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苏轼的生平和思想性格

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北宋文学风尚的变革中,欧阳修是处在倡导变革的核心地位,而苏轼是这场变革的最高成就的代表。苏轼是少有的文学、文化奇才,有渊博的学问,雄大的才力,丰厚的艺术素养,更重要的是有充沛的创造能力,是高度发达的宋代文化所塑造的文化巨人。他的思想、性格、艺术才情和创造才能都是宋代文化的典型代表。他的作品代表了宋代文学最为核心的审美精神和文化价值,同时又在许多方面超越了这个时代,具有跨越时代的意义,成为古代历史上最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宝藏之一。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他出身于一个比较清寒的文士家庭,父亲苏洵,27岁发愤读书,他受父亲影响,从小就受到很好的教育。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说:“公生十年,而先君宦学四方,太夫人亲授以书。”苏东坡十岁左右他父亲到外面游学,他的教育由母亲程氏来负责。“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太夫人尝读《东汉史》至《范滂传》,慨然太息。”“公侍侧,曰:‘轼若为滂,夫人亦许之否乎?’太夫人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耶?’公亦奋厉有当世志。太夫人喜曰:‘吾有子矣。’”“比冠,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苏轼和苏辙参加进士考试中举,这一科的主考官是欧阳修,欧阳修看到苏轼的文章,“惊喜以为异人”,说“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嘉祐六年(1061)苏轼参加了制科考试。苏轼考的是“贤良方正能言极谏科”,制科考试主要考策论,考论说能力和思想,以及对国家大事的看法,要求比较高,也很严格,每次考试合格人的很少。当时士大夫都以通过制科考试为荣,制科被称作大科。史书记载说苏轼“优入三等”。在宋代制科考试中考上三等的唯有苏轼一人。

苏轼的思想特点。

苏轼认为当时是“有治平之名而无治平之实,有可忧之势而无可忧之形”。“常患无财”、“常患无兵”、“常患无吏”。

在嘉祐六年的对策中,他就发表过改革弊政的议论,其后又在《思治论》中提出“丰财”、“强兵”、“择吏”的建议。但苏轼主张政治改革应该采取比较温和的态度,认为 法相因则事易成,事有渐则民不惊”(《辩试馆职策问札子》)。 

苏轼主张以儒家“仁政”治国,《刑赏忠厚之至论》:“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

《超然台记》:“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玮丽者也。餔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宝绘堂记》:“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

苏轼《题金山寺画像》:“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参寥《东坡先生挽词》:

峨冠正笏立谈丛,凛凛群惊国士风。却戴葛巾从杖履,直将和气接儿童。

第二节 苏轼的文学主张

作为一位文学大家,苏轼对于文学有许多重要的看法,他的创作成就,与其系统切实的文学主张有密切的关系。

第一,苏轼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批评“儒者之病,多空文而少实用”。认为文章要“有为而作”,讲求实际效用,反对华而不实的文风。他的散文多议论古今成败,有感而发,“不为空言”;他的诗更是“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庶几有补于国”之作。

其次,强调作者应有丰富的生活阅历,《送参寥师》诗谈到“欲令诗语妙”的途径,要求“了群动”、“纳万境”,“阅世走人间,观身卧云岭”。这是从自身的创作总结出来的经验之谈。

第三,苏轼认为文学写作应该有创作冲动,要有为而发。他在《南行前集叙》中说:“非能为之为工,乃不能不为之为工也。”心中有充实的积蓄,自然要表现出来,而且表现得丰美,好比“山川之有云雾,草木之有华实,充满勃郁而见于外,夫虽欲无有,其可得耶?”

第四,在艺术表现上,苏轼一是认为必须以完美、充分地表现内容为标准,这就是“达”。他说:“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二是要追求自然天成,追求“天工与清新”。他曾说自己的写作时“不敢有作文之意”,因为一旦“有意”作文,就失去了天然的情趣。表现在诗文创作上,便是“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第五,苏轼还注意到艺术创作中捕捉艺术形象的问题,在《文与可画篔筜谷偃竹记》中提到“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稍纵即逝也。”这是文同的画竹理论,也代表了苏轼的艺术观点。苏轼在《腊日游孤山访惠勒惠思二僧》诗中也说过:“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

