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王阳明语录(二三):



纵横心学无止境



摸着阳明的心尖尖,纵横天下学无止境。


用足够的真诚,来一场隆重而庄严的仪式感,读“明阳心学”,如同穿越历史千年,过了一把瘾!


所谓心学,个人“岚林谷”认为,就是突破三维空间,看世界,世界在心中,真好!


下面,以今天学习的内容为纲要,以《明镜之明|为题,学写一首自由诗文,用以增强文气。


去除人欲存天理,格物致知明大义。

学为圣贤使志生,知行合一悟真谛。

物质意识本一体,变化无穷如同易。

天地轮动于一气,学无止境心不移。


这首诗,围绕王阳明的核心观点,强调了学无止境的主题。通过“去人欲存天理”“致良知”“学为圣贤”“知行合一”等表达,论述了“主观与客观实际上就是一体”的观点。同时,也体现了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需要不断探索、永不停步的精神。


下面,学习王阳明《传习录|第二十二节:学为圣贤为何永无止境?个人“岚林谷”认为可以通过“纵横”来看,跳出“物质决定意识”的局限。


首先,精读原文:


曰:“然则所谓'冲漠无朕,而万象森然已具’者,其言何如?”


曰:“是说本自好,只不善看,亦便有病痛。”


“义理无定在,无穷尽。吾与子言,不可以少有所得而遂谓止此也,再言之十年,二十年,五十年,未有止也。”


他日又曰:“圣如尧舜,然尧舜之上善无尽;恶如桀纣,然桀纣之下恶无尽。使桀纣未死,恶宁止此乎?使善有尽时,文王何以‘望道而未之见’?”


原文解读如下:


陆澄说:“既然如此,程颐先生说的'冲漠无朕,而万象森然已具’,这句话对吗?”


先生说:“这句话本来说得很好,只是有点让人费解,于是便有了问题。”


“义理是无穷无尽,非一成不变。我与你交流,不要因为稍有收获,就以为如此而已。即使再与你谈十年、二十年,以至五十年,也永无止境。” 


有一天,先生又说:“即使圣贤人物,如尧舜,然而在尧舜之上,善也无穷尽;即使恶如桀纣,然而在桀纣之下,恶也无穷尽。徜若桀纣不死,他们作的恶只有那些吗?倘若善能穷尽,周文王为什么还要'望道而未之见’呢?”


首先解读“冲漠无朕,而万象森然已具者”。


这句话是程颐说的。“冲”的意思是水往上冲,“漠”的意思是水往下淌,“朕”的意思是预兆。


“冲漠无朕”,是指江河里的水往上,还是往下没有任何征兆。


而“万象森然已具”是说事情变化早就决定了,谁也改变不了。这句话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物质决定意识”。


王阳明说,这句话没说错,但容易让人产生误解,那么是怎样的误解呢?就是看问题,会陷入“片面化”境界。


客观世界作为一种存在,既然按照“理”的要求有了万象,那就成为了主观思想。在“主观思想、理和客观世界”三者之间,任一两者的同一,都会成为第三者。人的思想就是客观世界与理的同一,而客观世界与理的同一就是万象,所以人的思想就是万象。


在现实中,既不是“物质决定意识”,也不是“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而是“主观与客观实际上就是一体的”,这里与“知与行合一”讲的道理是一致的。


读过《易经|的可知道,阳爻与阴爻演义无穷无尽。老子讲:“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阐明了阴和阳是一体的,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由此可知,纵横交错,是面上的事,若加上时间的变化,合就变化无穷,也令人学无止境。


从横向对比来说,强中自有强中手,从纵向看,一山更比一山高。若放到不同时空来看,很多人就不知道“如来”和“玉帝”那个大?其实,他俩根本具有不可对比性!不在一个维度空间里,一个是佛,一个是道!


昨日与某“自然爱好者”交流,个人“岚林谷”倾囊探讨,从《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讲奇经八脉,如同“山河”。


又以老子讲的“以正治国,以奇出兵,以无事治天下”为例,试问:古人以身喻国,何为“奇”?奇经八脉!何为“兵”?针刺也!何为“无事”?阴阳和谐也,没事就是好事!


人人“爱好自然”,应当爱水,识风,看得清“风通水即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个人“岚林谷认为,知自然风光,形态百千,都是在“负阴而抱阳”中,是否风光,就看其中的“冲气”,是“和”还是“不和”?


