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改心肠热,全怜暗路人。

但能光照远,不惜自焚身。

 

孟子研讀第九十三集

 

各位儒學朋友,我們現在繼續研讀孟子,請看孟子讀本第四十頁第十三行開始,十三行這一章,我先念幾句,各位對照一下。

魯欲使慎子為將軍,孟子曰:不教民而用之,謂之殃民。

就從這裏開始,魯國欲使慎子為將軍,慎子是那個時候最會用兵的一個人,是個軍事家,魯國想派他作一個將軍來領軍作戰。孟子知道這個消息以後就說了,不教民而用之,謂之殃民。不教民,教什麼民呢?教一般民眾,教一般民眾是哪一方面的事情?根據趙岐的注解,就是要治國家,教育很重要。教育教老百姓學什麼呢?就是拿仁義來教化一般人,就是教民用仁義來教民。也就是說教一般人來學仁義之道,你不教民學這個仁義,而用之,用什麼呢?把老百姓徵用來去作戰,用之於戰斗,這個謂之殃民。殃民是禍害一般人,教老百姓遭殃。殃民者,不容於堯舜之世,治理國家這樣不教民學習仁義之道,而只教民眾去參加作戰,這種殃民,殃民者就是作一個國家的君主的人,容於堯舜之世,在堯舜那個時代,不容許這麼作。

一戰勝齊,遂有南陽,然且不可。現在魯國想派慎子去作一個將軍,領導軍隊去攻打齊國去,就算慎子能夠作戰,他是一個能夠善用兵的人,他的一戰就能夠把齊國打敗了,就魯國來講那是勝了,打了勝仗,勝了齊國。勝了齊國以後,遂有南陽,南陽這是指的泰山,在泰山之南那叫南陽,魯國是在泰山這一邊,齊國是在泰山之南。你有了南陽,然且不可,在孟子看來這個都是在堯舜時代是不容許的,現在你是把齊國打敗了,有了南陽那個土地,這個都不可以,不許可的。這樣一講之後,慎子勃然不悅曰,慎子勃然,就忽然顯出不高興的樣子,他就跟孟子說了,此則滑[gǔ]釐所不識也,滑釐這個在這裏當[gǔ] 字講,滑釐慎子的名,他的名字叫作滑釐,他說你講的,就是稱孟子,你老夫子講的這個話,滑釐所不識也,不識就是我不知道你在說的是什麼道理。

,下面孟子就跟慎子說了,吾明告子,我就很明白的告訴你,就是指的慎子,天子之地方千里,按照周家的這個制度,天子那個京城所有的那個畿地,天子親自治理的那個地方有一千里,一千里是一千方里。不千里,不足以待諸侯。為什麼要有一千方里,因為有這樣一千方里的土地,建立一個首都,他可以接待諸侯來朝拜,來朝見天子。諸侯地方百里,按照周家這個制度,諸侯他的國家的土地有一百方里,不百里不足以守宗廟之典籍,如果沒有一百方里的話,那麼就不足以守宗廟之典籍,典籍就是記載在書籍上面,就是歷史,這個典籍當初諸侯國受天子的封的時候,封他在這個國內來,就把所封的土地面積以及治國的這個道理方法等等,記在典籍裏面,諸侯受到天子頒給他的這個典籍就如同是國家的一個典章制度,一個法度,也就是等於一個國家的憲法,這個諸侯就存在宗廟裏面,就成為治國的一個法度。諸侯領到天子頒給他的典籍,守在宗廟裏面,這個意思是說,他的治國就要按照這個典籍所記載的,照這個法度來治理國家,沒有一百方里的土地,不足以成為一個國家,一個國家要須要這個典籍來治理,也就是說按照那時的制度,諸侯要一百方里,不足一百方里,對於一個諸侯治國來講,這是不夠的。所以不百里,不足以守宗廟之典籍。守宗廟之典籍就是守著從開國以來,祖宗從天子那裏領來的這個治國的法度。這樣講之後,天子有天子土地的面積,諸侯有諸侯的土地面積。講到實際,周公這封於魯,為方百里也。周公是魯國開始封的一個君。當初周天子把周公封到魯國來,地方有多麼大呢?就是一百里方,這麼大的一個國家。就當初封的時候,地非不足,而儉於百里,就周天子來講,你封周公到魯國去,那時候周家天下土地很廣大,並不是說土地不夠,只封周公給他,只給他一百方里,不是因為土地不足。而儉於百里,儉當少字講,還不夠,還不足以百里呢,剛剛只到一百里而已,這個不是因為土地不夠大,就天子來講,並不是因為天子天下的土地不夠,只封周公一百里的土地,而是因為按照制度來講,只能封一百里。

