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王阳明语录(二〇):




自是好名是人欲





用足够的真诚,来一场隆重而庄严的仪式感,读“明阳心学”,如同穿越历史千年,过了一把瘾!突破三维空间,看世界,世界在心中,真牛!


上一回,主要讲交友的秘诀,在于“相下”,所有的表现要具体到“谦逊”一点上,以低人姿态去与人相处,切勿高高在上。


今天,继续学习王阳明《传习录|第十九节:主要以孟源为例,讲自以为是,喜欢好名的人,其实质内心不能“去人欲”,这种“病根”不除,无法培养出“嘉谷”。


在读原文之前,首先弄懂两个问题:


一是孟源是何人?


据史记载,王阳明有弟子一千余人,其中在他42岁的时候,于滁州传道,共教了15个徒弟,孟源就是其中的一个,因为总是喜欢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而且一旦有表现的机会,就恨不得抓住不放,即使王阳明多次提醒,也无济于事!


所以,在《传习录|中,王阳明把他作反面典型,进行讲学,专门阐述好名、爱表现是一种“私欲”的道理。


第二个问题,什么是“嘉谷”?


所谓“嘉”,含义较多,主要有善、美、赞许、表扬、吉庆、幸福、欢乐等,常被人用于人名中。


所谓“谷”,是庄稼和粮食的总称,也指两山之间的夹区或流水道。


关于“嘉谷”一词,此文指好粮食。一般暗指人的好名声,寓意富有想象力、幽默风趣、有个性,也寓意为人勤劳肯干,慷慨大方,富有创意,成功无限。


下面,读原文:


孟源有自是好名之病,先生屡责之。

一日警责方已,一友自陈日来功夫请正。

源从旁曰:“此方是寻着源旧时家当。”


先生曰:“尔病又发。”

源色变,议拟欲有所辨。

先生曰:“尔病又发!”


因喻之曰:“此是汝一生大病根。譬如方丈地内种此一大树,雨露之滋,土脉之力,只滋养得这个大根,四傍纵要种些嘉谷,上面被此树叶遮覆,下面被此树根盘结,如何生长得成?须用伐去此树,纤根无留,方可种植嘉种,不然任汝耕耘培壅,只是滋养得此根。”


上述原文,其实很好理解。大意是:


孟源有一个“自以为是、贪求虚名”的毛病,屡屡不改,因而受到老师的多次评批。


一天,王阳明先生刚刚教训了他,有位朋友谈了他近来的功夫,请先生指正。原文讲:“一友自陈,日来功夫,请正”,注意断句与阅读。


孟源却在一旁说:“这正好找到了我过去的家当。”


先生说:“你的老毛病又犯了。”孟源闹了个大红脸,正想为自己辨解。先生说:“你的老毛病又犯了。”原文在这里,着重复述了一遍,可见王阳明的话语非常重,也体现了孟源的毛病屡教不改。


王阳明接着开导他:“这正是你人生中最大的缺点。打个比方吧。在一块一丈见方的地里种一棵大树,雨露的滋润,土地的肥沃,只能对这棵树的根供给营养。若在树的周围栽种一些优良的谷物,可上有树叶遮住阳光,下被树根盘结,缺乏营养,它又怎能生长成熟?所以只有砍掉这棵树,连须根也不留,才能种植优良谷物。否则,任你如何耕耘栽培,也只是滋养大树的根。”


个人“岚林谷”认为,孟源的毛病是普通存在的,王阳明以“大树与嘉谷”的比喻,十分巧妙,充分阐述了“私欲与良知”的关系!也说明“心即理”“知行合一”这些大道理,其实就在生活当中,不难发现。


王阳明以“大树”比喻私欲,非常贴近生活,常说“树大根深”。人的私欲也一样,只要是根除,枝繁叶茂是自然而然的事。


何为私欲?


个人“岚林谷”认为,人有七情六欲,欲望,是一种本能的东西,只要不是太过分就行,过了基本欲望的标准,就是私欲。


什么为“过”?


没有具体的标准,因人因事因时而变,个人“岚林谷”读《易经|后,感悟到“只要“德能配位”就不为过,更没有对错一说。


如何做到“德能配位”?


用王阳明的话说,就是“致良知”。


良知认为错的欲望就是私欲。一个人不可能没有欲望,如果没有欲望,那和僵尸差不多。问题是,如何将欲望控制在一个合适的度量内存在?个人“岚林谷”认为,这不叫“戒”,应是“节制”,或“节律”,以约束的手段,形成规律,让欲望不至于发展成为私欲。


个人“岚林谷”还认为,私欲如野草,若不加以节制,会野蛮生长。如节制好了,具有良性的生长规律,也是花园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王阳明把“嘉谷”,比作良知,说明精神食粮对人的重要性,若没有良知的人,如同僵尸。


“嘉谷”的培育与“大树”关系,说明私欲是孟源的病根,如大树一样,必须砍伐。


孟源的毛病,是“自是好名”。“自是”是“自以为是”,孔子讲“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自是者常常“自以为知”,这种人的“知”不是真知,所以是不明智的。


