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王阳明语录(二一):




读书该有的视角





用足够的真诚,来一场隆重而庄严的仪式感,读“明阳心学”,如同穿越历史千年,过了一把瘾!突破三维空间,看世界,世界在心中,真好!


在开起每天的学习之前,先以个人的视角与兴趣,切合主题,玩一首自由诗《虚文之弊|,增添一些读书的韵味与趣情


述而不作古风存,予欲无言意自深。

虚文泛滥空言盛,轻实行时乱本根。

孔圣言传明此理,阳明道破祸源真。

务实去妄方为道,免得浮华误世人。


这首诗,首先提到了孔子强调的“述而不作”,表达了古风传承的重要性。接着指出“予欲无言”所蕴含的深意。


然后通过“虚文泛滥空言盛,轻实行时乱本根”描述了虚文的危害,强调了轻实践行动所带来的后果。


诗的最后,综合孔子和王阳明的观点,以强调务实去妄的重要性,提醒人们要避免浮华误世。


今日,主要学习王阳明《传习录|的第二十节,通过学原文,掌握读书人该有的视角,了解“虚文之害”,从而“去人欲”,端正思想,“存天理”,“致良知”,去做有意义的事和做有思想的人。


下面,读原文如下:


问:“后世著述之多,恐亦有乱正学。”


先生曰:“人心天理浑然,圣贤笔之书,如写真传神,不过示人以形状大略,使之因此而讨求其真耳;其精神意气,言笑动止,固有所不能传也。后世著述,是又将圣人所画摹仿誊写,而妄自分析加增,以逞其技,其失真愈远矣。”


简单从字面上翻译过来,大概意思如下:


陆澄说:“世上著述纷繁,恐怕会破坏孔孟圣学!”


先生说:“人心天理俨然一体。圣人把它著成书,仿佛写真传神,只是告诉人们一个总的轮廓,使人们依据轮廓,去进一步探求真谛。圣人的精神气质,言谈举止,本来是不能言传的。世上的诸多著作,只是将圣人所画的轮廓再摹仿誊写一次,并妄自解析,添枝加叶,借以炫耀才华,与圣人的真精神背道而驰。”


个人“岚林谷”读此文,认为王阳明讲的这段话,带有浓厚的佛学文化色彩,把“佛无定法”的精神,解读得淋漓尽致,又用儒家思想包装得富丽堂皇。


从孔子强调“述而不作”和“予欲无言”上分析,古圣人读书,深知“虚文”之害。


王阳明从此,阐发了“重虚文轻实行”的感悟,觉得这是天下变乱的根本缘由。


当陆澄问及后世“著述乱正学”的问题时,王阳明展开阐述了其中缘由。其实质,是王阳明学派在漫骂朱子理学。


王阳明认为,圣贤是“人心天理浑然”之人,天理充满圣贤的内心,一举手、一投足间,都没有与天理相违背的地方。


对于圣贤来说,天理就是本心,本心即是天理。圣贤口耳相传也好,以笔写真传神也罢,都是展示他们充满天理的内心,在世间“无一处不合适”的印记。


世人通过聆听教诲,或者拜读圣贤书的形式,沿着这些印记,可以推想圣贤的言行举止,推想圣贤的精神意气,进而推想圣贤内心所存天理,以及圣贤“存天理,去人欲”的修行过程。


同时,王阳明也阐述了,这个“由圣贤而学者,再由学者而圣贤”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信号衰减、变形”的情况,这是在所难免的。


假如,再加上“后世著述”者的“模仿誊写、妄自分析加增”,再加上著述者逞强“秀肌肉”,等等人为因素,这样下去,圣贤的精神意气、言笑动止,就会更加令人,难以把握,至于无法去推想圣贤心中所存的“天理”?无法准确去推想圣贤“存天理,去人欲”的修行,一切求圣贤学,就如同大海捞针。