第六,在艺术表现效果上,苏轼主张追求“神似”。《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说:“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在艺术风格方面,苏轼则提倡多样化,主张“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追求异彩纷呈,各臻其妙。他自己的诗、词、散文,因文体、题材、时地、心情的不同,也呈现丰富多彩的风格。

第三节 苏轼的文

苏轼的散文向来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并称“韩、柳、欧、苏”。同韩愈的浩瀚奔腾、柳宗元的清峭澄澈、欧阳修的平易舒畅比较起来,苏轼的散文特别显得“汪洋恣肆”。

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初好贾谊、陆贽书,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既而读《庄子》,喟然叹息曰:‘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

罗大经《鹤林玉露》:“庄子之文,以无为有,战国策之文,以曲作直,东坡平生熟此二书,故其为文,横说竖说,惟意所到。俊辩痛快,无复滞碍。”

《日喻》

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籥yuè,以为日也。日之与钟籥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之而求之人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钟而之籥,转而相(形容)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意(猜想)之,皆求道(按指方法)之过也。

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

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也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渤海吴君彦律,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按:本篇作于元丰元年(1078),苏轼任徐州知州。吴彦律名琯,时任徐州监酒。

陆游《老学庵笔记》:

建炎以来,尚苏氏文章,学者翕然从之,而蜀士尤盛。亦有语曰:“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

《石钟山记》:

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仞,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 

《前赤壁赋》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泝流光。渺渺兮余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苏轼《文说》

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文同 湖州画派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 斲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书尾复写一诗,其略曰:“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曰:“苏子辩矣。然二百五十匹绢,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

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与子由弟》

惠州市井寥落,然犹日杀一羊,不敢与仕者争买,时嘱屠者买其脊骨耳。骨间亦有微肉,熟煮热漉出,不乘热出,则抱水不干。渍酒中,点薄盐炙微燋食之。终日抉剔,得铢两于肯綮之间,意甚喜之,如食蟹螯,率数日辄一食,甚觉有补。子由三年食堂庖,所食刍豢,没齿而不得骨,岂复知此味乎?戏书此纸遗之,虽戏语,实可施用也。然此说行,则众狗不悦矣。 

与钱穆父(杭州)

承录示元之诗,旧虽曾见之,今得公亲书,甚喜。令跋尾,诗词如此,岂敢挂名其间。呵呵。惠示江瑶,极鲜,庶得大嚼,甚快。北方书问几绝,况有苞苴见及乎?昨日忽得两壶,谨分其一,不罪微浼。某再谢。 

与吴君采(黄州)

近日黄州捕私酒甚急,犯者门户,立木以表之。临皋之东有犯者,独不立木,怪之,以问酒友,曰:“为贤者讳。”吾何尝为此,但作蜜酒尔。

答谢民师书

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孔子曰:“言之不文,行而不远。”又曰:“辞达而已矣。”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 

第四节 苏轼的诗歌

在诗歌领域,苏轼同样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他是一位既能广泛汲取前人之长,又有过人的创造才能的诗人。他有丰厚的生活阅历,对生活充满热情,善于从平凡的事物当中发现美的价值,感受到诗的意趣,这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一,苏轼诗歌的思想内容

1,关怀民生疾苦,批评时政弊端。

2,表现民间的各种劳动生活,甚至题咏劳动工具。        

3,抒写个人情怀。

4,歌咏自然景物。

除了以上四类,还有题咏书画、唱酬赠答、品茶饮酒等等,也都有较高成就。

二,苏轼诗歌的艺术

1,语言文字表现力的创造性开发

2,联想与比喻

3,以文为诗

4,用典

5,畅达的艺术风格

一,苏轼诗歌的思想内容

1,坚持以民为本的立场,关怀民生疾苦,批评时政弊端,体现了强烈的批判精神,即使冒犯朝廷也不放弃自己的社会责任。这类政治主题的诗歌直接导致了“乌台诗案”的发生,但他即使到了晚年也没有放弃这类诗歌的写作。

《荔支叹》

十里一置飞尘灰,五里一堠兵火催。颠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支龙眼来。飞车跨山鹘横海,风枝露叶如新采。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永元荔支来交州,天宝岁贡取之涪。至今欲食林甫肉,无人举觞酹伯游。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雨顺风调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笼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吾君所乏岂此物?致养口体何陋耶!洛阳相君忠孝家,可怜亦进姚黄花!

