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传习录



学王阳明语录(二):



底气来自“在亲民”




今日学王阳明《传习录|第一节。


爱问:“‘在亲民’,朱子谓当作‘新民’,后章‘作新民’之文似亦有据;先生以为宜从旧本作‘亲民’,亦有所据否?”


先生曰:“‘作新民’之‘新’,是自新之民,与‘在新民’之‘新’不同,此岂足为据?


‘作’字却与‘亲’字相对,然非‘亲’字义。下面‘治国平天下’处,皆于‘新’字无发明。如云‘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如保赤子’,‘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之类,皆是‘亲’字意。


‘亲民’犹《孟子|‘亲亲仁民’之谓,‘亲之’即‘仁之’也。‘百姓不亲’,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所以亲之也。《尧典|‘克明峻德’便是‘明明德’,‘以亲九族’至‘平章’、‘协和’,便是‘亲民’,便是‘明明德于天下’。


又如孔子言‘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便是‘明明德’,‘安百姓’便是‘亲民’。说‘亲民’便是兼教养意,说‘新民’便觉偏了。”


此文,为王阳明第一大弟子,徐爱所著作。徐爱生于公元1488,小王阳明16岁,英年早逝,殒于1518年,终年50岁,字曰仁,号横山,浙江余杭人。重点是,徐爱是王阳明的妹夫,曾任南京工部郎中。


徐爱与王阳明的关系,如同孔子与曾子。《传习录|出自徐爱之手,如同《论语|出于曾子之手。从《传习录|,取名于《论语|“传不习乎”!


从此文可以看出,文字写就的历史,极有可能是层垒的。寄托在文字之中的文明,作为历史的一部分,也一样,极有可能是层垒的。


徐爱讲王阳明的语录,叠加在孔子、曾子和朱熹的言论思想之上,在《论语|《大学|的著作上,更进了一步。


王阳明的思想,是文化进程中,独创的一种执行力,堪称智慧,所以成就了伟大的“心学”,被人誉为“圣人”。


徐爱,在记录王阳明传道的对话中,讲到王阳明时代,读到的《大学|是“旧本”,而非朱熹的新本。所以产生了“亲民”与“新民”一说。


依照朱熹的论述,曾子的《大学|分为“经”和“传”两部分。“经”是指《大学|的前两章,由“大学之道”至“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这一部分,朱熹认为是“孔子之言,曾子述之。”《大学|的其他部分,为曾参门人,记述曾参的话,因此都归为“传”。


这就是《大学|的层垒结构。孔子论说“大学之道”,曾子记录下来相关文字,这是大学“发明”的最底层。


曾子继承圣人孔子的衣钵,讲学阐发孔子所传“大学之道”,秦汉人整理相关文字,使《大学|形成一种学术的气象,这就“大学”的第二层结构,在徐爱的口中,指的就“旧本”。


后来,程颢、程颐,又称“二程”,和朱熹将《大学|从《礼记|中抽离,单独成篇,特别是朱熹增补、重排《大学|,完成“大学”的第三期即定型期,这就是所谓的“新本”,也是“理学”的一种新学术。


王阳明的高明,就在朱熹的基础上,对照“旧本”,重新阐发“大学”内函,使之发扬光大,虽在文字本身上没有“发明”,却让“大学”的宗旨得以发扬光大。这个时期,可以说是“大学”的升华期。


个人“岚林谷”认为,读书要读原著,不要纠结于现代人的注释,不要被所谓的“砖家”带歪了,古代是这样,现代也是这样。


因为禅师讲过,“我眼本明,因师而瞎”。人类最大罪过的人,是为人老师的“师”,太过于执着于自己的“牛逼”,这样的人往往是人类史上最大的罪人,因而其私利严重,心思格局不大,思想误人子弟。


徐爱在《传习录|开篇中,就提出了一个伟大的命题,“大学之道”到底是“亲民”,还是“新民”?


