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简介)

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浙江余姚人,明代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和军事家。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谥文成。有《王文成公全书|传世。

王阳明一生坎坷,历经磨难,但崇德尚义,文韬武略,成就卓著,尤其是他创立的“心学”体系,在明以后思想界占有重要地位,影响深远,也因此与儒学创始人孔子、儒学集大成者孟子、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其学术流传至今,堪称学界巨擘、“百世之师”。清代名士王士祯称赞王阳明“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为“明第一流人物”。



“凡今天下之论议我者,苟能取以为善,皆是砥砺切磋我也,则在我非警惕修身进德之地矣。”

——王阳明




王阳明的一封书信中曾经写到:“凡今天下之论议我者,苟能取以为善,皆是砥砺切磋我也,则在我非警惕修身进德之地矣。”


世事纷繁复杂,真真假假,当是非降临时,我们也不必害怕,人间最大的力量不是枪炮或者拳头,而是忍,忍最终能将流言在真理面前击碎。


做人应该以恕己之心恕人,以责人之心责己,一个真正的忍者,对待恶骂、打击、毁谤都要有承担、忍耐的力量。


一个人心地再好,如果嘴巴不好,也不能算是好人。言语谨慎是十分必要的。如果一个人总是滔滔不绝地讲话,说得多了,话里自然而然便会暴露出来很多问题。诗曰:不智之智,名曰真智。


蠢然其容,灵辉内炽。用察为明,古人为忌。学道之士,朴以自报。在生活的谈判桌上,“讷者”有时才是最杰出的谈判家。


南唐广陵人徐铉以学时渊博和通达古今文明于北宋朝廷。有一次,江南派徐铉来纳贡,照例要由宋廷派官员去做陪伴使。宰相赵普不知究竟选谁为好,就去向宋太祖请示。


太祖想了想,令殿前司写出十个不识字的殿中侍者的名字,太祖御笔一挥,随便圈了其中一个名字说:“这个人就可以。”


这使在场的所用官员都大吃一惊。赵普也不敢再去请示,就催促那侍者马上动身。那位侍者得不到任何明确指示,只好莫名其妙地前去执行命令。


一见面,徐铉就滔滔不绝,口若悬河,所有人都叹服他的能言善辩。那位侍者大字不识,当然无言以对,只好频频点头称是。



徐铉不知他深浅,更加搜索枯肠喋喋不休地想和他辩论。但是在一起住了好几天,那个侍者无一言相对。徐铉口干舌燥,疲惫不堪,只好闭嘴不说了。


实际上,当时宋廷上有陶毅和窦仪等博览群书的大儒,说起论辩之才,未必就输给徐铉。但宋太祖作为大国之君,接待小国使臣,没有派他们去争口舌之长短。因为两强相争,谁也不会服谁,反而有失大国体面。


人们常说沉默是金,不仅是保住自己不惹祸端的好方法,更是一剂绝妙的做事药房。当我们面对自己不熟悉的或不擅长的事务之时,不如以沉默之精神以待,反而能更好的达成任务。


如王阳明所说,面对讥谤、无理要做到不发怒不怨恨,而这又需要多么博大的胸怀。总是对被人吹毛求疵的人,一定不是个受欢迎的人,能容天下者,方能为天下人所容。


你想要彩虹,就得宽容雨点,如果雨点滴到身上的那一刻便勃然大怒,又怎么能在彩虹出现的时候以一份怡然自得的心情去观赏那美丽的风景呢?


与讥谤相反的是赞美,赞美是一种良好的修养和明智的行为,诗人布莱克曾经说过:“赞美使人轻松。”赞美是一种精明、隐秘和巧妙的奉承,它从不同的方面满足给予赞美和得到赞美的人们。


当我们赞美别人的时候,就是把自己和别人放在同一条水平线上了。不要吝啬对他人的时候,你的心情也同样是愉快的,经常去赞美他人的人往往也容易得到他人的赞美,正所谓送人玫瑰,手留余香。


世上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纷争,尤其是有“我”有“你”再加个“他”,你、我、他之间的纷争就更多了。想在这种复杂的环境中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一要少言,二要多说好话。

?