除了魯國是這樣,太公就是姜太公,他由周天子把他封到齊國去,地方有多大呢?也是方百里也,只給他一百方里,也並不是因為土地不足,只限於一百里,那是因為跟魯國一樣,這是限於制度,而儉於百里,只限於在一百里,不能多。今魯方百里者五,在孟子這個時候,這是戰國時代,現在魯國這個土地有多少呢?今魯方百里者,有五百里了,為什麼有五百里呢?從春秋時代到戰國,像齊國、魯國其他那些稱霸的國家、大國,都是把很多小國家併吞了,所以愈到後來,他們的國家土地就是擴充得很多,魯國在當初封的地方只有一百里,到孟子這個時候有五百里了,擴充得這麼多。

子以為有王者作,則魯在所損乎?在所益乎。把上面這個制度以及魯家當初封的只有一百里,後來有五百里,講明白以後,他就問慎子,就是指的慎子,你以為有王者作王者就像文王、武王,這王者,他們在這個時候再出來,就是興起來,再有像文王、武王這樣王者,在戰國這個時候,起來的時候,就是再到世間來的時候,那你想想看,則魯在所損乎?在所益乎?那麼王者要出來的時候,你魯國現在有五百里的土地,王者是叫你這個國家土地要減少呢還是增加呢?在所損的那就是你的土地不合制度,應該要減少;在所益的就是說你這個土地不夠,還要增加。你想想看,假如有王者出,再出來的話,你這個魯國是在所損之例,還是在所益之內,這個很顯然的,照前面的制度來講的話,你魯國這個土地,得來的不合禮,應該要所損的,應該減少,減少到一百里。徒取諸彼以與此,然且仁者且不為,就算是把你原來,不管你這個土地是怎麼得來的,現在就變成這麼多了,從彼處取來之後以與此,也擴充你現在這個地方,仁者且不為,王者者不願意,你這個仁者是國君,是一個仁君都不肯這麼作。況於殺人以求之乎,何況現在魯國還準備派你去領導軍隊、去作戰,領導軍隊作戰一定就是殺人的,來求之——擴充土地,能夠辦這種事情嗎?把這個道理講明之後,就是前面說吾明告子,我就很明白的告訴你這個慎子,那就是說就算原來的土地是沒有用戰爭得來的,仁者且不肯為,何況你現在領兵去作戰,去殺人,把別的國家這個土地侵占過來,這種事情你能幹嗎?

下面就講了,君子之事君也,一個君子他的事君,就是幫助國君辦事情的人,務引其君以當道,志於仁而已矣,作一個臣子,不論是文官武官,你務,你的任務就在哪裏呢?引其君,就引導國君以當道,當道就是來合乎道,辦什麼事情都應該有道理的,就是當道。國君治理國家必須當道,必須有合乎道理的。再呢,要志於仁,引導國君一則要當道,一則要志於仁志於仁就是政治要辦仁政,你君子事君,稱一個君子,不是小人。小人事君當然他辦不到的,你既是一個君子來幫助國君辦事的話,你無論是辦的文事還是武事,你都應該如此,所以以當道,志於仁而已,而已就是你的任務就在這上面,把這個道理很明白的告訴慎子,這樣講慎子當然能夠被孟子的這一番言論,把他降服住了。這一章經孟子的思想就是說你治理國家就要按照制度,你土地面積多大就是多大,你就在這個法制之內的土地實行仁政,這就是政治辦好了,你才是個仁君。不如此,用兵到外面侵略的話,孟子不主張。

下面這一章,還是在第四十頁,從後面往前數後面兩行,後面兩行下面第一個字開始。

孟子曰:今之事君者皆曰,我能為君辟土地,充府庫。今之所謂良臣,古之所謂民賊也。

孟子說,今之事君者就是戰國時候,現在事君的人那就是在各國朝廷裏那個臣子,皆曰,那些事君的人,那些臣子都說我能為君辟土地,充府庫。這些事君的人都說我很能幹,我怎麼呢?我能夠為君,為就是替,替國君,是開闢,開闢土地,就是擴充土地,開闢土地。充府庫,把這個土地,比如說國內的土地盡量的開闢或者就是向國外擴充疆土,這時擴充土地之後又充府庫,增加國家的財富。充府庫就是充實國家國庫裏的財富。今之所謂良臣,今之事君者是這樣的想法,認為能夠為國君辟土地、充府庫,這是個良臣,這是一個好臣子,但是孟子看不是如此。你今人,現在認為這樣這個臣子是個良臣,在古時候所謂民賊也。不是良臣,而是一位民之盜賊,是傷害一般人民的,

