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王阳明


学王阳明语录(一八):




日间工夫在于觉





用足够的真诚,来一场隆重而庄严的仪式感,读“明阳心学”,如同穿越历史千年,过了一把瘾!突破三维空间,看世界,世界在心中,真牛!


上一回,主要讲什么是“主一”之功,如何求“身心和合”的“天理”。


今天,继续学《传习录|第十七节,主要讲下“主一”之功,每天的工夫在于“觉”。


原文内容较少,就一句话:


“日间工夫,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以因病而药。”


就这么一句话,十个人中间,可能有九个人的理解是错误的,他们会误认为,“平日做功夫的时候,要是觉得心中烦乱,就静坐;要是懒得看书,就去看书。这也是对症下药”。


真正的意思是,这一句话的中心思想,在于一个“觉”字。觉是一个动词,有知,也有行动,是“知行合一”的具体体现!


客观来讲,一个人如果发现自己能“觉”时,已经是了不起的状态了。常说,这是“良心的发现”,己知道该做什么,其实其心念意志已在行动。正如《四气调神大论|中讲的,“春三月,以使志生”,这个“志生”,就是心中的萌动。


就儒家思想来讲,子思在《中庸|中,就把天下学者分为三类,一是生知安行者,二是学知利行者,三是困知勉行者。


从“觉”的角度讲,除了生知安行者,后两类学者,都算不上“觉”者。


其中的根源在于“心觉”,是“无私欲的觉”,是一种本性使然的事。“学知利行”是“图利”,“困知勉行”是“图益”,想摆脱束缚,如同“求水溢”一样,有不可告人的目的性。


王阳明讲“觉纷扰”,是一种外观的察觉,看外在事物对自己的冲击与影响,而不是纯粹指人的内心烦燥不安。


讲“觉懒看书”,是一种内心的察觉,从内在的心境,去察看与发觉慵懒。


慵懒是一种“不在乎”、对什么都可以拿得起放得下、不汲汲于富贵也不戚戚于贫贱的生活心态,是一种信步慢行,悠哉游哉的气质。


慵懒是一股很独特的气质,坦然淡定,随性洒脱,别具风情。


慵懒不是懒惰,把事情做完了惬意的一动不动才叫做慵懒。慵懒气质的人内心丰富多彩,遇事淡定,不爱争抢,给人一种慢条斯理懒洋洋的感觉。


人若能觉察到个人的慵懒,惟有“学为圣贤”,约礼而博文,其中博文就是读书。


读王阳明这一句语录,个人“岚林谷”认为,看事物应一分为二,要看其“阴阳”变化,从“一体两面”上功夫,把外觉与内觉融合在一起,全方位觉察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或是落差,从而调整方位。


尤其是,要注意这个“觉察”是多体的,光是三维空间中的“觉察醒悟”,还不够,还要加时间的因素,从历史的长河中去挖掘,先贤圣人的美德,而使之臻于完美。


一般来说,常人在“三维空间”里,对于内外的觉察,比较好理解。如果把王阳明的思想,拉到二千年前的孔子时代,这就到了“四维空间”,就可以解放“朱喜”宋儒思想的束缚,这中间的内容惟妙惟肖,慢慢领悟,可知其妙无穷。


王阳明的“去人欲,存天理”,恰是建立在这样一种“觉”的基础上,所下的日间功夫。这个“觉”,与智商无关,甚至与“贤愚不肖”无关,愿意“觉”便入“生知安行”之境,不愿意觉无非“学知利行”,连学也不愿意学的,只好堕入“困知勉行”之境。


正所谓:

心随境转是凡俗,

境随心转是圣贤。


这是后人概括王阳明心学,下的一个魔幻功能。其中说明,所谓圣贤,不过是一个愿意借自己“觉”的工夫,时时“去人欲,存天理”的人。


从孔子,子鲤,子思,到孟子,甚至到王阳明,谈论做人,或者说“学为圣贤”,无非是面临两大难题。


第一,如何抵御外来的袭扰?


生而为人,难免与他人,与所在的环境,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受到各种各样的影响。所以要“觉纷扰”!


讲到这里,“理不够,事来凑”,不妨讲个故事。一定要认真听,定能受益匪浅!