2,表现各种劳动生活,甚至以劳动工具入诗,体现了民胞物与的平等胸怀和对民生问题的真切关心,题材虽然凡俗,却给人以别开生面之感。 

《东坡八首》并叙
   余至黃州二年,日以困匮,故人马正卿哀余乏食,为于郡中请故营地数十亩,使得躬耕其中。地既久荒为茨棘瓦砾之場,而岁又大旱,垦辟之劳,筋力殆尽。释耒而叹,乃作是诗,自愍其勤,庶几来岁之入以忘其劳焉。

其五

良农惜地力,幸此十年荒。桑柘未及成,一麦庶可望。投种未逾月,覆块已苍苍。农夫告我言,勿使苗叶昌。君欲富饼饵,要须纵牛羊。再拜谢苦言,得饱不敢忘。

《秧马歌并引》

过庐陵,见宣德郎致仕曾君安止,出所作《禾谱》。文既温雅,事亦详实,惜其有所缺,不谱农器也。予昔游武昌,见农夫皆骑秧马。以榆枣为腹,欲其滑,以楸桐为背,欲其轻,腹如小舟,昂其首尾,背如覆瓦,以便两髀,雀跃于泥中,系束藁其首以缚秧。日行千畦,较之伛偻而作者,劳佚相绝矣。《史记》禹乘四载,泥行乘橇。解者曰,橇形如箕,擿行泥上。岂秧马之类乎?作《秧马歌》一首,附于《禾谱》之末云。

春云蒙蒙雨凄凄,春秧欲老翠剡齐。嗟我妇子行水泥,朝分一垄暮千畦。腰如箜篌首啄鸡,筋烦骨殆声酸嘶。我有桐马手自提,头尻轩昂腹胁低。背如覆瓦去角圭,以我两足为四蹄。耸踊滑汰如凫鹥,纤纤束藁亦可赍。何用繁缨与月题,朅従畦东走畦西。山城欲闭闻鼓鼙,忽作的卢跃檀溪。归来挂壁従高栖,了无刍秣饥不啼。少壮骑汝逮老黧,何曾蹶轶防颠隮。锦鞯公子朝金闺,笑我一生蹋牛犁,不知自有木駃騠。

就题材内容而言,最能体现苏轼士大夫责任感和仁政理想的作品是以上两类,都是他“悲歌为黎元”的写作观念的具体体现。而最能代表苏轼旷达乐观性情的,则是以下两类:

3,抒写个人情怀。或思亲怀友,或抒发生活中某一情景触发的人生感悟;或写人生无常的感慨,或表现对生活的热情和执着,都很能体现苏轼的性情。对生活和人生道路的思考,可以说是贯穿苏轼一生创作的主题。

《吉祥寺赏牡丹》

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

《登云龙山》

醉中走上黄茅冈,满冈乱石如群羊。风头醉倒石作床,仰看白云天茫茫。歌声落谷秋风长,路人举首东南望,拍手大笑使君狂。

《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其一

半醒半醉问诸黎,竹刺藤梢步步迷。但寻牛矢觅归路,家在牛栏西复西。 

《汲江煎茶》

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汲江煎茶》为苏轼元符三年在儋州(在今海南)作。

活火:苏轼自注:“唐人云:茶须缓火炙,活火煎。”赵璘《因话录》卷二记载,兵部员外郎李约“天性唯嗜茶,能自煎。谓人曰:‘茶须缓火炙,活水煎。’活火谓炭火之焰者也。”

“枯肠”句:未易:不容易。禁:承受。卢仝《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苏轼另有《游诸佛舍,一日饮酽茶七盏,戏书勤师壁》:“且尽卢仝七碗茶。”苏轼这里说禁受不住三碗,乃极言其茶之佳,并暗寓“惟有文字五千卷”之意。

雪乳:形容煎茶时汤面上的茶脚,乳白色浮沫。

松风:形容茶水倒出时的声音。苏轼《试院煎茶》:“飕飕欲作松风声。”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苏辙《怀渑池寄子瞻兄》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渡古崤西。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遥想独游佳味少,无言骓马但鸣嘶。

自注:辙尝为此县簿,未赴而中第。辙昔与子瞻应举,过宿县中寺舍,题其老僧奉闲之壁。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馀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终风:《诗经·郁风·终风》毛传:“终日风为终风。”

“云散”二句:典出《世说新语·言语》,晋会稽王司马道子与客夜坐,“于时天月明净,都无纤黯”,道子叹以为佳。座中谢重却说:“意谓乃不如微云点缀。”道子因戏谢重云:“卿居心不净,乃复强欲滓秽太清邪!

