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王阳明



学王阳明语录(一七):




身心和合的天理




上一回,主要讲《传习录-徐爱录|最后一节,徐爱对“阳明功夫”概述为“六大真功夫”:


格物”是“诚意”的功夫,

“明善”是“诚身”的功夫,

“穷理”是“尽性”的功夫,

“道问学”是“尊德性”的功夫,

“博文”是“约礼”的功夫,

“惟精”是“惟一”的功夫!


今天继续学《传习录|第十六节,即《传习录-陆澄录|篇,第一节,下“主一”之功,求身心和合的“天理”。


刚摸上书本,个人“岚林谷”一眼看到“主一”二字,就想到了“一横开天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经典道家理念。


于是索性思考,何为“主一”?


这不是老子讲的道,“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的“一”吗?老子讲,“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个“和”文化,己贯穿中华不止五千年!


是,与不是?带着这个问题,先原汁原味,原原本本,学习原文,便知道一二:


陆澄问:“主一之功,如读书则一心在读书上,接客则一心在接客上,可以为主一乎?”


先生曰:“好色则一心在好色上,好货则一心在好货上,可以为主一乎?是所谓逐物,非主一也。主一是专主一个天理。”


个人“岚林谷”在前面十五小节讲过,王阳明的爱徒徐爱,也是其妹夫,编写的《徐爱录|,讲述了王阳明六大真功夫。


而这一节,在“岚林谷”公众号合集中为第十六节,开始学习王阳明与二弟子陆澄的对话,阐述如何在“事上磨出”这六大功夫!


陆澄,字原静,又称元静,又字清伯,浙江吴江人,王阳明的学生,正德十二年,即 1517年考取进士,授刑部主事,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门内的一个正处级干部。


但是,陆澄不曾被皇帝喜欢,后贬到高州任通判,如今他的生死时间,都不曾为人记叙!光环都集中在王阳明的身上。


陆澄,是王阳明在全国讲学六年期间,带的学生,后借助于兵部尚书王琼的力量,一手提拔的领导干部。所以,陆澄对王阳明的心学,至爱至深,与王阳明有政见同盟思想!


陆澄十分乐意,追随王阳明,深深感受到王阳明的真知学问在哪里,在他回到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初心,以“学为圣贤”为终极追求,舍弃“傍蹊小径、断港绝河”,贯通每一名学生的末梢细支,洗尽误中“朱喜”之毒,直入孔子、孟子的根本源头。


陆澄在《传习录.陆澄录|中,首先提出“主一”之功的问题,这是王阳明心学功夫的要旨,化繁为简、去伪存真。可见陆澄不是等闲之辈,《传习录|编辑构思也非同一般,展现出了明代科班出身的高知识分子的智慧!


《传习录|的出书目的,非常明确,提醒当代学者,去掌握“主一”这一要旨,想尽千方办法,摆脱孔子之后“虚文胜而实行衰”的影响,摆脱千年历史中腐儒的邪路,重新步入到“务实”的正轨。


只不过,陆澄刚追随王阳明学道不久,还没有真正掌握王阳明心学的根本,对“心外无物”了解不透,思想本质上还没有净化朱熹理学思想的影响,还想在外事外物上,试图求一个化繁为简、去伪存真的“主一”。


所谓何谓“主一”?


个人“岚林谷”看了很多注释版本,一直找不到一种满意的说法,要么是文字皱皱,要么是绕来绕去,要么是云里雾里,就字论理,说着说着又绕到了“虚文”上去了!


真是“理不够,事来凑”。有的学者,举了一大堆先人的故事,从文字修饰上下功夫,都又脱离了“化简去繁”的本质,回到了“文山会海”的“虚文”中。


其实,主要的原因是,大多数人“着了文字相”,心中的见惑与思惑太重,尤其是一些“砖家”,操控着“评选委”的法力,对““一心一意”“三心二意”的本意,搞不清,总之“一念起,海阔天空三千里”,在“物欲横流”的世道中,飘飘然,不知所云。


到底什么是“主一之功”?


世道众说纷纭,没有标准,也没有自信。大多数看到“主一之功”这几个字,便会认为就是专注做一件,包括陆澄,开始也是一样认为的。


然而,王阳明非常巧妙的回答道:


如果按陆澄所说的“主一之功”,就是专注在某样东西、某件事情上的话,他反问陆澄,好色的时候,专注在好色上,是不是也很专注。


同样好货,也一样是不是专注一心在好货;比如贪污的人,则一心一意都在贪污上,这样是不是也应该算是功夫?!


这话中的道理非常严重,正如当今世道,打的“大老虎”,那一个“大老虎”不是这样“专注”,显然是把“主一”之功,用错了地方,“走火入魔”,最终走入末路。


个人“岚林谷”认为,专注在某样东西、某件事情上,都可以称为一种品格、一种德性、一种功夫。那些所谓“好色,好货,好权”等等,如同那些积聚货财的人,一心一意都在积聚货财,这些都是在物上求,与“心外无物”的道见是相违背的。


读过《金刚经|的人知道,佛界最至高无上的智慧,是“善护念”,就施舍全世界的财宝而言,不及讲《金刚经|中的任何四句偈语的功德大!


为什么?因为万物在心中求,不能动邪念,这才叫做“一”。


何谓“主”?


这个是动词,主导与主使,是一种本能的体现,用《易经|“元亨利贞”来讲比较适当,这是本质上的动能体现。


人,一旦动了念头,无说论是“一心一意”还是“三心二意”,都不是“主一”,念头多了,就会产生私欲!


王阳明说这个“主一”之功,个人“岚林谷”认为,有道教与佛家文化的影子,王阳明是辩证看问题,给“一”下了一个前提条件,如“守中”,或“守空”一样,至深明道。


说白一点,一个如果在宇宙中,找不到自己的定位,就会失去自我,一切外物都是假的,即在瞬间而去。只有自己的心中,才能找到真正属于自己。把自己放到太空中,比拟一下,就清楚得多!人离开地球上这个“中”与“空”,什么也不是!


所以说,“主一之功”有一个大前提,那便是“心外无物”,只向自己的内心求,就是天理。


如此一来,无论处在何种境地,面对何种问题,临场各类事物,都不足以撼动人心中那颗跳动着的心。只需要向自己的内心,去求一个“去人欲,存天理”就好,也就是去除那些不正确的东西以成全心中正确的东西。


个人“岚林谷”认为,如何做到“主一”之功,记得天理,那就是身心合和。


从夏商周三代时期,尤其是《黄帝内经|可知,上古真人追求的是“天人合一”,人与万物相适应,而不是“为人欲,万物为己用”。


老子讲:“天地不仁,视万物如刍狗”。这是一种宇宙世界观。王阳明讲“惟心精一,心即理,心外无物”,是一种个人价值观。“学为圣贤”,是他的人生观。这三观是三维中的一种认知!


如同按《金刚经|的佛法,把时间的维度考虑进去,把这种“三观”的认知,放到“四维”的认知空间里,像王阳明一样,直接跨越千年与孔孟思想对接,好像自己在心里活得明白,像活了千年一样。不同好货好权一样的人在追求长生不老!


所以,个人岚林谷认为,以个人的身心,合天下的身心,就是和!


怎么“和”?


《易经|中讲,“天道左转,地道右转”,与万事万物相向而行,就行了!无需多虑、多人欲!各行其道,各循其速,顺其自然而和!


此文有些玄,但理就是这样,与很多“砖家”意见不一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要迷恋哥,哥只是在学习!


2024.4.7日晨

全文2787字(不及修改。)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学王阳明语录(一七):身心和合的天理发布于2024-05-05 21: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