民賊,是害民的一個人。

下面就講,君不鄉道,不志於仁,而求富之,是富桀也。為什麼今人所謂之良臣,在古人算是民賊呢?講出一個道理出來。君不鄉道,這個讀去聲,讀嚮,是嚮往的嚮,國君不嚮往這個道,不志於仁,他的志向不在仁政上面。而求富之,是富桀也。一個君主他既不嚮往於道,是治國之道,不志於仁,不想實行仁政,而你作臣子的人,而求富之,只想幫助國君求得國家增加很多的財富,富之,之指的國君,就讓國君富起來,這個富之誰呢?是富桀也,桀是夏朝最後亡國的,一個國君,一個天子,你這樣富國君就如同富桀,幫助夏桀王能夠富起來一樣的,那就是照應前面民賊,民賊就是虐待民眾,就是害民,古人講助桀為虐,幫助夏桀王來虐待民眾,你這樣不幫助國君來當道,來志於仁的話,只幫助國君增加財富,你是助桀為虐的人。

再有,我能為君約與國,戰必克,再說,你這個臣子就說了,我能夠為君,我幫助國君約與國與國就是結盟的國家,我能夠幫助國君,邀約其他的國家跟自己的國家來定立盟約,成為盟國,成為盟國一聯合起來,向外作戰。戰必克,聯合盟國想侵略哪個國家,這一戰一定能夠打勝仗。這樣的臣子,今之所謂良臣,在戰國時代,孟子講在今日之下,一般認為這是良臣。古之所謂民賊也,在古時候講,這也是賊害民眾,是民賊。為什麼呢?跟前面講的一樣,君不鄉道,不志於仁,而求為之強戰,是輔桀也。前面一段是就文官來講的,後面這一段是就武官來講,你這個國君不嚮於道,也不志於仁。而你作武官的人只求著幫助國君對外面作戰,把自己國家強富起來,這個是什麼呢?輔桀也。是輔助夏桀王那一樣的。前面是富桀,現在是輔桀輔桀是用作戰、用軍事方面來輔桀。由今之道,無變今之俗,雖與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由今之道,由今之道是用在今日一般人的治國之道,無變今之俗,今之道,孟子講,在今日之下,這個一般治國之道都不是好的道理,都談不上道,今之道都是很惡劣的,由現在這個惡劣的治國之道,無變今之俗,不能改變今之一般的的世俗,世俗就是當時候的那種風氣,那種風俗。那個風俗有民間的風俗,在那個時候,戰國時代國際上的有國際上的那種,就等於我們現在講的世界潮流,在戰國時代一般治國的國君都沒有什麼好的治國方法,都是惡劣的治國,所以有那種惡劣的治國之道,你沒有辦法改變當時候國際上那種不好的潮流,那種風俗。在這樣的情況之下,雖與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別說你這個國家要想擴充土地,就算把整個天下通通交給你,交給你怎麼樣?你一個自己國家都治不好,你是用現代這種惡劣的治國之道也沒有辦法把現在的那種不良的風俗改變,你沒辦法改善,你這樣的治國,別說你擴充土地,就是把整個天下送給你,你也治不好,不但治不好,一朝,你治理天下一天也治不下來。是居在這個天子位上,叫你在天子位上治理天下,你治一天也治不了。這一章孟子從這一樁事情來講,一個是辟土地,增加國家財富;一個是要結合盟國來分侵佔別的國家,這個在孟子看起來都是與仁政、與王道相違背的,你勉強這麼作的話,治不了,為什麼呢?無論是天子治天下,國君治國,要以德不以力,以這個武力不能夠服人的,必須以道德才能夠贏得民心,以道德贏得民心的話,你的國家不論是大是小,你都是一個仁君,你這個國君就是治得好。這一章孟子講的要義是如此。