现实中,很多人喜欢自作聪明,自以为自己很了不起,总是觉得高人一等,或是比别人知道的多,常常好名,好功,好表现,特别喜欢刷存在感。


包括个人“岚林谷”也一样,有时也会犯这样的毛病,所以潜心学习,精心修行,常常撰写心得笔记,用来擦亮心镜,并以文照亮践行良知的路。


记得,老子在《道德经|第24章中讲到:“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意思是说,固持己见,而不兼听众人的意见的人,不容易明白事理;自以为是,而以他人为非的,众人不会去彰现他的名声;自我吹嘘的,没有功劳;自恃骄傲的人,不能被别人认同。


老子比孔子大20岁,王阳明可是精心读懂了,老子的理论精髓,只不过以儒家孔子的思想,表现出来,这种借鉴融合的手法就是智慧,在文化进程中独创出了一种执行力,即“知行合一”。这是个人“岚林谷”总结出来的一种观点。


王阳明认为:

“好名”是贪图名声、追求虚名。

天下祸乱的根源,

在于世人“重虚名而轻实行”,“好名”的人太多。

这样的人,一定在实践行上花费的心思、精力少。


正因为如此,王阳明才“履责”于孟源。


“自是好名”,客观来讲便是“人欲”,根据王阳明的“心即理”说法,让自己内心充满“天理”的唯一法门,便是不断地“存天理,去人欲”。


对于“自是好名”的孟源而言,假如不能有意识的,去除“自是好名”的人欲,是很难让天理充满内心的,甚至很难在“心田”中,培育出其他“嘉谷”,种出美德的种子。


所谓“心田”,王阳明把人的内心比喻成一块“方丈之地”。如果不能有意识地“去人欲”,是很难“存天理”的。这个“天理”在这,就是“嘉谷”美德的成长。


王阳明在进一步解释中,把孟源的“自是好名”,称作为一种壮大肥硕的病根,如同大树一样,盘踞在“方丈之地”的心田上,所以很难容得下其他物种。


同时,王阳明又把万事万物的有利条件,比喻成“阳光、雨露、土壤肥力、外来滋养”等等,全部倾注于这壮大肥硕的病根之上,无论个人怎样努力,即便遇到高明的农夫,也很难在这样的土地上种出“嘉谷”来。


除此之外,王阳明除了批评提醒,还是批评提醒,但孟源仍不能深切改正?这是为什么?


这说明“人欲”是一种特别难根除的东西。由于孟源在“去人欲”上,缺少勇猛精进的心,没有真正意识到“自是好名”的危害。


作为一般人而言,一方面希望自己能上进,但与此同时,另一方面却无法做到,将“去人欲”和“存天理”等同起来。比如,孙中山先生讲“知难行易”,常人又说“说的容易,做起来难”,“站着说话不怕腰痛”等等,都是“知行合一”的反证。


客观来讲,孟源“自是好名”的毛病,虽然不至于人人都有,也差不多是人人最容易犯的毛病,只不过程度深浅不同罢了。


通过学习王阳明心学,尤其是《传习录|,个人“岚林谷”,认为心中若没有一份警惕,任由“人欲”这种壮大肥硕的病根,充满自己的方丈心田,无论是“存天理”,还是“学为圣贤”,都是痴人说梦。


佛家讲“人身难得,中土难生,正法难闻”。对于孟源来讲,人身难得到的,他得了,中土难生他生了,正法难闻,他作为王阳明的弟子,也算是闻了。


即便如此,孟源“自是好名”己病,还是难改,并且在王阳明这样大师的“一对一”的辅导下,还没有好转的倾向。


何况平凡之辈的人呢?


个人“岚林谷”力求读圣贤书,就是在追寻与圣贤对话,弥补身边没有王阳明那样的圣贤。由于没有圣贤们的提醒是一大缺陷,所以必须心怀戒慎敬畏,勇敢地“去人欲,存天理”,去践行“为往圣继绝学”!


之所学而时习之,常以笔记载入生活中,不求以后如何,最起码的,就在此时此刻,个人己经在接受“去人欲,存天理”的教诲,文以自勉,自励而行!


学文最后,以“勤恳不辍去人欲,时时反躬存天理”为题,撰一首的自我勉励诗:

 

《勉己|

 

勤恳不辍去人欲,时时反躬存天理。

岁月长河奔流去,坚守本心志不移。

 

晨钟暮鼓勤砥砺,风霜雨雪不言弃。

修身养性磨品格,高山仰止怀壮志。

 

这首自创的自由诗,表达了个人岚林谷的学习觉悟:


在现实生活中,一定要勤奋努力,不断进取,去除私欲,时时反省自己,保持天理。


坚持在岁月的长河中,坚守本心,不被外界干扰而改变志向。


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和挫折,都要坚持不懈地磨砺自己,修身养性,培养高尚的品格,追求高远的志向。


2024.4.10日晨

全文3476字


今日7时至9时,“龙年龙月龙日龙时”!
四龙聚会,黄道吉日。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学王阳明语录(二〇):自是好名是人欲发布于2024-05-05 21: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