 

国学大师钱穆曾说:阳明言工夫,要在“事上磨”,而主于“诚意”,亦曰“谨独”,亦曰“立志”,其实皆求能“诚意”耳。


诚意之极,即是“知行合一”。


“致良知”则即是“诚意”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要成就心学工夫,“事上磨”是主要,根本则在“诚意”。


“诚意”“事上磨”这两个词五个字体现了王阳明的人生大智慧。


阳明心学的关键词很多,诸如慎独、立志、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根本上说的其实都是诚意。


所以修习阳明心学,要抓住两大关键词——心能诚意,事上磨练。


修心做事两不误,出世入世能兼得,这正是王阳明人生智慧的精髓所在。


1诚意:向着身心中和



王阳明说:“惟天下之大诚,能立天下之大本。”


诚意,就是正念头,诚实地践行良知给你的答案。


一个念头出现,良知自然知道好坏,好的保留,坏的去掉,这就是诚意。
 

王阳明又说,诚意就是“如好好色,如恶恶臭”。


喜欢善如喜欢美色,厌恶恶如厌恶恶臭。


这虽然听上去很简单,做起来却实属不易。


我们知道占便宜是坏的,可有时候却经不住诱惑去占了。


一旦占了,这就不是“好善恶恶”的心了。


正是因为我们总不诚,所以内心往往出现愧疚,自然就无法获得应有的平和静谧。


王阳明还曾说,工夫的困难之处,全部在于格物致知上面,格物致知则是诚意的事情。



意诚之后,大体上,心也自然正了,身也自然修了。


但正心修身的工夫,也各自有用力的地方,修身是在喜怒哀乐已发上用功,正心是在喜怒哀乐未发上用功;心正就是中,身修就是和。
 

所以,当我们做事情的时候,当我们与人交往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诚意。


这样就能够做到喜怒哀乐未发,或者喜怒哀乐发出来但符合礼仪,这就是“中和”。


特别是与别人交往的时候,我们希望别人对我们有诚意,没有人愿意与一个没有诚意的人交往。


同时,我们要获得别人的尊重,要办成事情,我们自己也要有诚意。
 

诚意不仅是我们做人做事的时候别人对我们的一种要求、一种期望,更是我们自己对自己的一种要求和期望。


2事上磨:修炼强大的内心



“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这是王阳明特别打动人的一句话。


陆澄问王阳明:“清静时,便觉得心境泰然,但一遇事便感觉不一样了,怎么办呢?”


王阳明说:“这是只知道静养,不知道做克除私心杂念工夫的缘故。这样来对待事情,心境便会反反复复。人必须在事上磨练自己,这样才能够最终处变不惊,遇事泰然处之。”
 

这个在事上磨的功夫是很多人的瓶颈。


很多事情想想蛮好,说起来也一套一套的,但往往最后却成了“心高命薄”“小姐心丫鬟命”。


问题是想的不去做,想做做不了,越做不了越想得多,最后只能靠想象抚慰自己了,把自己给打了个死结。


王阳明当年经常被质问,他的学说和佛家的禅宗有什么区别?


王阳明用一句话就堵住了这些人的嘴:我尤其主张的是要去事上磨练,而不是像木鸡一样只是坐在那里想;道理都在我心中,积极的心态就能成就大事。


后来,王阳明又提出“知行合一”——知道的事情必须要到做事中检验,只有做事才能证明你是不是真的知道了,“知而不能行,只是不知”。



最终又提出了“致良知”,也就是凭良知去做事,一个有良知的人,肯定是个能做事的人。


总之,王阳明主张,做事是最靠谱的修炼,入世做事才是人生最好的修行法门。


这是因为,如果心不静而躁动,这些躁动就会在做事时被充分地激发出来。


而要把事情做完、做好,就势必要尽量调伏自己的心、耐住自己的性。


而这,正是对心性的最好磨砺。


通过事上磨,心上觉,去除私欲,警察克己,让内心明亮清澈如镜,物来顺应,过而不着,就能修得如如不动的强大内心。


在这个心为物役的时代,无论是贫是富,人们总觉得自己活得很累,不断追求更高、更强、更快、更多,如同与自己的影子赛跑,永无止境。


只有那些身心中和、内心强大的人,才能知止得定,因定得静,静而生慧,得以致远。


王阳明心学告示世人,在红尘的生活工作中,通过诚意净心,事上磨练心境,提升心性,就能获得“动亦定,静亦定”的良知力量与智慧。



版权说明:本公众号转载文章、文字及使用配图旨在学习交流,均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部分文章转发、文字、图片都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第一时间按版权法规定妥善处理与删除 。非常感谢! 觉得不错,请分享和转发哦↓↓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阳明心学:少妄言,多好话!发布于2023-10-26 18:0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