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



讲王阳明的故事⑦



悟道的阳明心如炽阳




今天继续学讲王阳明的故事第七回。


龙场悟道见我心,

躬身习作一身轻。

看破生活爱生活,

忠于子民信于神!


王阳明在龙场悟道,到底悟到了什么?


上回讲到王阳明在石棺中悟到了生死一场空。个人“岚林谷”通过读《金刚经|才明白,这一切都是他的心魔作怪,悟道是他的“嫁衣”!


一念起,海阔天空四千里。

一念灭,万物静籁空无敌。


王阳明读那么多的书,道理不是不懂,而是执行难,善护念难,放下难。所以提出了“心外无物”“致良知”“知行合一”,从此换了一身包装。


个人岚林谷认为,“心外无物”是“悟空”,放下一切执念。而“致良知”就是“善护念”,想一切美好的事,想与干是同步执行的,这是一种高度自觉的统一。也许这就是“知行合一”,一种条件反射,一种自然而然,一种说就干的执行力,一种至高无上的智慧!


王阳明龙场悟道,真正让他自已踏过了心中那道生死藩篱,也彻底把刘瑾太监们带给他的阴影挥抺而去。


王阳明所悟的道,是“见我心”,真正看清了自己内心的世界,而活成他自已,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而决定做什么样的事,不由外物所影响,只是与外物相应,且躬身践行。


王阳明心中悟空之后,内心清明如镜,清晰照亮自已的思想认识,看破了生活的表相,而为人生最合适的愿境,继续热爱生活。


如此,王阳明放下过往的执念,拥抱当下的日子,历经心灵涅槃,心态改变了,全方位接受了自己的现实,不以读书人自居,不以当官者为傲,而是与万物平等,与他人看齐,随乡所俗,融入了当地土著生活中。


他从此,坚持“来自群众,到群众中去”的理念,如鱼得水。


正如公元前七百年前的随国大夫季梁所言“忠于民而信于神”,以真诚的爱与人相处,得到们的拥护,就如同神一样,被人崇尚尊重。


看破生活而热爱生活,还就是英雄,英雄就是神一般的人物,英雄就是圣人。


不再视自己为外来者,也不再以读书人和官员自居,他像黄州的苏东坡一样,以一副农夫的形象,融入了当地土著的生活。


为此,王阳明以一颗炽热的心,忠诚于当地民众。他真诚地教当地人制泥坯、建房子,当地人礼尚往来,修建小木屋,开垦出一片小菜园,种植竹木花草,一派田园生活。


就这样,王阳明的心境改变了他的处境。开悟后的王阳明,心若炽阳,以自己的德行和真诚感化了身边的人。


在众人的助力下,尤其是王阳明从浙江老家带来的两位,以及在贵阳龙场新收的一位。三位随从陪伴王阳明度过了人生最艰难、最低谷的时期,也见证了他在逆境中完成的“龙场悟道”。


得人心者得天下,

得已心者明世界


一个好汉三个帮。通过王阳明众人的努力,曾经荒凉破败的龙场驿,慢慢富有了生机。一座座亭屋纷纷建好。


有了宽敞的地方,有了群众基础,王阳明筹建的“龙岗书院”正式挂牌招生,而这个“书院”,非“书院”,是名“书院”。


因为王阳明传道,与一般大儒不一样,不搞“正襟危坐”一套,而是生活处处是学问,无处不讲,无处不可,传道在在山碧水之间,或在风清月朗之时,或在饮酒弹琴的间隙,总之有人的地方,就有传道。


就这一样一来,好事传千里,远在京城的学生,以后在王阳明余姚老家的后生,陆陆续续数,不少人不远千里前来听王阳明的讲座。


此时龙场驿,换了一番天地。


人说:“树大招风”。正当王阳明的“龙岗书院”办得风生水起的时候,新的危险也在一步步向他逼近。


王阳明的名声,很快传到了贵州巡抚王质的耳中。早年在朝中任过御史,因为御史的工作主要是弹劾官员,因此是出了名的“找茬”的主。


一天,王质派了几名官差,把龙场驿围住,兴师动众,质问王阳明,不懂官节礼仪,无视朝庭命官,到了龙场不“拜码头”。


那知,被龙场的土著苗族看到后,集体拥护王阳明明,有的人手里还挥着棍棒、镰刀,一场武斗即将开始,几各官差向来知道苗族土著的生猛,吓得掉转马头,赶忙跑路。


王质接到这官差禀报后,十分生气,甚至想动用军队,但又怕闹出民族矛盾,更重要的是,堂堂一个巡抚,却为一个驿丞,大动干戈,这事一旦传出去,面子上也实在不好看。于是他找到了管司法的毛应奎,让他去“和事”。


毛应奎是一个正派、有学识的人,作为中间人,他劝王阳明去跟巡抚道个歉,实在不行写封道歉信,这事也就过去了。


但是王阳明是悟通道的人,生死看淡,名利看无,得失看破,赤脚的不怕穿鞋的。鉴于毛应奎的面子,信是写了,但信词里都是“硬话”。


王阳明的意思是,自己来龙场时,几乎一日三死,什么苦都吃过,什么风浪都见过,不是被吓大的,最好好尊重一点。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王质看了信后大为震惊,在毛应奎的一番周旋下,也只要默默接受了这样一个事实,毕竟王阳明明也是“官二代”和“富二代”。


用佛学观点讲,个人“岚林谷”认为王阳明这一招可称得上“无畏施”。在正义面前,在人们利益面前,他是有担当的,是一个无畏者,不被权势所压倒


《易经|:“有福之人,自有天助”。从此王阳明少了一个敌人,又多了一位朋友。而王阳明人生中的另一个贵人,正带着“外挂”赶在来龙场的路上!


由于王阳明的“龙冈书院”名声越来越响亮,最终把一个大人物吸引来了,他就是贵州提学副使,主管教育的“副省长”席元山。


席元山也是一位清正廉洁、光明磊落的人物,非凡的气度和见识,后来还入朝当过礼部尚书。


席元山翻山越岭,从贵阳城来到偏远的龙场驿,目的是虚心向一位被朝廷贬谪的小驿丞求教。


王阳明在“何陋轩”自建房中接见了席元山,两人一边喝茶,一边论事。席元山准备与毛应奎把贵阳书院重新修整一下,想邀请王阳明出山去做书院洞主。


贵阳书院,相当如今的名校,高等学府,这个“书院洞主”就是校长。如此好的机缘,让王阳明真是又惊又喜,当场接受了邀请。


正德四年,王阳明受邀离开了居住了两年的龙场驿,前往贵阳书院讲学。


在贵阳书院,王阳明讲“知行合一”,这也是他在龙场悟道的结晶。


自古以来,历代知识分子都是把“知”和“行”分开来看的。尤其是宋朝的大儒朱熹对“知行”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先知后行”的学说,他认为首先要认清万物之理,然后才能去实践,否则实践就无根基。


大儒朱熹这一套思想到如今,还是很有市场,更不用说明朝的时候,当时的儒生都将其奉为真理。然而王阳明却认为“知行”二者是同时进行的,知存在于行,行存在于知,知是行之始,行为知之成。


王阳明这一思想的提出,便在当时产生了石破天惊的效果,掀起了轩然大波。


可以预见的是,王阳明又将迎来一条艰难的道路了。


什么艰难的路呢?


欢迎关注“岚林谷”公众号,且听下回分解!


2024.2.29日晨

全文2595字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讲王阳明的故事⑦:悟道的阳明心如炽阳发布于2024-05-05 21:2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