《论语·公冶长》:孔子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轩辕:黄帝。《庄子·天运》说黄帝“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北门成闻之始惧复怠且惑,黄帝即借音乐向他说了一番关于“道”的哲理

4,歌咏自然景物。或咏物,或写景,或记游。或咏花草树木,题咏人文景观;或写风云雨雪、湖光山色。有的和他对人生处境的感慨相联系,有的侧重表现从自然观照当中体悟到的某种哲理,更多的则在写景咏物中体现旷达乐观的性情。苏轼极其善于发现自然之美,善于观物之妙,善于求物之理,更善于在与自然万物的交融之中自得其乐 。 

《新城道中》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饷春耕。

新城:今浙江富阳新登镇,在杭州西南,宋代为杭州属县。熙宁六年(1073)苏轼在杭州任通判,二月间,视察属县,由富阳至新城,途中所作。原作共二首,这是第一首。

絮帽:粗丝绵制成的头巾。古人把头巾称作“冒絮”,《史记·绛侯周勃世家》:“文帝朝,太后以冒絮提文帝 ”裴駰集解:“晉灼曰:‘《巴蜀異物志》謂頭上巾爲冒絮。’”又《汉书·周勃传》注引晋灼曰:“《巴蜀異志》謂頭上巾爲冒絮。”颜师古曰:“冒,覆也,老人所以覆其头。”这里用其意,是说山头白云缭绕,像是老人头上披戴着白色的絮帽。

铜钲(zhēng):铜锣,这里比喻初日。

西崦(yǎn):这里泛指西山。

葵:一本作“芹”。饷:给在田间劳作的送饭。

《攓云篇并引》

余自城中还道中,云气自山中来,如群马奔突,以手掇,开笼收其中。归家,云盈笼,开而放之,作《攓云篇》。

物役会有时,星言从高驾。道逢南山云,欻吸如电过。竟谁使令之,衮衮从空下。龙移相排拶,凤舞或颓亚。散为东郊雾,冻作枯树稼。或飞入吾车,偪仄碍肘胯。抟取置笥中,提携返茅舍。开缄乃放之,掣去仍变化。云兮汝归山,无使达官怕。

攓qiān :拔取,取。

玩物。生活兴趣。童心。

《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

江城地瘴藩草木,只有名花苦幽独。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漫山总粗俗。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自然富贵出天姿,不待金盘荐华屋。朱唇得酒晕生脸,翠袖卷纱红映肉。林深雾暗晓光迟,日暖风轻春睡足。雨中有泪亦凄怆,月下无人更清淑。先生食饱无一事,散步逍遥自扪腹。不问人家与僧舍,拄杖敲门看修竹。忽逢绝艳照衰朽,叹息无言揩病目。陋邦何处得此花,无乃好事移西蜀。寸根千里不易致,衔子飞来定鸿鹄。天涯流落俱可念,为饮一樽歌此曲。明朝酒醒还独来,雪落纷纷那忍触。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二

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徘徊。 

《惠崇春江晓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海棠》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霏霏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一

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自注:湖上有水仙王庙。)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东坡志林》卷一《记游庐山》

仆初入庐山,山谷奇秀,平生所未见,殆应接不暇。……最后与总老(东林寺僧常总)同游西林,又作一绝云:“横看成岭侧成峰,到处看山了不同……。”

西林:寺名,又名乾明寺,在庐山山麓。宋陈舜俞《庐山记》卷三:“东林之西百馀步,至远公塔。塔西百馀步,至西林乾明寺。”

远近高低:指看山者的立足点而言。

以上四类作品体现了苏诗的基本面貌和主要特色,数量众多,成就突出,对后世影响巨大。苏诗内容丰富,取材广泛,除了以上四类,还有题咏书画、唱酬赠答、品茶饮酒等等,也都有较高成就。

