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王阳明


学王阳明语录(二九):




宁静非守中功夫





今日学王阳明《传习录|第二十八节,圣人练就守中的功夫,不是宁静,而是“去人欲,存天理”!

首先,结合原文,学写七言律诗《宁静非守中功夫|如下:

存心求静气虽平,未发之中岂足凭。
去欲存理为正道,循规蹈矩可心澄。
喜宁厌动偏差起,抱病潜滋祸事兴。
当以循理为旨要,守中之意细析明。


这三言两句中,强调了“去人欲存天理”才是真正的功夫,而“宁静”本身并不能等同于“未发之中”。通过对比,指出了单纯追求宁静可能带来的问题,而遵循天理则能达到内心的平静。最后,对“守中”的含义进行了剖析,倡导“未发之中”要与老子的“守中之道”结合起来,找到真谛!

下面,学习原文:

问:“宁静存心时,可为‘未发之中’否?”
先生曰:“今人存心,只定得气。当其宁静时亦只是气宁静,不可以为‘未发之中’。”
曰:“‘未’便是‘中’,莫亦是求‘中’功夫?”
曰:“只要去人欲存天理,方是功夫。静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动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不管宁静不宁静。若靠那宁静,不惟渐有喜静厌动之弊,中间许多病痛只是潜伏在,终不能绝去,遇事依旧滋长。以循理为主,何尝不宁静?以宁静为主,未必能循理。”


下面,对原文从字面上,翻译一遍!

陆澄问:“宁心静气之时,可否称为'未发之中’?”
先生说:“现在人的宁心,也只是为了静气。在他安静之时,也只是气的宁静,不可妄称为未发之中。”
陆澄又问:“未发就是中,宁静是求中的功夫吗?”
先生说:“只要去人欲、存天理,就可称为功夫。静时念,念不忘去人欲、存天理;动时也念,念不忘去人欲、存天理;无论宁静与否。如果依靠宁静,不仅渐渐会有喜静厌动的毛病,而且其中诸多毛病,只是暗藏下来,最终不能铲除,遇事随时而生。如果以遵循天理为重,怎么会不宁静?以宁静为主,但不一定能遵循天理。”

单从原文与字面解读,难以学透其中的要义与内含。下面,个人岚林谷从多个维度进行思考。

第一,陆澄问的“未发之中”指的是什么?

“未发之中”,出自于《中庸|,原文讲“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陆澄认为:“之未发”等同于“静”,这是受宋儒朱熹等人思想的影响。先前,他便提出过“静时亦觉意思好,才遇事便不同”的问题。

也就是说,在笃静的状态下,陆澄对自己还是比较满意的,一遇到事,便会有所不同。说到底,还是“合一”的真切不够,是在真知真行上欠火候。

陆澄之所以把“之未发”等同于笃静,是先有个“知行”非一的认知“病”在的。

把“知和行”认作是两件是,才会有“静时亦觉意思好”的,这个“好”并不曾真正去实行,真实行了便变成了“才遇事便不同”。

正因为真知真行出了问题,正因为“知行”非一,才会有“静时”和“遇事”状态的大不同。

王阳明直击这一弊病,指出“气宁静”并非“未发之中”。“未发之中”还需在“去人欲,存天理”的功夫上求。

佛家讲的坐禅,是“静心”的功夫,这个“静心”功夫,并不是要人心中空无一物,了无感情,甚至连鼻息、意念也都空掉。

倘若这便是坐禅的话,恐怕没有人会比一块石头坐禅坐得好。坐禅不是教人像石头一般无情。而是教人以“静”的外在情境,唤出静的内心智慧来。

王阳明讲的心学功夫,其实就是时时处处“去人欲,存天理”的功夫。静时,念念不忘于“去人欲,存天理”,动时,念念不忘于“去人欲,存天理”,此处,念念不忘于“去人欲,存天理”,彼处,“念念不忘于“去人欲,存天理。”

第二,何为老子“守中”之道?

老子的“守中”之道是道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守中”强调的是保持一种平衡、和谐、适中的状态。它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不偏不倚,顺应自然,内心的平静,把握适度,和谐统一,去除私欲,顺应时势。

老子认为,通过“守中”可以,实现内心的平静与安宁,更好地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避免过度的冲突和矛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老子讲:“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意思是,人说的话多,往往会使自己陷入困境,还不如保持虚静沉默,把话留在心里。

其实“不如守中”其实是“不如守冲”。所谓“冲”,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冲其实是同“盅”,也就是虚静的意思。第四章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意思就是道本身是虚静的。

为什么?因为孔子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佛讲,不能着文字相。

所以,“守中”之道是一种智慧和境界,帮助人们在生活中保持平衡、和谐和稳定。老子的意思是不要为去干预。


第三,何为静能生慧?

静能生慧,是一个成语,是指在平静安逸之中增长智慧,来源于儒家、佛家言语。

佛家说“静能生慧,慧能生智”。

儒家亦认为“静能生慧”。《昭德新编|说:“水静极则形象明,心静极则智慧生。”

《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总之儒家、佛家都认为,“静能生慧”,“静能开悟”,“静能正道”。

佛陀把智慧分为三种——“闻慧、思慧、修慧”,最关键的是修慧。

通过修习内观可以获得智慧戒、定、慧,是佛陀留给众生的教诲。也是引向顿悟的一条捷径。

要拒绝引诱,不再过份专注于外物,心才会达到静定,这就是戒的意义。心清静、意清静,智慧即会涌现。

通过述三个概念的阐述,可以知道,佛说静能生慧、老子的“守中”与佛家的“静能生慧”都是关于个人修养和内心平和的哲学概念,但它们的内涵和实践方法有所不同。

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观点又不一样。他认为:人生难得半日闲,人品也全在那半日闲上。

比方说:

孔子一行在陈蔡之间绝粮数日,许多弟子都饿倒了,孔子照旧读书、弹琴。

子路看不过去了,撸起袖子想要揭竿而起,问老师“君子亦有穷乎”?意思说,君子也会穷困潦倒到这种程度吗?

孔子告诉他“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意思说,君子可以安心于任何环境,包括这种困窘的状态,小人则不同,情况稍不如意便会如同河水泛滥一般失去控制。

由此可见,穷也好,富也罢;静也好,动也罢。王阳明认为,对于“学为圣贤”者而言,都是具体的挑战,时时处处做君子,就是“去人欲,存天理”才是硬道理。

如果说:

“人生得意须尽欢”是一种人生,
“得意忘形”何尝不是一种人生?
“君子固穷”是一种人生,
“小人穷斯滥矣”何尝不是一种人生?


一个人你会选择哪一种?

王阳明认为,贵在时时处处“去人欲,存天理”,这“学为圣贤”的功夫,须臾不可离!

2024.4.19日晨
全文2518字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学王阳明语录(二九):宁静非守中功夫发布于2024-05-05 21:1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