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传习录


学王阳明语录(七):




尽心知性尽诚意




春三月,此谓发陈。


在出神的瞬间,连接了世界。信由自己,去天下人间遛一遛,不再困在过去和梦里。人生如花,不用劝,想开了,自然就开了。


今日学王阳明《传习录|第六节。止于至善,就能格物,通过读“精一”“博约”“尽心”,了解“知性”,顺人性做事,逆人性做人。用尽诚意,就是最好的“格物”。


诚意,是圣门教人用功的第一义,

涵盖儒家所讲的内圣功夫


所谓“格物”,二个字的成语。格是观察,物是世界万事万物。通过观察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来认识和理解世界,从而获得智慧。语意出《论语|,词由宋儒朱熹提炼“格物致知”,由王阳明践行“止至善”“致良知”“知行合一”,而证道。


对于王阳明这些炸裂格局的千古名言,越早读越好,值得收藏!下面,学读《传习录|原文,如下图片展示:



这一节原文,个人“岚林谷”认为,文理流畅,用词得当,逻辑思维清晰,一读就明白。


王阳明对待自己的妹夫徐爱,关爱有加,慢条斯理,讲解格物的尽头就尽诚意。他以语录的形式,告诉世人一个道理,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成功总需要点“诚意”。


个人“岚林谷”学《易|十余年,没有精通过,只有心得,做任何事情必须有诚意,对无诚意的人,从不谈《易|。


徐爱师从王阳明,全面接受“心学”的熏陶,编辑《传习录|,记载老师王阳明传授的学问的全过程,仿《黄帝内经|《金刚经|的书写格式,以语录的形式编册成书。


王阳明少年立志“学为圣贤”,受到二百年前宋儒“二程”、朱熹、陆九渊等人思想的启发与影响,从思想源头直接追遡到孔子、孟子的思想根源处。


在“格物”观点上,朱熹强调“格物”以“至于善”,而王阳明强调“心即理”,着意在“诚意”上下功夫。


由于二者“格物”的观点有所不同,徐爱才提出了自己的困惑,到底是哪一个讲得有道理?


在分析二者不同之处时,先从学者的身份讲起。子思在《中庸|中,将学者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生知安行”者,

第二类是“学知利行”者,

第三类是“困知勉行”者。


王阳明强调“知行合一”,对三类学者,区分对待,他认为面对“事物”不同,难易程度不同,解决的办法也应不一样。


他认为“困知勉行”对常人来说,相对容易一些,“学知利行”在其次,“生知安行”最为困难。


相对而言,“生知安行”要用高维度的心法去解决,高维度的心法可以兼容解决低维度的问题,低维度的心法却无法解决高维度的问题。


也就是说,用“困知勉行”的心法,是无法解决“生知安行”的“事物”。朱熹的“格物”之训,旨在解决“物格知至”的问题,是“困知勉行”的应对心法,断然不能解决“生知安行”的。


个人“岚林谷”认为,两者都有理,只是立场不一样而已,人各有志。只不过,王阳明的认知维度要高于朱子,为什么呢?


在原文中,王阳明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尽心是完全的心、知性是本然的性、知天是天命的天,这些都是完整彻底的境界。


孟子讲“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因此,“尽心、知性、知天”属于“生知安行”,无须任何矫揉造作,顺而安行就好。


存心”是尚未完全发挥的心,

养性”是尚有不够纯粹的性,

事天”是以“我”奉事天,


“我”与天命之间尚有分别,这些都属于尚且对立的境界。《论语|“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于礼,亦可以弗畔矣夫”。意思说,君子广泛地学习文化知识,再用礼来加以约束,这样也就不会离经叛道。


存心、养性、事天”都属于“学知利行”,能做到“弗畔”,恭敬奉承就好,但终归与天地自然并非一体。


“夭寿不贰其心”是“我”自有一颗笃定的心在,与寿命的长短、境遇的好坏无关,这颗心是不会轻易动摇的。


孟子讲“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之所以讲“修身以俟之”,实在是因为尚未见识到“天命”,只是努力不动摇自己的心,老老实实在那里等待时机,等待对“天命”的觉悟。


夭寿不贰,修身俟命”是初学立心的姿态,虽未见“天命”,却坚定等候,有一个“困知勉行”的意蕴在里面。


在王阳明看来,面对“困知勉行”,有一份笃定心在,朱熹的“格物”之法不失是一种精进心法。若是面对“生知安行、学知利行”,仅靠“格物”,是无法应对的。


当初,王阳明受朱熹“格物”的影响,面对一株竹子,整整格了七天七夜,格到吐血,也没格出一个所以然来。


原因只有一个,王阳明的目的,是要明心见性,“学为圣贤”,目标宏大,对于一个把“学为圣贤”作为自己天命,甚至把“学为圣贤”当作天下人天命的人而言,用“格物”的心法,是不能应对“生知安行”“学知利行”。


个人“岚林谷”认为,学问不是讲话的文字游戏,而是解决问题的具体思想与实践。


如果,有人一定要走“格物”的路子,但是一定要记住:


身体的主宰就是本心,

本心的生发就是意念,

意念的本体就是认知,

意念的所在无非事物。


所以,个人“岚林谷”常说,“意念无量,足可惊世”。“一念起海阔天空四万里,一念灭万物静籁空无敌”。


如果,有人一定要格物,格的也应该是意念所在的事物:


在“事亲事君上”下些“格物”的功夫,

在“仁民爱物上”下些格物的功夫,

在“视听言动上”下些格物的功夫,

总好过去格那些“心意难在”的无关之物。


《中庸|“不诚无物”,一切的物,一切的显化,都是诚意所带来的。


诚,是自然的道理,万事万物的本末终始都离不开它,没有"诚",就没有万事万物了。所以,君子把"诚"看得特别宝贵。


诚意的功夫所及,才是朱熹讲的“格物”。这是最初级的思维认知。


综合上述解读,个人“岚林谷”为此篇学习心得,以《尽心知性尽诚意|为题,记录在《王阳明|《传习录|合集中,以常习之和勉励自我!


如此解读,个人“岚林谷”有种炸裂格局的体会,常常念叨王阳明语录,意念生力,身体力行,无法想象,一切都在自然而然中!


2024.3.28日晨

全文3236字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学王阳明语录(七):尽心知性尽诚意发布于2024-05-05 21:1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