二,苏轼诗歌的艺术 

1,语言表现力的创造性开发

叶燮《原诗》:“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而适如其意之所欲出。”其诗歌的语言表现能力在历史上少有其比。(如《新城道中》、《鹤叹》、《汲江煎茶》、《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 、《有美堂暴雨》、《泛颖》等)

按:《新城道中》“树头初日挂铜钲”一句比喻准确有趣,但最关键者还在“挂”字的独特效果,“挂”字一是把自然对象当作了一个被处置物,无论是谁把它“挂”在树头,都有很新奇的效果。二是把本来具有景深的立体的自然风景平面化了,把远在天上的太阳拉近,“挂”在树上,使整个画面成了一幅平面的卡通。普通的“挂”字表现了天真烂漫的观照结果,对文字的表现力的挖掘开发达到了极致。

又如《鹤叹》: 三尺长胫阁瘦躯。”

《唐子西文录》:“东坡作《病鹤》诗,尝写“三尺长胫 □ 瘦躯”,缺其一字,使任德翁辈下之,凡数字。东坡徐出其稿,盖‘阁’字也。此字既出,俨然如见病鹤矣。”

按:这个“阁”字,同样有处置的意味。似乎病鹤瘦瘦的身躯是被什么人搁在长腿上的,文字的表现力同样非常奇妙。

其他如《汲江煎茶》:“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sháo)分江入夜瓶。”“贮月”、“分江”也有类似的处置效果。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按:苏轼善于捕捉变化万端甚至瞬息不能保持常态的景象,这首诗写西湖晴雨的顷刻间的变化,不仅观察仔细,敏于捕捉,而且善于刻画,以生动的语言传达出这种变化,在表现转瞬即逝的动态景象方面,苏轼也把文字语言的表现力发挥到了极致。

《有美堂暴雨》

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十分潋滟金樽凸,千杖敲铿羯鼓催。唤起谪仙泉洒面,倒倾鲛室泻琼瑰。

苏轼《评诗人写物》:

诗人有写物之功。“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他木殆不可以当此。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决非桃、李诗。皮日休《白莲》诗云:“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堕时。”决非红莲诗。此乃写物之功。若石曼卿《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至此陋语,盖村学中体也。

2,联想与比喻

苏诗的联想:

(《惠崇春江晓景》)

又如:

《初到黄州》: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南园》:

“春畦雨过罗纨腻,夏垅风来饼饵香。”

《东坡八首》其四

种稻清明前,乐事我能数。毛空暗春泽,针水闻好语。分秧及初夏,渐喜风叶举。月明看露上,一一珠垂缕。秋来霜穗重,颠倒相撑拄。但闻畦陇间,蚱蜢如风雨。新舂便入甑,玉粒照筐筥。我久食官仓,红腐等泥土。行当知此味,口腹吾已许。 

苏诗的比喻

《守岁》:

“欲知垂岁尽,有似赴壑蛇,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

《送李公恕赴闕》:

“君才有如切玉刀,见之凛凛寒生毛。”

《游径山》:

“众峰来自天目山,势若骏马奔平川,中途勒破千里足,金鞭玉镫相回旋。”

《百步洪》:

……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

赵翼评云:“形容水流迅驶,连用七喻,实古所未有。”

《和钱安道寄惠建茶》

我官于南今几时,尝尽溪茶与山茗。胸中似记故人面,口不能言心自省。为君细说我未暇,试评其略差可听。建溪所产虽不同,一一天与君子性。森然可爱不可慢,骨清肉腻和且正。雪花雨脚何足道,啜过始知真味永。纵复苦硬终可录,汲黯少戆宽饶猛。草茶无赖空有名,高者妖邪次顽懭。体轻虽复强浮沉,性滞偏工呕酸冷。其间绝品岂不佳,张禹纵贤非骨鲠。……

《史记·汲黯列传》:汲黯对汉武帝曰:“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上默然,怒。变色而罢朝,公卿皆为黯惧。上退,谓左右曰:“甚矣汲黯之憨也!”

