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王阳明



学王阳明语录(三九)




看透性字万理通






今日学习王阳明《传习录|第三十八节。

讲人只要在人性上做功夫,把'性’字认识清楚了,那么,天下万理皆通。王阳明这些封神语录,点醒无数梦中人!

先学写一首七言律诗,增添文气,蓄意破题,《看透性字万理通|:

人性之光耀碧空,性字悟透理皆融。
阳明智慧如灯塔,点醒世人迷雾中。
去欲存理心澄澈,顺性而为道自通。
逆性修德展风范,共习思想志向同。


开头“人性之光耀碧空”,将人性比作光芒,照亮了广阔的天空,突出了人性的重要性和光辉。

性字悟透理皆融”,说明只要深刻理解了“性”这个字,所有的道理都能融会贯通,这是整首诗的核心观点。

“阳明智慧如灯塔”,把王阳明的智慧比喻为灯塔,在人们迷茫时指引方向,体现了王阳明思想的重要性和引领作用。

点醒世人迷雾中”,表示王阳明的思想能够让处于困惑中的人们豁然开朗,就像从迷雾中被唤醒一样。

“去欲存理心澄澈”,指出要去除欲望,保存天理,让内心变得清澈纯净,这是达到通达万理的途径之一。

顺性而为道自通”,强调顺应人性去做事,自然就能领悟道理,体现了顺应自然的重要性。

“逆性修德展风范”,说明了要通过克服与人性相悖的方面来修炼品德,展现出高尚的风范。

最后“共习思想志向同”,表达了希望大家共同学习王阳明的思想,拥有共同的志向和追求,体现了团结和进取的精神。

个人“岚林谷”,手搓三言两语,不敢为师,也不敢称诗,纯粹是学习娱乐,修身养性。

下面,细品原文:

澄问:“仁义礼智之名,因已发而有?”
曰:“然。”
他日,澄曰:“恻隐、羞恶、辞让、是非,是性之表德邪?”
曰:“仁义礼智也是表德。性一而已,自其形体也谓之天,主宰也谓之帝,流行也谓之命,赋于人也谓之性,主于身也谓之心。心之发也,遇父便谓之孝,遇君便谓之忠,自此以往,名至于无穷,只一性而已。犹人一而已,对父谓之子,对子谓之父,自此以往,至于无穷,只一人而已。人只要在性上用功,看得一性字分明,即万理灿然。”


再从字面上,理解陆澄与王阳明的对话内容,非常奇妙。

陆澄问王阳明先生:“仁义礼智的名称,是从已发上出现的吗?”

先生说:“是那样的。”

一天,陆澄又问:“恻隐、羞恶、辞让,是非,都是性的表德吗?”

先生说:“仁义礼智也属于表德。

只有一个,

就形体而言为

就主宰而言为帝,

就流行而言为

就赋于人而言为

就主宰人身而言为

心的活动,遇父就为孝,遇君就为忠。以此类推,名称可达无数之多,但仅一个性而已。比如,人就是这么一个人,对父亲而言为子,对儿子而言为父,以此类推,名称可达无数之多,但仅一个人而已。

人只要在性上做功夫,把'性’字认识清楚了,那么,天下万理皆通。”


《传习录|的重要贡献在于通过王阳明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展现了他们从“文义”追求中挣脱出来,最终确立“心即理”,并以心学来践行“学为圣贤”的学问之路。

陆澄的提问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每一个问题都有其出处,也都是学者们困惑的地方,对后来学者很有帮助。

比如陆澄问“仁义礼智之名,因已发而有?”这个问题有两个出处,一是《孟子·公孙丑上|中所说的“仁义礼智”来自人的本心,是人性的自然表现;二是《中庸|中讲的“喜怒哀乐之未发”和“发而皆中节”等。

陆澄想求证“仁义礼智”是否是“皆中节”之发,以及恻隐、羞恶、辞让、是非是否是人“性”的合理发挥。

子贡曾说孔子关于“性与天道”很少提及。孟子则毫不避讳地谈论这个话题,将“心性天命”贯通起来。

此后《中庸|也正面回应了“性与天道”问题。

王阳明则进一步讲“性一”,把“天帝命性心”贯通起来,认为“性”是人的根本,“心”是万物的源头,得出“‘性’字分明,万理灿然”的结论。

也就是说,解决世间一切问题只需在明心见性上下功夫。“学为圣贤”的学问之道就是“存天理,去人欲”。

当一个人遇到不如意的事而觉得“心都碎了”,只是原本该“中节”的“喜怒哀乐”没有做到而已。

时间会治愈这种情况,经历几次“心碎”后,人就会变得不那么容易动心了。

对于这类人,“天理”可能存满了,“人欲”一定是减少了一些。

2024.4.30日晨
全文1663字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学王阳明语录(三九):看透性字万理通发布于2024-05-05 21:0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