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王阳明


学王阳明语录(二五):




上达功夫在下学




今日学王阳明《传习录|第二十四节,人不能在上达方面加以干预,必须求“下学”!


首先,学写一首七言诗《上达之途求下学|,増添一些文风气韵。


下学为基路漫漫,上达志高视野宽。

知行合一磨心智,格物致知意不阑。

修身养性悟真理,上下融通心自安。

道途虽远步坚定,追寻光明不畏难。


这首诗,强调了下学是上达的基础,通过知行合一、格物致知等方式,不断磨砺心智,实现上下融通,从而在追求道的道路上,坚定前行,不畏艰难。


接着,读原文:


问上达功夫。


先生曰:后儒教人,才涉精微,便谓上达未当学,且说下学,是分下学、上达为二也。


夫目可得见、耳可得闻、口可得言、心可得思者,皆下学也。


目不可得见、耳不可得闻、口不可得言、心不可得思者,上达也。


如木之栽培灌溉,是下学也,至于日夜之所息,条达畅茂,乃是上达,人安能预其力哉?


故凡可用功、可告语者皆下学,上达只在下学里。凡圣人所说,虽极精微,俱是下学。


学者只从下学里用功,自然上达去,不必别寻个上达的功夫。


原文的大意是这样的:


陆澄向王阳明先生,请教“上达”的功夫。


先生说:“后儒教人,初涉精细微妙处,便说是上达而不便学,而只去讲下学。如此一来,就把下学和上达一分为二了”。


“凡是眼睛能看到的,耳朵能听到的,口中能讲的,心中能想的,都是下学;眼睛不能看的,耳朵不能听的,口中不能讲的,心中不能想的,就是上达”。


“比如,栽培一棵树,灌溉是下学,树木昼夜生长,枝繁叶茂就是上达。人怎能在上达方面加以干预呢?”


因此,只要是可以下功夫,可以言说的,都是下学,上达的功夫包含在下学里。大凡圣人之说,虽精细入微,也都为下学。学者只需从下学上用功,自然可以上达,不必另寻求得上达的途径。” 


通过学读原文,王阳明并没有过多去阐述“上达”的功夫。关于“上达”的功夫,语出孔子。


孔子当年说,大概是没有人真正懂我的了。子贡追问,为什么说没有人真正懂先生呢?孔子讲“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意思是说,自己不抱怨天地和他人,通过下学的功夫,来实现上达的目标,上天一定应该懂这种人。


在另外的场合,孔子又讲“君子上达,小人下达”。由此,才有了后世学者求“上达”的问题。


陆澄之所以问“上达功夫”,其实他就是想求一个“上达”的意思。


早在陆澄一千多年前,孔子的弟子也问过类似的问题,只不过比陆澄要直接得多。


在《论语·为政|中,记载了“子张问干禄”一节,孔子一口气讲了一“箩筐”的道理。


其中心意思是,无外乎讲要“多闻多见”,要“慎言慎行”,要“阙疑阙殆”,如此才能“寡尤寡悔”,“寡尤寡悔”,“禄”自然也就在其中了。


孔子这段话,很容易让人,尤其是“朱熹”“二程”一样的宋儒,误以为子张问的“干禄”,是另一种不相干的东西。


孔子的回答,好像没有涉及一丁点关于“上达”求禄仕的内容,却又好像都是在讲求禄仕之道的。王阳明所讲的“上达”也是如此。


概括来讲,孔了所讲的“多闻多见”“慎言慎行”“阙疑阙殆”以至于“寡尤寡悔”,这些都是“下学”功夫,“下学功夫”到位了,“上达”求禄仕而得禄仕便变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


这里重点解读一下,阙疑:意味着在学习和听取信息时,对于有疑问的内容应该保持开放和保留的态度,不轻易下结论或传播。孔子提倡多听多看,对于不明白的地方,先放在一边,谨慎地表达那些真正理解的内容,以减少错误和过失。


对于阙殆:则是指在行动或决策时,对于没有把握的事情应该持保留态度,谨慎地执行那些真正懂得的部分,以减少后悔和错误。


所谓“寡尤寡悔”,指在言语上减少过失,行为上减少悔恨。强调通过谨慎的言行来避免错误和后悔,从而达到减少怨言和遗憾的目的。


王阳明在此段对话中。传承孔子关于“上达”的认识,人也没有孔子那样讲得复杂,但意思更加明了易见。


王阳明认为“上达”,是通过“下学”来达成的,“下学”可求,“上达”可期。


尤其是对下学起了一个定义,他说,目之所见、耳之所闻、口之所言、心之所思皆是“下学功夫”。


这一套说词,与《中庸|所言相似。原文讲:“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以至于“人一能之,几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这些都是“下学功夫”。


王阳明的观点中,以为“下学”是可控的,是在“从所欲”。“上达”全寄托在这个“下学”里,“上达”可期,却未必可求。


孔子当年讲,倘若富贵可求的话,就算是让我做个马车夫,“我”也是乐意的,倘若不可求的话,“我”还是更愿意做自己欢喜的事情。


恰如农夫一般,辛勤栽培灌溉是人力所及,是“下学功夫”,是可控的。至于能不能“仓廪实”,是不是会“五谷丰登”,是要看年景的,有很多不可控因素,是“人安能预其力哉”?


个人“岚林谷”认为,儒家思想与道家文化,在这方面阐述的道理是一致的,竭尽所能,顺其自然,在人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一个人只需从“下学”里用功,自然会有上达的结果。


也许这就是孔子讲“不上下问”的真理,上达在“不止下学”中。


孔子曾经对“子张问干禄”的回应,“多闻多见”“慎言慎行”“阙疑阙殆”甚至“寡尤寡悔”都是可以努力的“下学功夫”,在可控的这些“下学功夫”上做足文章,就是在求禄仕。


意思说,自己可以将有把握的事情把握好,剩下的事情,相信天就好了。


孔子尚且讲“知我者其天乎”!何况是我辈。所谓“尽人事,安天命”,就是这么个意思。


再向孔子学问,追朔二百年前,季梁说“忠于民而信于神”,更是如此!


个人岚林谷认为,不怕练一万招的人,只怕一招练一万遍的人!


2024.4.15日晨

全文2227字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学王阳明语录(二五):上达功夫在下学发布于2024-05-05 21:1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