《汉书·盖宽饶传》汉宣帝时盖ge宽饶忠直忧国,以言事不当帝意而为文吏所诋,谏大夫郑昌愍为其辩解。“上不听,遂下宽饶吏。宽饶引佩刀自刭北阙下,众莫不怜之。”

张禹,汉代学者,精通《论语》,称《张侯论》。汉元帝时授太子《论语》,成帝时官至丞相,封安昌侯,为人唯喏逢迎,但求富贵自保。《汉书》有传。

此诗以历史人物喻茶的品格,就咏茶而言,是用典,就修辞而言,又是比喻。进一步分析,诗中典故又使建溪茶和草茶分别成为了直言忠谏之臣和妥协求全之辈的象征。可见,诗人以人比茶,又以茶喻人,两个层次互相生发,手法十分新颖。纪昀评此诗说:“将人比物,脱尽用事之痕,开后人多少法门。”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按:以美人比喻美景,本身就是创格,而且作为喻体的“西子”的美貌只见于书本的记载和人的意想之中,并不具有确定的形象,这个比喻的妙处就在于利用这种美的不确定性,创造出无限想象的空间,让人生发无尽的联想。这样的比喻,前人诗中同样少见。

3,用典

《和钱安道寄惠建茶》和《饮湖上初晴后雨》这样的比喻,其实都借用了书上的典故,也就是说,这样的比喻是用典故实现的。实际上,大量用典,善于用典,也是苏轼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苏轼学问渊博,作诗时典故信手拈来,左右逢源。多数情况下,苏诗的用典妥贴精切,且浑然天成,对于诗意的表达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如赵翼《欧北诗话》所说,苏轼“才思横溢,触处生春,胸中书卷繁富,又足以供其左旋右抽,无不如志” 。

苏轼著名的用典

《过于海舶得迈寄书酒作诗远和之皆粲然可观子由有书相庆也因用其韵赋篇并寄诸子侄》:

“他年汝曹笏满床,中夜起舞踏破瓮。”

《章质夫送酒六壶书至而酒不达戏作小诗问之》:

“ 白衣送酒舞渊明,急扫风轩洗破觥。岂意青州六从事,化为乌有一先生。

《贺陈述古弟章生子》

郁葱佳气夜充闾,始见徐卿第二雏。甚欲去为汤饼客,惟愁错写弄麞书。参军新妇贤相敌,阿大中郎喜有余。我亦从来识英物,试教啼看定何如。

4,以文为诗

赵翼《瓯北诗话》:

“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

苏轼可以说是宋人“以文为诗”的代表。苏轼的“以文为诗”,主要是从内容、形式、艺术、语言等方面突破前人的巢臼,突破文体界限的拘束,实际也是其创造性才华在诗歌创作上的表现。 

《书晁说之考牧图后》 

前有百尾羊,听我鞭声如鼓鼙。我鞭不妄发,视其后者而鞭之。 

《石苍舒醉墨堂》 

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何用草书夸神速,开卷惝怳令人愁 

《颍州初别子由二首》其二

近别不改容,远别涕沾胸。咫尺不相见,实与千里同。人生无离别,谁知恩爱重。始我来宛丘,牵衣舞儿童。便知有此恨,留我过秋风。秋风亦已过,别恨终无穷。问我何年归,我言岁在东。离合既循环,忧喜迭相攻。悟此长太息,我生如飞蓬。多忧发早白,不见六一翁。 

《泛颍》

我性喜临水,得颍意甚奇。到官十日来,九日河之湄。吏民笑相语:使君老而痴。使君实不痴,流水有令姿。绕郡十馀里,不驶亦不迟。上流直而清,下流曲而漪。画船俯明镜,笑问汝为谁。忽然生鳞甲,乱我须与眉。散为百东坡,顷刻复在兹。此岂水薄相,与我相娱嬉。声色与臭味,颠倒眩小儿。等是儿戏物,水中少磷缁。赵陈两欧阳,同参天人师。观妙各有得,共赋泛颍诗。

5,畅达的艺术风格

清人赵翼评苏诗说:“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如幷剪。”(《瓯北诗话》)苏轼驾驭诗歌语言的能力在古代诗人中少有其比,在苏轼笔下,“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同上),妙笔生花,辩口悬河,虽如朱熹所批评,时有“一滚说尽无馀意”的毛病(见《朱子语类》)卷一百四十),但其畅达痛快地驱遣文字语言的手段,不能不说是天地之奇观。他在《答谢民师书》说文学写作的最高追求应该是“辞达”,他也常以自己能够做到“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不尽意” (何薳《春渚纪闻》引)而自豪。这些都构成了苏诗畅达的艺术风格。