犹太民族中,流传一个著名的故事:


讲一个农夫,因为妻子太爱唠叨,儿女们太吵,居住的房子又太小,感到十分烦恼,为此,找到拉比,希望找到解决的办法。


拉比希望他,将家里仅有的那头牛养在屋子里,一周之后再回来。一周之后,农夫告诉拉比,妻子的唠叨、儿女的吵闹,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那头牛的粪便以及气味,实在让人难以接受。


拉比听后,又希望他,将家里那条看家狗,也请进屋子照看,一周之后再看进展。一周之后,农夫告诉拉比,牛的气味也不是问题了,只是狗和牛之间的冲突,实在让人难以忍受。


拉比再次希望农夫,将自家的几只鸡,也养进屋子,一周之后再讨论进展。一周之后,农夫告诉拉比,没想到那么一间屋子,居然装得下全家。


拉比告诉他,你可以重新回到原来的生活了。很显然,将牛、狗、鸡弄出屋子的农夫,顿时感悟到整个屋子宽敞、舒心了许多。他觉悟了,妻子的唠叨、儿女的吵闹瞬间,也有了光环,变得不那么难以接受了。


王阳明讲“觉纷扰,则静坐”,其实就是告诉学者们,受到外在环境和他人的干扰时,不妨通过静坐,内取天理以存养。与其抱怨与指责外在环境和他人,不如静心存养内心的“天理”。


第二、如何抵抗内心的变化。


时势造英雄,万事万物的变化,不仅会影响一个人的心境;一个人的身体内在的境况变化,也会影响到自已的心境。


从当今的科学角度看,人的生理周期、健康状况,都能影响到一个人的心境。这方面的例子数不胜数。比如曾国藩讲,看一个孩子将来有没有出息。一看早起,二看做家务,三看大胆。不行,就要干预!


王阳明讲:“觉懒看书,则且看书”。这句话,很多人难理解,甚至读错了。


表面上看,这句话多少有些说教的意味。其实不然,个人“岚林谷”认为这句话有几种境界,其中上面讲的“慵懒”是一种境界,而最初级应是“懒散”。


一个人,不要等到自己懒散得不成样子了,才去看书,这样就晚了。如果当觉得自己懒得不行了。一旦认知少了,就难以“困知励行”,这种情况下才去求学,就是一种“人欲”膨胀。


读书,是日间工夫,如同吃饭,每日都是如此。无用之用,就是大用。至于读什么书,那得看个人的立场,看是否敢“学为圣贤”。如果为了“学知利行”而学,那也是“图利”,一样是“人欲”。


佛说:“佛也要睡觉,菩萨也要吃饭”。读书是人“去人欲,存天理”的日间之功。至于读什么,怎么读?老子主张“不言身教”,鲁班主张“师传之道”,各师各道。


王阳明提出“自学主张”,他说,“自我修复”的根本法宝就是“学为圣贤”,并且强调,如果想要“学为圣贤”,就要“存天理,去人欲”。


当一个人,当外界万事万物侵入内心袭扰的时候,应取内心天理以存养;内生欲时,应去内里人欲以存天理,这就是王阳明讲的“日用功夫”。


来自于曾子的《大学|,曾子引用商汤王刻在澡盆上的“盘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这句话本来是说洗澡的问题:假如今天把一身的污垢洗干净了,以后便要天天把污垢洗干净,这样一天一天的下去,每人都要坚持。告诉世人,不断革新。从此引申出来,精神上的洗礼,品德上的修炼,思想上的改造,都是如此。


王阳明的“日用功夫”也是如此,每天静坐、读书,人在事上磨,事在心上磨,看起来并没有什么出奇的地方,却能在不知不觉间完成“致良知”的精进,为“学为圣贤”铺平道路。


个人“岚林谷”的体会是,若有人问读书有什么用?如同一个人,每日进食一样,若要问他前一天吃了什么?不知道,能知道的就是,那些东西早已变成营养与血液!


“去人欲,存天理”也一样,有何用?


无用之用,就是大用。


时间久了,便回头一看,工夫在每天!


2024.4.8日晨

全文2917字

?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学王阳明语录(一八):日间工夫在于觉发布于2024-05-05 21:1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