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王阳明



学王阳明语录(一六):




阳明六大真功夫




上一回,讲不能载道的文字,不能得到长久的发扬光大。


今天继续学《传习录|第十五节,也是《传习录-徐爱录|最后一节,重点讲徐爱对“阳明功夫”的概述,包括但不限于六大真功夫!


下面,先原计原味,学习原文:


爱因旧说汩没,始闻先生之教,

实是骇愕不定,无入头处。

其后闻之既久,渐知反身实践,

然后始信先生之学为孔门嫡传,

舍是皆旁蹊小径、断港绝河矣。

如说“格物”是“诚意”的功夫,

“明善”是“诚身”的功夫,

“穷理”是“尽性”的功夫,

“道问学”是“尊德性”的功夫,

“博文”是“约礼”的功夫,

“惟精”是“惟一”的功夫,

诸如此类,始皆落落难合,

其后思之既久,不觉手舞足蹈。


简单粗暴的翻译一下,意思如下:


徐爱因为受到旧的学说影响,

刚闻听先生的教诲,实在诧异,

觉得无从下手。

听的时间一长,渐渐知道躬身践行,

然后才相信,先生的学问确是孔门真传。

除此之外皆为歪门邪道,异端邪说,

先生的观点和主张,比如:

格物是诚意的功夫,

明善是诚身的功夫,

穷理是尽性的功夫,

道问学是尊德性的功夫,

博文是约礼的功夫,

惟精是惟一的功夫,

诸如此类,开始怎么也想不通,

经过长时间的琢磨思考,

不知不觉心领神会而手舞足蹈起来。


个人“岚林谷”,一边学读,一边思考,并对原文分析如下:


徐爱作为王阳明第一大弟子,且是妹夫,其忠诚与自信的程度,不可质疑,不比当今的“铁粉”差多少。


在《传习录.徐爱录|最后,徐爱以“六大功夫”,概括了“阳明心学”的主要观点,具有“画龙点晴”的功效。为此,对以下“六大功天”,要盯大眼睛看:


第一、“诚意”的功夫,是“格物”。


“格物”是《大学|八条目之首,朱熹讲“格物”,是向事物上求一个“至理”,以期望一个“欲其极处无不到也”的境界。


王阳明的观点与朱熹观点不一样,他认为必须有一个“学为圣贤”前提,若方向不对,狂奔都没有用。所以他坚持“心外无物”,其中“格物”就是“正心”,就是“正其不正而归之于正”,用正确的代替不正确的,必须不断地“去人欲,存天理”。


王阳明之所以这么说,个人“岚林谷”认为,他汲取了“佛学的守空”和老子的“守中”之道,给“格物”下了一个“先决条件”,就是“学为圣贤”,如此,又把“八条目”贯通起来。


说白一点,王阳明的“格物”就是“正心”,“正心”是为了“诚意”,“诚”则能“尽人之性”“尽物之性”,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第二、讲“诚身”的功夫,是“明善”。


《中庸|“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也就是说,只有明白了什么是善,善有什么好处,才能实实在在地身体力行。


孔子多次盛赞颜回,因为他是真正的“好学者”,“得一善,则拳拳服膺弗失之矣。”明白一个道理,马上就去干。


王阳明绕开了朱熹的理学,认为“明善”是“诚身”的功夫,完美诠释了“知行合一”的问题,意思说说就干,从不拖泥带水!