袁宏道《雪涛阁集序》:

“有宋欧、苏辈出,大变晚习,于物无所不收,于法无所不有,于情无所不畅,于境无所不取,滔滔莽莽,有若江河。”(《瓶花斋集》卷六) 

袁宏道《答梅客生开府》:

“苏公诗无一字不佳者。青莲(李白)能虚,工部(杜甫)能实。青莲唯一于虚,故目前每有遗景;工部唯一于实,故其诗能人而不能天,能大能化而不能神。苏公之诗,出世入世,粗言细语,总归玄奥,恍惚变怪,无非情实。盖其才力既高,而学问识见,又迥出二公之上,故宜卓绝千古。至其遒不如杜,逸不如李,此自气运使然,非才之过也。” (《瓶花斋集》卷九)

第五节 苏轼对词的革新

苏轼的博大胸怀和过人才情在词的创作中也有突出的表现,他继柳永之后,进一步对歌词进行了全面的革新。

苏轼《赵成伯家有丽人,仆忝乡人,不肯开樽,徒吟春雪美句,次韵一笑》

绣帘朱户未曾开,谁见梅花落镜台。试问高吟三十韵,何如低唱两三杯。莫言衰鬓聊相映,须得纤腰与共回。知道文君隔青琐,梁园赋客肯言才。

(自注:聊答来句,义取妇人而已,罪过,罪过!)

《东坡乐府》书影(元延祐本)

苏轼对词的革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词的写作目的上,苏轼以词言志,抒写主观怀抱,改变了应歌而作的单一取向。 

其次,在词的取材、创作方法和精神境界方面,苏轼打破了诗与词的绝对界限,极大地拓展了词的表现范围,丰富了题材内容,提升了词的精神品格。 

第三、在词的审美风格上,苏词改变了以绮丽柔婉为主的比较单一的状况,发展了新的词风。

胡寅《酒边词序》:“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乎尘垢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

《沁园春·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漙漙。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与鲜于子骏》(密州)

……所索拙诗,岂敢措手,然不可不作,特未暇耳。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写呈取笑。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

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行香子·过七里濑》

一叶舟轻,双桨鸿惊。水天清、影湛波平。鱼翻藻鉴,鹭点烟汀。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重重似画,曲曲如屏。算当年、虚老严陵。君臣一梦,今古空名。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浣溪沙》

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望江南》超然台作(一作暮春)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浣溪沙·徐州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

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挨踏破蒨罗裙。    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道逢醉叟卧黄昏。(其二)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其四)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其五)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东坡醉草《念奴娇》(西楼帖拓本)
                 

胡寅《酒边词序》

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乎尘垢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操贱役者,奴仆)矣。

《洞仙歌》

余七岁时,见眉山老尼,姓朱,忘其名,年九十岁。自言尝随其师入蜀主孟昶宫中。一日,大热,蜀主与花蕊夫人夜纳凉摩坷池上,作一词。朱具能记之。今四十年,朱已死久矣,人无知此词者。但记其首两句。暇时寻味,岂《洞仙歌令》乎?乃为足之云。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欹枕钗横鬓乱。    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永遇乐》

徐州梦觉,北登燕子楼作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定风波》

王定国歌儿曰柔奴,姓宇文氏,眉目娟丽,善应对,家世住京师。定国南迁归,余问柔:广南风土应是不好?柔对曰:此心安处便是吾乡。因为缀词云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阮郎归·初夏》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棋声惊昼眠(《诗馀图谱》)

《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附章质夫《水龙吟》

燕忙莺懒花残,正堤上、柳花飘坠。轻飞乱舞,点画青林,全无才思。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  

兰帐玉人睡觉,怪春衣、雪粘琼缀。绣床旋满,香球无数,才圆却碎。时见蜂儿,仰粘轻粉,鱼吹池水。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

宋人对苏词革新意义的评价

王灼《碧鸡漫志》:苏轼为词的发展“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

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Empire CMS,phome.net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北大讲义:?苏轼发布于2024-01-17 23:06:02

美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