徐爱认为,朱熹的观点,不是没有道理,但要分开来讲。“经”的部分,讲“在亲民”。“传”部分,讲“作新民”,形成强烈反差。


意思说,“大学之道”“在亲民”,为这是曾子的说法,而曾子的弟子在后面讲“作新民”,如“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最为典型。


个人“岚林谷”,从佛学的角度分析,“亲民”是本体,而“新民”是衍生品。也许,这是后学者对前辈的尊重,也是一种对求新、创造意识的追求与期盼。自春秋战国,思想轴心时代以来,这此诸子百家的说法,都没有对错,只有与时代文化背景是否相应的区别。


王阳明的观点非常明确,“求真理”要从根本上去看,回到“大学”的根本,就是读旧本的“在亲民”。而不是在“作新民”上去叠加认识,否则如佛所说“着了文字相”。


个人“岚林谷”,常说“智慧是文化进程中独创的执行力”。“1+1=2”这是常态叠加规律,但是“2x2=4”,对于大乘佛法的理解,贵在于“乘”,而不是“叠加”,思想理论的创新就是“大乘”的方法。


王阳明的基本观点,不但是“在亲民”,而是在此基础上“知行合一”,不只是“光讲不做”。知即是行,无行算不上真知。“知与行”,两者是“一体两面”,所以与朱熹的“先知后行”相异。


王阳明是将儒家学说,真正推展到“贩夫走卒”的第一人,他自己终身把实践“学为圣贤”作为学习的目的,认定天下,人人皆可“学为圣贤”,这就是“人人都可以成佛”的道理。


而理学代表人物,朱熹与“二程”,对“学为圣为圣有分别心,好似只有“统治阶级”者才能,这中间最大的区别,就是“亲民”是人人可做的道德实践,“新民”只能是少数人君的事情。


为什么这样讲呢?


因为由孔子到曾子,再到孟子,实际上是一个越来越亲“人君”的过程。


孟子明确提出解决天下纷争的唯一策略,便是“定于一”,而“定于一”的关键在于找到能够以德行仁的人君一统天下。


所以,曾子阐发孔子所传“大学之义”时,在人君的“新民”上著些笔墨,也是一种必然。


从徐爱开篇讲“亲民”,反“新民”的观点来看,这是得到王阳明的默许的。


个人“岚林谷”认为,其中并不存在争议,一切争议都是人为!


王阳明以“亲民”立论,是以社会底层出发。而朱熹以“新民”立论,是从社会顶层出发!只有伟人讲,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非常经典!


常说,“站在那山唱那支歌”,一切因时势变化而变化,所以佛说,“佛无定法”。


人的思想是变的,所以主张“初心不变”,这个“心”是心学的重点,要“致良知”,知“善恶”,去“格物”,去为善去恶。


这就是“知行合一”,良知与善行是同步的,发是内心的,自觉而动的行为。


“知”是“觉道”,“行”是“证道”。


王阳明讲的“学为圣贤”,离不佛学文化的影响,似谓心学,离不开“亲民”,这是修学一切学问的意义,全在于对于现实问题的解决。


王阳明说,“儒释庄老皆为我用,此谓道也”。关于“亲民”与“新民”的争议,如果用百家思想来看,一切都相。


其本质是“心”,怀什么“心”,就有什么相。王阳明的“心”是“良知”,而不只是“为统治阶级服务”,即为“人君”服务的,也不是佛所说“普渡众生”,这中间把“恶”锡除掉了。


个人“岚林谷”学讲王阳明的故事,启发到王阳明对待恶人的手段非常厉害,出手便是“绝招”,不予敌人生存空间。


可以说王阳明,爱憎分明,立场坚定,与如今的一些政见哲学完全不一样。


自古以来,再完美的“政见”都是“皇帝的新装”,脱了外衣,都是“赤裸裸”的“利益”,这就是“新民”的“新衣”。


王阳明坚持“在亲民”,个人“岚林谷”认为,其受启发于,《周易|出土时期,即公元前七百年时期,随国季梁所说的一句经典“忠于民而信于神”!


这才是诸子百家思想的源头,是一切为人学问的底气所在!


2024.3.22日晨

全文2894字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学王阳明语录(二):底气来自“在亲民”?发布于2024-05-05 21:1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