第三、讲“尽性”的功夫,是“穷理”。


“穷理”,是穷究事物之理。《易经|“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宋儒注重在这个“穷理”上下功夫,《二程遗书|“或读书讲明义理;或记古今人物,别其是非;或应事即物而处其当,皆穷理也。”


朱熹对此进一步阐述:“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其为学大抵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


单纯从“为学”的角度讲,宋儒所理解的“穷理”没有什么问题。问题是“穷理”的出发点是什么?个人“岚林谷”认为,应首先解决做人的问题。


所以,孔子讲“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学有余力,则以学文”。


对此,王阳明干脆把自的立志,定为“学为圣贤”,这既回到做人的问题,又回到“学为圣贤”上。


因为,王阳明通过实践,认为仅靠读书这个单一途经去“穷理”,靠向物上去寻求一个“至理”,是很难真正行得通的。


在许许多多试错之后,王阳明又重新回到孟子的思想上求解,“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在孟子的思想世界里,“尽心”便是“知性”“知天”,也便是“穷理”,这又暗合了《易经|“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说法。


所以说,“穷理”是“尽性”的功夫,实际上是王阳明“学为圣贤”路上的一种试错心得。


第四、讲“尊崇德性”的功夫,是“求道问学”。


《中庸|“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子思为以“止于至善”为追求目的的学者,指出了修行的方法。


宋儒在《中庸|思想基础上,又进行分别解释。时间久了,导致在后学者,错误认为“尊崇德性”和“追求知识学问”是两件事,甚至脱离了实践,钻进了“牛角尖”。


徐爱从王阳明的“学为圣贤”角度,讲出“道学问”是“尊德性”的功夫,这观点又是对《中庸|相应思想的再度理解。这种解释跳出了“牛角尖”,达到了解放思想的效果。


第五、讲“约礼”的功夫,是“博文”。


从孔子删《六经|的典故来看,可以看到“虚文”的过度危害。


当年,颜回为了盛赞老师孔子,感恩孔子对自己的教诲,于是讲“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然而这些溢美之词,结果被宋儒过度阐述,并且肓目升级成为“修习学问的法门”,错误理解“博文”与“约礼”是两件事情。


而王阳明,直截了当地指出,“礼”就是“理”。可见之“理”就是“文”,“文”之隐微便是“理”。


王阳明强调,“约礼”要做到的是心中纯粹,即是天理。“博文”也是一样,心中纯粹也是天理。所以博学于文,便是“约理”的功夫。


第六、讲“惟一”的功夫,是“惟精”。


《尚书|“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宋儒程颐进一步发挥,讲“人心,私欲也;道心,正心也。”


对于《尚书|,孔子明确讲到“尽信书,不如无书”。然而朱熹没有领会到,甚至干脆提出了一个“必使道心常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听命焉”的命题。


王阳明绕过朱熹理学,直接追寻儒学的本源,他认为:人的心里只有一颗跳动着的心,人心之外,空无一物。所求只能向这一颗跳动着的心去求。


所以,王阳明认为:“博文”就是“惟精”,“约礼”就是“惟一”。正像博学于文是“约礼”的功夫一样,“惟精”也是“惟一”的功夫。


纵观以上,徐爱对王阳明学问的论述,历史上称《“阳明”功夫论|,有一个基本的特征,便是对“虚文胜而实行衰”之世的解放与突破,重新回到孔孟重实行、轻虚文的根本上去。


个人“岚林谷”认为,先贤的思想理念,都是相通的,只是立场不一样而已,比如说“一儒多表”,众说纷纭而罢。


作为王阳明心学的研学者,或是初学者,应辩证看问题,通过时代现象,寻找文化发展的本质,在践行“学为圣贤”的路上,或是“忠于民而信于神”的路上,选择正确的方向,首先搞清楚方向,为谁服务,从而踏踏实实下“致良知”的功夫,踏踏实实落实“知行合一”。


如此读王阳明,看世界,会对“心即理”的境界便豁然开朗。


就会种别样的心境,如同站在心学的至高点,“一览众山小”,“观大海者难为水”的境界,油然而生!


正如老子所讲的“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人若“发展无条件”就而耐着性子看着性,就当修心养性;一旦有了“发展条件”就遵循道理,大胆做事,敢闯天下!


2024.4.6日晨

全文2888字

(上图/五马归槽,下图六马归槽)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学王阳明语录(一六):阳明六大真功夫发布于2024-05-05 21:1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