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王阳明


学王阳明语录(一四):




六经五史论春秋




关注“岚林谷”公众号,看更多的学习笔记“合集”。


把控内心,

不困于他人的言论,

不迷恋短暂的胜利,

不畏惧浮云遮望眼!

心有山海无畏浪,踏风揽月天地宽。

透过现象看本质,再塑假像胜鸡汤!


今日清明,内心清明,学王阳明《传习录|第十三节,徐爱质疑历史,揭穿《六经|“五史”的底,看破“春秋”!


下面,先读原文:


爱曰:“先儒论《六经|,以《春秋|为史。史专记事,恐与《五经|事体终或稍异。”


先生曰:“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经,《五经|亦史。《易|是包牺氏之史,《书|是尧舜以下史,《礼|《乐|是三代史。其事同,其道同,安有所谓异!”


通过读上述原文,可以看出:


儒家重历史,看重现实的内容,而不是去构建抽象的理论。


前面讲过,行得通的就是道,所以说,儒家思想也是重视理论联系实际,不是纯粹的空谈。


那些说“儒学文饰”,或是“虚文”都是片面之词,是伪“儒学”。


王阳明在此段对话中讲:“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事即道,道即事。”正是揭示了这一道理:道不离史,史不离道。读书使人明智,论道不可离史。哲学即是史学,史学也是哲学。


何为“六经”?


王阳明讲,《六经|包括《诗|《书|《礼|《乐|《易|《春秋|,具体讲是《诗经|《尚书|《礼记|《乐记|《易经|和《春秋|。


后来,由于《乐经|失传,《六经|才演变《五经|。先秦的时候,《乐经|还存在世上。通过传世文献《庄子·天下|篇,可以知道。


关于《乐经|的流传,有多种说法。一是认为《乐经|失传于项羽火烧阿房宫的战火;另一种是,认为《周礼·春官宗伯章|之《大司乐|为《乐经|;还一种是认为,本来就没有《乐经|这部经。“那到底有没有?王阳明上篇讲过,己不重要,过去的“道治”,己不可复制。


通过徐爱的提问,可以看出,徐爱是对《春秋|不理解,还是明知故问?肯定是后者,目的是教育后人,这也是解感的一种方式。


徐爱认为《春秋|注重记事,似乎与其它几部经典在文体上有些不同,为什要归入《六经|中来阐述呢?


这几乎是一个没有人敢提的问题,在一儒独大的文化体系下,提这样的问题,是大讳。然而,徐爱也许是为了攻击朱熹,标榜王阳明,特意而为,这就文化发展的需要,更是理学与心学的对决!


在徐爱之前,那么多的读书人,不曾提出类似的疑问,恰是因为人们对“经”有一种绝对膜拜和信从,更是对文化背后的“法统”的惧怕。


王阳明讲“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意思说,以记事为内容的书,称为史书,或史记,以道义为话题的书,叫“经书”。这是一般人的认识。重点在于,王阳明说“事即道,道即事”。只是书写方法不一样而己。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讲:“哲学即哲学史。”黑格尔哲学的最大遗产即是“社会-历史”内容领域。一切脱离开具体的社会历史的理论,都可以说是抽象的知性理论。


然而,王阳明说的“事即道,道即事”,己经早黑格尔三百多年,可以说是西方哲学的祖先。


《春秋|之所以能够入《六经|,这是历史文化特色所决之的!