这段文字,看似普普通通,其实蕴含很深的道理,这些道理中,涵盖了“道儒释”三方面的文学思想,也反映出王阳明读书,是从多个维度,拓宽视野,以独特的视角,在审视古代文献著作。


正如禅师而言:“我眼本明,因师而瞎”。王阳明害怕朱子理学派的思想毒害自己的双眼,所以规劝,读书人应该有一种独立思考的能力,善于从洞察世事规律上,找到读书的视角,辨证看待“旧书”与“新文”。


从王阳明的角度看,他认为后世著述者,对圣贤正学的破坏性大于建设性。其中的根本原因,在于后世著述者,不曾真正在“实行”上下功夫,而是一味地选择了“虚文”的路子。


正如孟源有个“自是好名”的毛病一样,后世著述者无不有“好名”之病。


王阳明讲,古圣贤的“以笔传神”,好比是对一处绝妙胜景的画作,后世著述者,不曾见过那处胜景,甚至不曾体察到那处胜景的绝妙,便直接抄袭描摹了圣贤的画作,除了满足一个“自是”的大轮廓外,还在“好名”之病的驱使下,逞强“秀肌肉”,加进了个人自以为是的理解,所描摹的画越发没有原本滋味。


个人“岚林谷”认为,王阳明在阐述他“知行合一”的辨证关系,若不能做到“知行合一”,就如同“肓人摸象”。这种现象危害性极大,比如《周易|《道德经|均被后人著述,改得千疮百孔,使人无法理解。


世上不是没有明道理的人,而是无法抗拒“人欲”。比如,清朝封疆大吏年羹尧,为劝世,曾经告诫子孙们,要尊古敬师,引以为诫,去认清现象,辨别真相。


他曾写过一副很野的对联:


不敬师尊天诛地灭,

误人子弟男盗女娼。


他严重批判了那些不能传神,偏要逞强“秀肌肉”的后世著述者,应该受到最严酷的诅咒。


台大原教授曾仕强先生,也曾讲过,“世上最大罪过的人,莫过误人子弟的老师”,劝世人不要随便去“为人师”。


如今,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如此发达,以文字文化为表现形式的人类文明,传承起来比古代,更为便捷。


尤其是随着多媒体发展,很多“学者”著书,撰文,搏人眼球,骗取“流量”,“私欲”作祟,是一样的道理。


这些人,或称“段子手”,或称“多媒体人”,或称“文学爱好者”,打着“言论自由”的晃子,道听途说,胡说八道,以廉价的低成本,让“虚文”满天飞。


面对这样的情况,所谓的“著述者”又与年羹尧所言的“男盗女娼”有什么区别?所以,对于真正的读书人,应该有一种属于自己的独特视角。


个人“岚林谷”认为,如今读书人,应有“敬惜字纸”的精神,对于书本字纸,尤其圣贤之书,汇集成的国学“旧书”等精典与经史,必须有个敬惜的意味,这就是传统美德,也是读书人该有的姿态。


除此之外,还应有一个由“仰视而平视”,再取“仰视或平视”的过程。圣贤的“传神之笔”应该仰视,对于王阳明所讲的沽名钓誉的“后世著述”者,应取“仰视而至平视”的姿态。


古人孟子讲得好,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对于经典《尚书|,也是采一种不能“尽信”的姿态,何况是后世著述呢!


《金刚经|:“凡所有相,皆属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对于这首四字偈语,若能读懂,并传授他人知,其功德比施舍三千大千世界所有财富的功德还要大!


这也是个人“岚林谷”撰写笔记,无私分享的根本原因之一,至于作品的好与坏,无关重要,吾心无私欲,不怕好了别人,就足矣。至于对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由他而去,自有巧缘人,识得金镶玉。


不要迷恋哥,哥只是在学习!


2024.4.11日晨

全文2681字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学王阳明语录(二一):读书该有的视角发布于2024-05-05 21: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