如何看?个人“岚林谷”读过孔子《易传|得知,“天道左转,地道右转”,其中的道理如同一副石磨,转转道道中,磨出了百姓生活。


个人“岚林谷”还读过《黄帝内经|162篇论文,得悟施针用“兵”之道:“左转为补,右转为泄”,由此看风如此,再看水亦是如此,神乎其神。真是“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一切学习心得,及所撰写的笔记,都在“岚林谷”公众号的《合集|中公开分享,包括《金刚经|32品的内容。


一叶一花皆有回,日月星辰必有应。截止日前,“岚林谷”公众号已景积学习原创笔记一千一百六十余篇,每一篇都如同吃过的粮食,早己成为营血精气神!


个人“岚林谷”认为,书面看到的只有“纵横”,但看不到“时空”的变化。“腹有诗书气自华”,一切“时空”的变化在心。一切“纵横”的变化在“物质”。个人“岚林谷”认为,“时空变化”是无穷的,书面上的纵横是“有限”的。


老子讲“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站的高度不一样,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远近高低各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


若讲观水,孟子讲“观大海难为水”,“观水必观其波澜”!山水的的变化都是因为一个“气动”,正如老子讲的“冲气以为和”,天地如一个大“风箱”,天地之间的风与水在“风箱”中转动!仅此而已。


就一个学者而言,“纵横”之道是“学无止境”的。《鬼谷子|在第一篇《捭阖|中就讲了“门道”。入门是第一道学问。


老子讲“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如今所谓“学者”,多为“记问之学”,都以为依凭记诵、咨问便能掌握的学问、见识,却忽略了这些“纵横”之道是无穷尽,无止境的。


而真道,是“大道至简”。老子讲“为道日损”,损什么?个人岚林谷认为“损人欲”!简单到一句话,就是王阳明讲的“心即理”,把心打磨得通透明亮了,照万物一目了然。万事万物不管在什么时侯,都是清楚明了,如同“照妖镜”一样。其中这个“妖”,就是“人欲”。


庄子讲“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面对“无穷无尽”的学问、见识,人的生命显得极其单薄与无力。


面对三千大世界的万事万物,个人“岚林谷”认为,“一念起海阔天空四万里,一念灭万物静籁空无敌”,一切“纸上谈兵”的“书呆子”都是“人欲”,所谓“义理无定在,无穷尽”,“佛无定法”,都是一些心念。


王阳明的心学,讲“心即理”,出自于《金刚经|的智慧。个人“岚林谷”经常问人,智慧这个,智慧那个,天天讲,到底何为智慧?知者不到百分之一。


所谓智慧,在《博弈圣经|中讲:“智慧就是文化进程中独创的执行力”,就《金刚经|而言,最智慧的能断金刚的执行力,就在“善护念”,王阳明讲“去人欲”,与此道理基本一致。


回到王阳明的观点来,他认为义理没有一成不变的定式,也没有穷尽。各师各教,诸子百家各说一套。


“无定在”也“无穷尽”的义理,在心学者心中就一点,就是不断地“存天理,去人欲”,以至于天理充实其心,达到“心即理”的程度,恰如明镜之“明”,“随感而应,无物不照”,恰如孔子所言:“随心意而不逾矩”。


正因为如此,心学围绕“心即理”的基本认知,挑战“以有涯随无涯,殆矣”的生命困局,转而向心“存天理,去人欲”,以求明镜之“明”,以期“随感而应,无物不照”。


正因为如此,王阳明才讲,不要因为听了一些东西有所领悟,便止步不前。如明镜之“明”的心,是“随感而应,无物不照”的,一事物有一事物的映照,一桩事有一桩事的解法。不断讲下去,讲十年、二十年,五十年还会有十年、二十年、五十年的不同。这又是出于“佛无定法”的观点。


王阳明讲的“心即理”,心如明镜之“明”,讲出来的只是一时、一物、一事,其中包蕴的义理是没有定式的,也是没有穷尽的。


学者当不必拘泥于所讲的“一时、一物、一事”,去下“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功夫,丢开“一时、一物、一事”的定式,去琢磨其中的义理,不断在学习体悟中“存天理,去人欲”,以求自心逐渐有明镜之“明”,以期自己能“随感而应,无物不照”。


这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功夫,就是不断在践行中“存天理,去人欲”的功夫,功夫是学无止境、无有穷尽的。


圣贤如孔子,讲“不如丘之好学也”。就平凡之辈而言,不能说自己已经学问到家了,所以个人“岚林谷”,从不敢“为人师”。因为禅师说过“我眼本明,因师而瞎”!


作为一名学习爱好者,应当存一颗“学无止境”的心。


一念成佛,一念为魔,善不自尧舜起,恶不为桀纣终,如果没有“存天理,去人欲”的集体意识,假如人人都不辨善恶,无有香臭,人性的进化,就不会有光明与未来。


所以说,学无止境的心,不可不存。


2024.4.13日晨

全文3451字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学王阳明语录(二三):纵横心学无止境发布于2024-05-05 21: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