在上下五千年文明中,文字的传承载体是缺失的,这与悠久文明之间有着巨大的冲突。孔子早在公元前就讲过,“尽信书不如无书”,这个“书”指《尚书|,它并不全面,因为“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实际上,中华文明,远远不止五千年,甚至更远,远到多久,无人知道,如今所讲的“五千年”,或“八千年”都是推测。


个人“岚林谷”,通过读《黄帝内经|,就感悟到这部成书于公元前62年的经典,其思想完整性、系统性,至今无人能超越,这是一个不知需要多少个“几千年”才能完成的史实。


若从甲骨文的历史说起,不过只有三千年,若从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说起,距今不过一千多年,所以说,文字的传承与文明之间是有冲突的。“五千年文明”中,竟然有将近四千年是没有“过硬”的文字手段来传承。


而这些文明,既不能停留在文字上。用佛的术语讲,“不能着文字相”。假如以孔子时期,即公元前五百年,为坐标点的话,孔子之前的文明,大部分都处在没有成熟的文字体系中,是一种可用的口耳相传状态,或者说“图腾”。


个人“岚林谷”在研究《河图洛书|的时候,就感慨,现有的文字无法解释古代文明的智慧,以现有思想无法读懂《易经|,只能从人性上去参悟,也许这就是所谓的“玄机”。


老子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门在哪里?不是文字,而是有形与无形中,不断演变的东西!


佛讲,“佛无定法”,一切说法,只是为了说教,而暂时起了一个名字,一切科学,都是假设。


古人言:“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老人的话都是“经验”,有事,也有道,即讲道,也讲事,事事道道,始终在一起。


个人“岚林谷”认为,文字是有局限性的,能说出的不是“真道”,一切存在的都有其“道理”。


孔子之所以要删《六经|,因为《六经|的出现,与古文明对比,已经是经过历史的大浪淘沙后,面貌全非了。


至于孔子是否真的删订了《六经|,无从考证读过《易传|的人可能会知道,孔子可能看过常人未见过的《象传|,发现当时的书全部脱离本质,所以给予删除。


孔子认为,无书好过有书。记得禅师讲过“我眼本明,因师而瞎”。那些脱离现实本质,为满足人欲而出的书,就是“伪书”,会把人带到“沟沟里”去,甚至误人子弟。


所以,读过《金刚经|的人应会明白,明智的人一般都不敢为师,因为“没有金刚钻,最好没当老师,因为那是最大的罪过”。


学过《易经|的人也知道,真知易者从不说易。孔子说“善《易|者不卜,知《易|者不占”,既使有人问,也不告诉他,要看他有多大的诚意,才告诉他多少东西。


无真诚之心,一切都是形式,学易是一种庄严的仪式。“文以载道”的历史传统,是种形式,真正读书人应有一颗“真诚”的心,如王阳明一样“学为圣贤”而读书。


个人“岚林谷”在《讲王阳明的故事(27):顶级智慧看立场|(可关注“岚林谷公众号”查阅)一文中,阐明王阳明心学的立场。


反观,吕不韦编订《吕氏春秋|,他是站在秦国宰相的高位上,搜罗天下素材,汇集一个时代的成就于一身,此书所记叙的事,也一样有道理,有立场,有智慧。


孔子读《易|,读到“韦编三绝”,读书读到这个程度,都是在“简”上找字,在字中找事,在事中找理。


所以,王阳明先生讲“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其实,孔子所见之书,哪里有那么明确的区分,无不是道、事共存的。


可以说,《六经|不是孔子时代,能够看到的最好的书,而是流传至孔子时,仅存的书。孔子最爱的书是周武王撰写的《象传|,是《周易|的注释版。如同,王阳明不读朱熹的理书,而读孔子的《论语|一样。


为此,王阳明旗帜鲜明地指出:


《易|,是伏羲时代的史书,

《书|,是尧、舜以后存留的史书,

《礼|《乐|《春秋|,是夏、商、周三代的史书。

《诗经|之所以没有被王阳明点名,是因为该书,实际上是野史版的史书。


既然都是史书,都言道义,《春秋|位列《六经|,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读书论春秋,把时间的维度考虑进去,上升到四维的空间,心外无一物,还是在自心上求!


2024.4.4日晨

全文2921字

(岚林谷绘制/九龙护主图)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学王阳明语录(一四):六经五史论春秋发布于2024-05-05 21:1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