再下面就是在四十一頁第二行。白圭曰:吾欲二十而取一,何如?白圭是周家的,是周天子的那個周人,他想減輕老百姓賦稅的負擔,按照周家原來向民眾徵收田賦是十分之一,十分取一。白圭他想減輕民眾的負擔,是二十分取其一,這個想法在他認為是對老百姓好,很好,他就問孟子,何如?這樣減輕民眾的賦稅可不可以?孟子曰,孟子就告訴他,子之道,貉道也,貉是夷貉之道,是國外,為什麼是貉之道?萬室之國,一人陶則可乎?他就問白圭,首先說你這個道,你想減輕民眾的賦稅這個負擔的話,你這個道就是夷貉之道,是外國的,外國什麼呢?它就不須要,不要講求十分之一的稅,他們講二十分取一是可以的。在中國來講,萬室之國,我舉一個例子,萬室就是一萬家,有這麼一萬家的這個國,一人陶則可乎,陶是一個瓦器,燒的瓦器。一萬家的這個國,用一個人作這個瓦器,供那麼多人使用,可不可以呢?曰:不可。白圭說這個當然不可以,拿一個人作的陶器,那個瓦器怎麼能夠供給萬室之國?萬家之國,怎麼可以呢?器不足用也。一個人所作的器,無論如何是不夠用的。曰:夫貉,孟子就告訴他了。,夷貉是外國人。五穀不生,比如說外國那些荒寒之地,沒有種農田的,五穀不生,也不要種五穀的,惟黍生之,那些雜糧,只有種些雜糧而已。無城郭宮室宗廟祭祀之禮,那些草原荒寒地帶,也沒有城郭、沒有宮室、沒有宗廟祭祀那些禮。換句話說,有城郭宮室宗廟祭祀,所需用的那些財富就要多了,向民間收的賦稅就要多了,夷貉那些地方的人,他們沒有這些,沒有城郭,哪裏有水草就到哪裏去,也不必種五穀。還有無諸侯幣帛饔餮,無百官有司。他們也沒有諸侯,這個國家,那個國家用幣帛來往,國與國間國際上的交際,沒有的。饔餮就是來往互相招待。無百官有司。也沒有朝廷裏設置那些官位,也沒有有司主管的那些職務,沒有的。故二十而取一而足也。二十而取一,所以二十分而取其一分而足了,就足以應付他們所需。

今居中國,而現在是居在中國,你現在要把中國這種賦稅的制度由十分之一減少為二十分之一,你不知道,是中國而不是夷貉。居在中國,你要是想實行那個二十分取一的話,那就怎麼呢?去人倫,無君子。去人倫是什麼呢?就是不講究五倫之道,五倫就有君臣、父子、兄弟、朋友等等,這是講有人倫仁義之道,有人倫就講仁義,就講倫常,實行夷貉就是沒有人倫,五倫這個道統就不講了,去人倫。無君子,去了人倫之道就是沒有君子之道了。如之何其可也,你要把中國這些倫常,這些道德,把它去掉,不講那些宗廟祭祀之禮,各國的來往,國際上的交際通通取消,如之何其可也?陶以寡,且不可以為國,一個人所作的陶器那麼少,取不可以為國,尚且不可以供應一個國家所用,何況無君子乎?治國君子重要啊,作陶器那只是一個工業生產的,治國沒有君子,那怎麼可以呢?你用一個陶器工人所作的那個陶器供應這個國家,都是不夠用了,你現在講治國,沒有君子可不可以呢?欲輕之於堯舜之道者,大貉小貉也。按照周家制定的賦稅制度,你想輕之,減輕之,就以堯舜之道,周家的制度是根據堯舜之道來制定的,制禮作樂,周公聖人制定的,你要減輕這個制度的話,就拿堯舜之道來講,你是違背了。違背了堯舜之道,你是大貉小貉也,你就是不成為堯舜之道,成為大於夷貉,小於夷貉而已。欲重之於堯舜之道者,大桀小桀也,重的話,超過了十分之一的賦稅,超過了十分之一的稅也不可,為什麼呢?超過了十分之一那就幫助夏桀王,把民間的財富、天下的財富搜刮到夏桀王的王朝裏面來,你如果說是不講周家的十分之一的制度,你要加重的話,你就等於幫助夏桀王搜刮民間的財富而已,比照這個夏桀王你不過是一個大桀小桀而已。前面你要減輕的,好是好,你不過是比照大貉小貉而已,都是不合乎周家王道租稅的制度。這章經文孟子所以不贊成白圭的這種作法,白圭準備這麼作,孟子不贊成。那樣作的時候,孟子不跟他其他的辯駁,就拿這個事實說出來,周家周公制禮作樂,制的這個制度,中道,合乎中道,足夠以天子治天下、國君治國。十分取其一,非常合理,多了也不好,少了也不好,都是有偏的。不多不少,十分之一才合乎中道,國家租稅是如此,推廣其他一切事情都不能矯枉過正,也不能夠不足,必須恰到好處。我們學這章經,應該是從這個方向來研究,這就是中道,中道這種學問,可以適應在各方面,國家的財政、教育一切一切,尤其是脩道,都要合乎中道,這中道在哪裏?就是在禮樂這兩個字,禮樂講的就是中道,這章書我們就是從這上面來研究。現在講到這裏,時間到了。


學人根據徐醒民教授論語研讀視頻字幕整理,如有錯誤,敬請各位老師指正,不勝感激。南無阿彌陀佛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孟子研讀第九十三集发布于2024-05-13 15:58:15