也有对事业的热切期待。精神如此专注在美好而光明的境界上,自然就能将美好而光明的东西吸引过来。

 

 所以,我们要想在人生中获得幸福,就得“凝思静虑,拟形于心”,让自己的心灵安静下来,在脑海中经常想象自己所希望的美好、幸福的事情,让它形成一幅稳定、生动的心理图像,发挥主导作用。将自己的精力集中在那些有价值的事情上,这样才可能达到成功。


声明来源◎本文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王阳明:一个人要调整自己的心境,尽量保持在一种淡定、愉悦、快乐的状态中发布于2023-10-26 19:4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